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喜馬拉雅深山中風雪交加。
三位老阿媽走在前往哨所送菜的路上(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近乎垂直的懸崖峭壁環繞四周,海拔4655米的山尖上,詹娘舍哨所傲然聳立,猶如直插長空的利劍,更像懸在雲(yun) 中的孤島。
冰雪鎖不住春風,高山擋不住深情。雪山下,西藏亞(ya) 東(dong) 縣仁青崗村的達吉、次仁曲珍和普赤3位藏族阿媽聚在一起,牽掛哨所戰士的生活,尋思著過年了,再給戰士們(men) 送些家裏種的新鮮蔬菜。
雪山上的杜鵑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40年間,她們(men) 從(cong) 風華正茂的“阿佳”(大姐),變成兩(liang) 鬢斑白的“莫啦”(奶奶)。她們(men) 堅持為(wei) 邊防戰士背送蔬菜的腳步風雪兼程,她們(men) 擁軍(jun) 護邊的故事回蕩在雄偉(wei) 的喜馬拉雅山中。
雲(yun) 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軍(jun) 屬普曉虹寒假期間跟隨官兵到三位老阿媽家裏走訪,她在和雲(yun) 南老家父母視頻通話時說:“爸媽,我在西藏有了三個(ge) 阿媽!”(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從(cong) “阿佳”到“莫啦”:40年風雪送菜路
“阿媽啦送菜來啦!”不知誰喊了一聲,距離詹娘舍哨所6公裏外的則裏拉哨所頓時熱鬧起來。
戰士們(men) 請阿媽到爐旁烤火,達吉則遞上一壺自己打的甜茶。
看著小戰士楊鵬程布滿凍瘡的手,達吉阿媽心疼得一把捧起來,貼在臉上。“孩子啊,要多愛惜自己的身體(ti) !”
仁青崗村,一個(ge) 距離拉薩500餘(yu) 公裏、隸屬於(yu)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ya) 東(dong) 縣下亞(ya) 東(dong) 鄉(xiang) 的偏遠村落。春節前,村裏3位阿媽——63歲的達吉、68歲的次仁曲珍、63歲的普赤,背著3大包、每包幾十斤重的新鮮蔬菜,從(cong) 村口出發,乘車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冒雪前往雪山之巔的邊防哨所。
達吉阿媽(左)在與(yu) 退伍20多年的一名貴州籍戰士視頻聊天(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背包裏,裝滿3位阿媽對邊防戰士的深情與(yu) 牽掛。從(cong) 1982年起,每周兩(liang) 三次,她們(men) 已經40年不間斷地給邊防哨所送菜。
受大雪影響,道路阻斷,考慮到阿媽的身體(ti) 狀況,詹娘舍哨所的戰士下到則裏拉哨所將菜接上山。
“我是1959年出生的,這一年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金珠瑪米’(解放軍(jun) )很偉(wei) 大,西藏是他們(men) 解放的。我們(men) 的家,也是他們(men) 在保衛。”達吉對第一次給哨所送菜的情景記憶猶新。
“早些年,邊防哨所條件非常艱苦,吃上新鮮蔬菜是戰士們(men) 的奢望。我和一名叫日珠的同鄉(xiang) ,就決(jue) 定給哨所送菜。後來日珠身體(ti) 不好,次仁曲珍和普赤加入送菜的隊伍。”達吉說。
“那時經常早上四五點摸黑出發,照著小手電,翻山越嶺走八九個(ge) 小時,回到家常常是深夜。”次仁曲珍說。
這是官兵們(men) 向三位老阿媽敬禮,老阿媽感謝解放軍(jun) (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為(wei) 了給更多的哨所送菜,她們(men) 還擴大蔬菜種植麵積。
從(cong) 海拔2000多米到4000多米,從(cong) 亞(ya) 東(dong) 河穀到雪山之巔的40年擁軍(jun) 情,正如雪山綿綿,卻危險常伴。
一次,3位阿媽路上遭遇一頭狗熊。她們(men) 想起父輩們(men) 說狗熊怕光,就用手電筒直射狗熊的眼睛,3人不敢動也不敢喊……好在對峙10多分鍾後,狗熊掉頭走開了。
有一年冬天,風雪特別大,她們(men) 在山裏迷路了。“哨所到底在哪?我們(men) 3人一著急就‘嗚—嗚—嗚’地大聲喊,果然聽到哨所的狗叫聲,順著聲音最終找到哨所。”次仁曲珍回憶說,午夜時分,她們(men) 把蔬菜送到哨所時已筋疲力盡,戰士們(men) 也感動得熱淚盈眶。
當地官兵到仁青崗村為(wei) 三位老阿媽裝點房屋,準備迎接春節(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40年過去,3人的足跡遍及詹娘舍、則裏拉、東(dong) 嘎拉等10多個(ge) 哨所。她們(men) 把青春留在雪山之上,也把擁軍(jun) 護邊的深情鐫刻在雪山之巔。
背菜之餘(yu) ,她們(men) 還幫戰士們(men) 收發信件包裹,轉送維修小電器,成為(wei) 一茬又一茬邊防戰士共同的阿媽。3位阿媽的家,早已成為(wei) 邊防官兵探親(qin) 、休假中轉乃至相親(qin) 的“家”。
500多封“兵兒(er) 子”的來信,800多張“母子合影”,一個(ge) 個(ge) 代請阿媽轉寄包裹的泛黃信封,一聲聲“想你”的語音,是阿媽們(men) 留存的“寶貝”,也是軍(jun) 民魚水情的深深記憶。
這是老阿媽送達哨所的綠色蔬菜(1月27日)。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捧在手心裏:“一輩子做一件深情的事”
“老班長好!”
“阿媽啦過年好!身體(ti) 好嗎?我好想你們(men) 啊!”
從(cong) 祖國邊陲西藏到貴州的千裏連線,臘月二十四在達吉阿媽家裏進行。
“當年你們(men) 在上麵時,條件太艱苦,現在各方麵都改善了。你站過崗的哨所條件好多了,夏天車子能上去,能吃上新鮮蔬菜,有自來水,還能用電暖器烤火。請你放心哈!”達吉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講述著哨所的變化。
“太好了!幾十年來,你們(men) 堅持為(wei) 哨所官兵送菜送信,每每想起你們(men) ,想起你們(men) 給我取的藏族名字達貴,我在工作中就有使不完的勁兒(er) 。你們(men) 就是我們(men) 心中永遠的好阿媽!”
“戰士們(men) 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們(men) 現在是不行了,老咯……”次仁曲珍難抑思念之情,掩麵抽泣。
“在我心裏你們(men) 永遠都不老!要多保重,年後我抽空來看你們(men) !”電話那頭,退役26年的老班長陳永遠也忍不住熱淚盈眶。
群山環抱中的仁青崗村,寬闊平整的柏油路縱橫延展。路兩(liang) 旁,一棟棟錯落有致的二層新樓上,鮮豔的五星紅旗隨風飄揚。
次仁曲珍老人在哨所與(yu) 戰士一起吃飯時,講述過去送菜的經曆(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清晨,次仁曲珍家的藏式火爐燒得正旺。火爐上,已經煮好的甜茶正在鍋裏翻湧;窗台上,一盆盆綠植煥發著新春的生機。
西藏軍(jun) 區某邊防團的戰士們(men) 帶著愛人來到3位阿媽的家。
戰士和軍(jun) 嫂們(men) 拿著鐵鍬、掃帚,為(wei) 老人家鏟除積雪,貼上春聯和窗花,掛上喜慶的紅燈籠,並送來果蔬、米麵和新年祝福。
“巡邏和執勤很苦吧?手都脫皮了……”摸著戰士們(men) 的手,普赤滿眼心疼。當聽說軍(jun) 嫂成搖是老師後,次仁曲珍直誇當老師好,可以為(wei) 國家多培養(yang) 人才。
“國家是大家,我們(men) 家是小家。”拉著阿媽的手,成搖說,“來到軍(jun) 營我才真正理解,隻有軍(jun) 民團結,才能邊疆穩固!”
老阿媽達吉在和戰士聊家常(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阿媽達吉的身上,如今仍留有送菜時的凍傷(shang) 。
“戰士們(men) 就是我們(men) 的親(qin) 人,我願意一輩子就做這樣一件對戰士們(men) 深情的事。”達吉說,“早些年,條件有限,戰士們(men) 很不容易。希望他們(men) 退伍脫了軍(jun) 裝能不忘初心,在祖國各地不管是什麽(me) 崗位,都能像當兵時一樣去拚搏,做對祖國有用的事情。我們(men) 老阿媽會(hui) 一直等著他們(men) 的好消息!”
如今,戰士們(men) 有了豐(feng) 富的後勤保障,還可以通過手機App下單訂菜。
戰士們(men) 勸3位阿媽不要再送菜了,但她們(men) 依然沒有停下腳步,每過一段時間就要精心挑選一些新鮮蔬菜送到詹娘舍哨所。
“已經習(xi) 慣了,隔段時間不去,心裏就空落落的。”次仁曲珍說,“到哨所看看戰士們(men) 的生活,和戰士們(men) 聊聊天,心裏就踏實多了。”
“阿媽們(men) 也知道哨所生活條件好了,如今給戰士送自己種的菜,背的不再隻是物資,更多的是軍(jun) 民團結一心的溫暖和親(qin) 情!”西藏軍(jun) 區某邊防團政委應成虎說。
三位老阿媽在哨所與(yu) 戰士合影(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有國才有家:“永遠的兵媽媽”
懸崖峭壁上,凜冽風雪中,踏著齊膝甚至齊腰深的積雪,深一腳淺一腳,記者從(cong) 亞(ya) 東(dong) 縣城用了5個(ge) 多小時攀爬上詹娘舍哨所。
盡管孤守雲(yun) 端,這裏的生活並非與(yu) 世隔絕。近年來,高原邊防哨所水電路訊網等基礎設施大幅改善,哨所內(nei) 衛生間、洗漱間、廚房、鍋爐房、醫務室等一應俱全,戰士們(men) 還開辟出文娛室、圖書(shu) 室、軍(jun) 營網吧等休閑區。
談到生活之變,詹娘舍哨所班長常科感慨良多:“過去,哨所用水都是大難題,上廁所隻能到室外。現在,哨所建起蓄水間,可以將水抽到山上,戰士們(men) 用上電熱水器洗澡,平時還能和家人視頻連線。”
這是西藏亞(ya) 東(dong) 縣下亞(ya) 東(dong) 鄉(xiang) 仁青崗村村民次仁曲珍、達吉、普赤(從(cong) 左至右)(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詹娘舍哨所之變是西藏邊防鞏固、邊境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目前,全縣所有行政村通了柏油路或水泥路,接入了國家大電網,實現了自來水入戶。”亞(ya) 東(dong) 縣縣長紮西次仁介紹,全縣2021年人均年收入已達2.1萬(wan) 元,軍(jun) 民團結一心守邊疆的局麵更加鞏固。
在3位阿媽的帶動下,真情擁軍(jun) 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57歲的歸桑是切瑪村人,已堅持為(wei) 邊防哨所送菜27年。“每次送菜回來,心裏就特別滿足,像是完成了一份心願。”歸桑說,“要繼承擁軍(jun) 好傳(chuan) 統,送菜送到自己走不動為(wei) 止。”
40年來,3位阿媽背菜擁軍(jun) 的事跡感染著一茬又一茬戰士,也鼓舞著更多的人關(guan) 心詹娘舍哨所,關(guan) 心守土固邊。
“我不能像阿媽一樣給你們(men) 送菜,但我希望能帶給你們(men) 溫暖。雪山上沒有鮮花,這是北京銀杏葉做成的玫瑰,永遠不會(hui) 凋零!”一名在讀大學生在給戰士的信中這樣寫(xie) 道。
除夕夜,一場與(yu) “雲(yun) 中哨所”詹娘舍官兵“雲(yun) 守邊”的直播活動,看哭了無數網友。
達吉阿媽的身上,如今仍留有送菜時的凍傷(shang) (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我餘(yu) 生最大的心願,就是還能見見退伍的老兵。因為(wei) 我們(men) 老了,我想他們(men) ,我怕再也見不到了……”話剛出口,3位老阿媽掩麵搖頭,熱淚長流。
“我從(cong) 雪山走來,雪山有我慈祥的阿媽啦,她是我一生的牽掛。哦,我走出了雪山,阿媽依然為(wei) 我祈禱……”
風雪驟歇,《雪山阿媽》的歌聲傳(chuan) 來。雪地裏阿媽蹣跚且偉(wei) 岸的身影,正如擁抱雪山之巔的最美雲(yun) 霞。(參與(yu) 采寫(xie) :黃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