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的午後,空氣裏都是柏木的清香。次仁多吉盤坐在遮陽傘(san) 下,伴著周圍清脆的流水、水磨聲,輕揉著手中的香泥。隨後他用手一抓,迅速將香泥擠進帶孔的牛角器中,身子微微前傾(qing) ,手指用上巧勁,一根根藏香便排在紗網之上。
這就是尼木藏香手工製作的過程,看似簡單,卻考驗著製香功底,隻有經驗豐(feng) 富的人才能將香泥擠得粗細均勻、筆直整齊。
圖為(wei) 尼木藏香。新華網發 貢桑央吉(實習(xi) 生) 攝
今年45歲的次仁多吉製香已近30年,是尼木藏香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相傳(chuan) 1300多年前,現行藏文創始人吞彌 桑布紮將藏香的製作技藝傳(chuan) 授給了當地(今西藏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鎮)群眾(zhong) 。至今,這裏的人們(men) 一直傳(chuan) 承著這項技藝。
“我們(men) 家幾代人都會(hui) 製香,像我十六歲的時候已經能獨立製香、賣香了。”次仁多吉回憶過去,“那時候路不好走,去賣香少則耗費六七天,多則半個(ge) 月,能賺個(ge) 一千元左右就不得了了。”
次仁多吉在製作藏香。新華網 柑丹鴦琦 攝
2008年6月,藏香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傳(chuan) 承千年的尼木藏香成為(wei) 國家重點保護的非遺項目之一。“吞巴鎮長期存在製香散戶多、規模小、生產(chan) 經營混亂(luan) 的問題。”吞巴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張緒剛說,“為(wei) 提升尼木藏香的整體(ti) 質量和水平,我們(men) 致力於(yu) 扶持適合的家庭作坊逐步向合作社、公司轉型,采取‘公司+農(nong) 戶’的運作模式,提供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帶動更多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這幾年有了政府的扶持,我購買(mai) 了藏香製作輔助機器,在保證藏香原料品質不變的基礎上,得以實現量產(chan) 。”次仁多吉笑嗬嗬地說,“我還試著和批發商合作,通過淘寶、天貓、拚多多等平台把貨賣出去,現在每個(ge) 月收入能達到2、3萬(wan) 元。”
次仁多吉在製作藏香。新華網 柑丹鴦琦 攝
談起未來,次仁多吉有個(ge) 小目標。他說:“在繼承發揚傳(chuan) 統技藝的同時,我還想學習(xi) 更多互聯網知識,自己開個(ge) 網店,實現增收,同時讓藏香的味道飄到更遠的地方。”
如今,非遺傳(chuan) 承成為(wei) 促進當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金鑰匙”。“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特色文化資源有效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結合藏香康養(yang) 、沉浸式旅遊、生態觀光等項目,促進文旅融合發展,讓非遺煥發新活力,讓群眾(zhong) 過上新生活。”張緒剛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