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春走基層】日喀則藏漢夫妻:民族團結就是一起把日子過好

發布時間: 2022-01-29 09:14: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圖為(wei) 1月27日,李富華(左一)一家在日喀則白朗縣的家裏合影。江飛波 攝

  李富華原籍青海,是漢族,2000年坐了幾天幾夜的長途車到西藏打工謀生。“我和愛人玉珍是2003年夏天認識的,正是青稞長得最茂盛的時候,2004年秋天,青稞成熟時,我們(men) 就結婚了。”1月27日,日喀則藏曆農(nong) 事新年前,李富華在白朗縣家中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講述自己的藏漢婚姻史。

  “我記得那年(2003年)恰嘎村修水渠,我們(men) 外來打工的經常要去村裏的小賣部買(mai) 東(dong) 西,和同村的玉珍便慢慢認識了,那時我不會(hui) 藏語,她不會(hui) 普通話,但相互有好感。”李富華回憶,兩(liang) 人準備結婚時,雙方家裏都不看好這段跨地域、跨民族的婚姻。

  玉珍所在的白朗縣恰嘎村是西藏傳(chuan) 統農(nong) 區。“當時家裏人都勸我考慮清楚,還說‘你們(men) 肯定會(hui) 離婚的’。”玉珍用並不流利的普通話說,當時自己就認定了李富華,覺得這個(ge) 外地青年善良、人好、勤勞。


圖為(wei) 玉珍在織邦典,她三天可織一幅,售價(jia) 為(wei) 500元。江飛波 攝

  婚後,大女兒(er) 拉姆出生,李富華和往年一樣,跑遍日喀則各縣,做電焊、木工、泥瓦匠等維持家庭開銷。隨後,一家經濟陷入困境,“太窮了,最困難時真是有上頓沒下頓。”李富華回憶,那時,為(wei) 了維持家庭,玉珍也外出打工補貼家用。

  此後生活好轉,李富華至少兩(liang) 年會(hui) 帶著妻女回一次青海老家。“後麵我們(men) 覺得隻有一個(ge) 女兒(er) 不熱鬧,也擔心她長大後一個(ge) 人孤單,就計劃再生一個(ge) 孩子。”他說,二女兒(er) 起名次德吉,從(cong) 此家裏的交流也變成了“雙語”。孩子們(men) 和母親(qin) 說話多用藏語,而和父親(qin) 說話則多用普通話。

  玉珍說,夫妻難免爭(zheng) 吵,她和李富華也一樣。“吵完架轉念站在對方角度想一想,這個(ge) 事也就過去了。”她說,最重要是相互理解和尊重。

  李富華也笑著說,每次爭(zheng) 吵完後,多是自己主動認錯,“白朗縣是她的地盤嘛。”

  2016年,在當地政府部門的資助下,李富華和玉珍自籌20餘(yu) 萬(wan) 元(人民幣)在恰嘎村建了一棟傳(chuan) 統藏式院落。李富華就此紮根白朗縣。

  據悉,十餘(yu) 年前,李富華便開始教授當地農(nong) 牧民焊接、砌牆等技術,帶領部分人外出打工、轉移就業(ye) 增加現金收入等,“我現在和村裏人關(guan) 係很好,大家也對我挺好的,互幫互助嘛。”

  “打色子(西藏一種遊戲)、打台球、泡茶館,他現在和本地農(nong) 牧民也沒什麽(me) 區別了。”玉珍說。

  在他們(men) 家,記者看到了幾台傳(chuan) 統藏式織機,玉珍說,這是用於(yu) 織邦典(藏式毛織圍裙)的工具。2016年開始,玉珍運用編織技藝帶領村裏的婦女共同成立了一個(ge) 小規模的編織廠,“我們(men) 的羊毛線是自己染的,織出來的邦典質感更好,也不愁銷路,為(wei) 家裏增收不少。”她說,編織讓大家實現了家門口就業(ye) ,也不耽誤家務,村裏人很樂(le) 於(yu) 接受。

  日喀則藏曆農(nong) 事新年在即,李富華家院子裏掛著風幹犛牛肉,他計劃再去買(mai) 些糖果等年貨,和孩子們(men) 熱熱鬧鬧過個(ge) 新年。

  如此,在西藏傳(chuan) 統農(nong) 區白朗縣,李富華和玉珍的“平凡婚姻”一過便是十餘(yu) 年。李富華說:“以我們(men) 家為(wei) 例,我覺得民族團結就是大家一起把日子過好,相互理解、尊重。”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