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顧客在合作社購買(mai) 帽子。
圖為(wei) 貢覺仁青(左)和哥哥索朗頓珠(右)在檢查直孔氆氌帽質量。
圖為(wei) 加薩老人手工製作直孔氆氌帽。
圖為(wei) 貢覺仁青的兒(er) 子圖丹歐珠在製作直孔氆氌帽。
圖為(wei) 貢覺群培老人在手工製作直孔氆氌帽。
圖為(wei) 直孔氆氌帽傳(chuan) 承人貢覺仁青。
圖為(wei) 桑旦在編織直孔氆氌帽所需的氆氌。
圖為(wei) 墨竹工卡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之一直孔氆氌帽。記者 格桑倫(lun) 珠 裴聰 通訊員 洛克 實習(xi) 生 達娃宗巴 攝
近年來,位於(yu) 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直孔溝的尼瑪江熱鄉(xiang) 羊日崗村,通過不斷挖掘特有的民族文化資源,走出了一條文化致富的新路子,朗瑕傳(chuan) 統針織加工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就是其中一個(ge) 典型的例子。
初訪朗瑕傳(chuan) 統針織加工作坊是在十年前,最初的印象是:家族式的經營模式、兩(liang) 三個(ge) 手工藝人以及一間不大的廠房。傳(chuan) 統木質紡織機織出的毛織品氆氌是一種藏族古老的羊毛紡織工藝,擁有悠久的曆史,也是這個(ge) 合作社主打的民族手工藝產(chan) 品。
“氆氌紡織技藝十分古老,需要把羊毛搓成細條,用傳(chuan) 統木質紡織機織成一塊一塊布料後,用一種我們(men) 這裏特有的草汁把它變得更柔軟,這是我們(men) 獨有的技藝,十分複雜。氆氌做成的衣服冬暖夏涼,老人孩子都非常喜歡。”合作社負責人索朗頓珠拿著一塊布料熱心地說。
在廠房裏,今年74歲的老人貢覺群培滿頭銀發,慈祥富態,正坐在一架縫紉機前忙活著。旁邊還放著一把陪伴他多年的磨了又磨的老剪刀,仿佛在向人們(men) 訴說著歲月的滄桑。68歲的老伴加薩也在一旁忙碌著。貢覺群培是當地氆氌技藝的第四代傳(chuan) 承人,從(cong) 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學藝。在他幼時的記憶裏,每天都是跟著父親(qin) 一起在針線堆裏度過的。遠嫁過來的加薩也在以後的生活中逐漸開始學習(xi) 這門手藝,然後兩(liang) 口子又把這門手藝傳(chuan) 給了兒(er) 子索朗頓珠、貢覺仁青以及兒(er) 媳婦桑旦。
而在以前,這門祖傳(chuan) 的技藝並沒有為(wei) 貢覺群培一家帶來多少收入。如果附近的村民有製作衣服、帽子或者靴子的需要,就會(hui) 備好原料,請手工藝人上門製作時管吃管喝,或者是在手工藝人家修建房屋時免費幫忙,算是一種傳(chuan) 統方式的等價(jia) 交換。近年來,在墨竹工卡縣委、縣政府以及各級婦聯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索朗頓珠一家人瞅準了商機,創辦了墨竹工卡縣朗瑕傳(chuan) 統針織加工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並正式注冊(ce) 。合作社創辦之初,一家人曆經了諸多困難和挑戰。沒資金,就一趟趟往縣裏跑;沒員工,就一遍遍去貧困戶家裏給他們(men) 做思想工作,讓他們(men) 來有償(chang) 工作。通過不懈努力,他們(men) 最終獲得國家扶持資金100萬(wan) 元,加上合作社自籌資金70萬(wan) 元,改擴建了500平方米的廠房。改建後的廠房既能加工、生產(chan) 、銷售,還能組織技能培訓,經營的產(chan) 品包括藏裝、氆氌、藏包、藏帽、藏皮靴等工藝品和旅遊產(chan) 品,產(chan) 品遠銷區內(nei) 外。
如今,氆氌這門古老的技藝不僅(jin) 是裝點藏族百姓生活的“潮品”,還是當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好幫手。合作社已經帶動了村裏15家貧困戶就業(ye) 脫貧,現有12人在此就業(ye) ,每年還額外給村裏分紅將近5萬(wan) 元。2021年,合作社又在二樓加蓋了婦女綜合活動室,用於(yu) 開展各類學習(xi) 活動。
2018年,勤勞勇敢善良的桑旦被選為(wei) 全國婦女代表,在她的帶領下,10名當地的婦女在合作社實現了長期穩定就業(ye) 。每逢重大節慶日,桑旦還會(hui) 看望當地的孤寡老人、孤殘兒(er) 童和困難大學生。桑旦個(ge) 人及合作社先後獲得“拉薩市雙學雙比女能手”“拉薩巧手·雪域天工”優(you) 勝獎、“巾幗脫貧攻堅示範——格桑花”、墨竹工卡縣“青年就業(ye) 創業(ye) 見習(xi) 基地”等諸多榮譽。
年輕的村民元旦白姆就在合作社實現了就業(ye) 。“我在合作社裏不僅(jin) 每個(ge) 月有3000塊工資,而且學到了氆氌製作的方法,還參與(yu) 服飾的設計,很有意思。”元旦白姆告訴記者,現在合作社發展越來越好,他們(men) 除了製作氆氌服飾,還設計出了很多氆氌工藝的衍生產(chan) 品,並融入了很多時尚現代的元素,如今的氆氌製品也隨著時代發展,散發出新的魅力,不僅(jin) 圖案更加豐(feng) 富鮮豔,形、身、麵、邊都更加講究。
“朗瑕”在藏語裏意為(wei) 氆氌做的帽子,而朗瑕傳(chuan) 統針織加工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裏最為(wei) 有名的就是用氆氌製作的帽子了,顧客通常需要提前訂做,在藏曆年前的訂單尤為(wei) 火爆。以前,藏式帽子除有著如同藏族服飾的華麗(li) 富貴與(yu) 用料考究、做工精細、經久耐用等特點外,還能表現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地域特色等,可謂是藏族文化的一個(ge) 濃縮點。
“關(guan) 於(yu) 直孔氆氌帽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七世紀晚期,蓮花生大師到德仲後,便興(xing) 建了德仲寺,當時德仲寺僧人戴的就是模仿蓮花生大師的金邊氆氌帽的樣式,常以紅色為(wei) 主,上鑲有黃色綢緞邊框。在直孔一帶民間流行的女式氆氌帽,就是借鑒此種樣式而來。還有一種說法則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山南一戶有錢人家的女兒(er) 嫁到了直孔溝,戴了一頂有兩(liang) 個(ge) 角在後麵、蓮花圖案在帽頂並鑲以金邊的帽子,十分漂亮,引得當地的婦女爭(zheng) 相模仿,這種帽子便在當地流行開來並不斷演變。”說到高興(xing) 處,索朗頓珠順手從(cong) 桌子上拿起一頂剛剛完工的氆氌帽給大家細細講起來。
“我們(men) 這裏的姑娘小夥(huo) 兒(er) ,一看就知道哪款是最流行的朗瑕,這個(ge) 是去年款,這個(ge) 是今年的新款。朗瑕很有我們(men) 當地的特色,同時也在與(yu) 時俱進,做工、花紋越來越精致了。”索朗頓珠臉上掛滿了自豪。隨著時代的需求和裁縫工藝的不斷美化,根據佩戴者的年齡不同,直孔氆氌帽在裁縫工藝上也呈現不同的風格,現如今已成為(wei) 大多數直孔婦女節慶日不可或缺的盛裝之一,也使曆史悠久的直孔氆氌帽得到了更好的發展與(yu) 延續。
如今,朗瑕傳(chuan) 統針織加工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氆氌產(chan) 品已經銷售到了拉薩、林芝等地區,每年訂單流水超過60萬(wan) 元。“未來,我們(men) 會(hui) 繼續利用現在特有的文化資源,讓民族文化得到傳(chuan) 承,讓群眾(zhong) 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索朗頓珠的話語裏充滿了期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