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廢品換取綠色積分,再用積分換取食品或日常用品,這是西藏的新“時尚”。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結縣曲美村綠色積分兌(dui) 換超市開張不到2個(ge) 月,就已經在村內(nei) 收獲了一大批“粉絲(si) ”。
一大早,曲美村第一書(shu) 記珠瓊和4名工作人員就來到超市,登記核查商品類別和數量。“最近,有很多群眾(zhong) 拿著飲料瓶、紙箱等廢品來兌(dui) 換商品,我們(men) 要及時補貨。”珠瓊說。
一開始,超市裏用廢品兌(dui) 換商品的村民並不多,珠瓊為(wei) 此絞盡腦汁加大宣傳(chuan) 力度。“後來村裏群眾(zhong) 都知道了。從(cong) 開業(ye) 到現在,已有100多名村民前來兌(dui) 換商品,兌(dui) 換的商品價(jia) 值達到5100多元。”珠瓊拿著積分賬本說道。
綠色積分兌(dui) 換超市的開業(ye) ,同時也為(wei) 村裏的4名脫貧戶謀到了工作,每人每月平均能拿到3000元的工資。
超市工作人員旦增卓瑪平時的主要工作是清點和稱重。她說:“很感激村裏給我這樣一份穩定有趣的工作,沒想到垃圾也能換東(dong) 西,村民們(men) 積極性很高,我每天都很忙。”
不僅(jin) 在農(nong) 村,垃圾回收在西藏的城市社區也蔚然成風。《拉薩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2020年11月正式施行以來,市民們(men) 垃圾分類和回收的意識進一步增強,低碳環保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塑料品每公斤兌(dui) 換13個(ge) 積分、紙箱每公斤兌(dui) 換5個(ge) 積分……位於(yu) 拉薩市城關(guan) 區嘎瑪貢桑街道統建社區的垃圾分類積分兌(dui) 換超市,貨架上食用油、洗潔精、牙膏等商品琳琅滿目。
市民索朗多吉一大早就拎著一袋廢棄的材料紙前來兌(dui) 換積分。他兌(dui) 換了16個(ge) 積分,可以用於(yu) 購買(mai) 一袋食用鹽。“這些廢紙我攢了半年,以前都是直接扔掉,現在有了兌(dui) 換超市,也算是一筆額外的收入。”索朗多吉說。
拉薩市城關(guan) 區垃圾分類辦主任邊珍告訴記者,為(wei) 了讓社區居民深入了解垃圾分類相關(guan) 信息,他們(men) 會(hui) 定期組織居委會(hui) 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宣講垃圾分類的方式、標準、垃圾投放地點、積分兌(dui) 換流程等內(nei) 容,提高居民參與(yu) 積極性。
在拉薩市的一些小區,“物聯網+回收”的模式還讓垃圾回收增添了“科技範”。
走進拉薩市城關(guan) 區的樂(le) 業(ye) 苑小區,一個(ge) 智能垃圾回收箱引人注目。智能垃圾回收箱有金屬回收、塑料回收、紡織品回收和紙品回收4個(ge) 投放口,居民隻要拿著磁卡在感應區前輕輕一刷,再根據屏幕指示點擊垃圾種類,對應的投放口就會(hui) 自動開啟。智能垃圾回收箱可以實現自動稱重和結算,並將兌(dui) 換的金額充值到磁卡的賬戶內(nei) 。
“智能垃圾回收箱還能將相關(guan) 數據同步到大數據管理平台,當生活垃圾達到限定容量時,它還會(hui) 自動提醒清運人員前往清運。”邊珍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拉薩市城關(guan) 區在小區、學校、寺廟等場所投放四分類垃圾桶3500餘(yu) 套,建設垃圾回收站點220個(ge) ,未來還將繼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完善垃圾分類收集處理係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