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日喀則市:索蓋村裏看振興

發布時間: 2022-04-20 08:47:00 來源: 人民網

  一棟棟藏式小別墅錯落有致,一條條塞北江南的曲徑小路,功能齊全的活動設施,與(yu) 蔥鬱的格桑花相得益彰,這就是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年堆鄉(xiang) 索蓋小康示範村。索蓋村由塔吉村、塔麥村、塔堆村三個(ge) 自然村組成,交通便利。


索蓋村村貌。上海援藏聯絡組供圖

  2019年前的索蓋村,村內(nei) 隻有主路上的七八盞路燈,村道狹窄坑窪,垃圾隨處可見,通往村民家中的路全為(wei) 沙石路,雨季來臨(lin) ,水窪四起,生活出行很不方便。“村集體(ti) 經濟發展水平低,村集體(ti) 的年均收入僅(jin) 有1萬(wan) 餘(yu) 元,村民收入來源主要靠外出務農(nong) 和卡墊、氆氌等手工業(ye) 製作,人均收入1.5萬(wan) 餘(yu) 元。”索蓋村村民德吉介紹。

  黨(dang) 建引領打造融洽黨(dang) 群關(guan) 係

  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組在打造江孜縣年堆鄉(xiang) 索蓋小康示範村過程中,積極探索浦江攜手同振興(xing) 路,“6+”共建新索蓋發展模式,提升鄉(xiang) 村治理能力,打造出陽光黨(dang) 務、村務。

  實施“黨(dang) 建+自治”,以黨(dang) 建引領為(wei) 抓手,通過支部引領、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召開黨(dang) 員會(hui) 議、村民代表會(hui) 議形成決(jue) 議,把垃圾分類、人畜分離、門前三包等納入村規民約,形成長效機製,把黨(dang) 組織想幹的事情最後都體(ti) 現在群眾(zhong) 自願上、創業(ye) 氛圍上;

  實施“文化+教育”,以村民活動中心為(wei) 平台,開展中華民族優(you) 秀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民族團結等教育,以動漫、語言的方式,通過大手牽小手的方法,讓全村幹部群眾(zhong) 學習(xi) 受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實施“產(chan) 業(ye) +文旅”,立足江孜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大力發展有機青稞、高原蜂蜜、民族手工業(ye) 、飼草加工等產(chan) 業(ye) ,通過挖掘文化內(nei) 涵,促進多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讓更多的人了解西藏民族文化,體(ti) 驗生產(chan) 過程,將產(chan) 業(ye) 與(yu) 文旅有機結合,實現增收增效;


村民在織卡墊。上海援藏聯絡組供圖

  實施“生態+生活”,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wei) 指導,結合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通過開展廁所革命、庭院改造、汙水納管、垃圾分類、立麵整治、人畜分離、綠化景觀、道路建設、水係改造、衛生醫療等提升項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不斷革除陋習(xi) ,改變生活習(xi) 慣,群眾(zhong) 幸福指數明顯提升;

  實施“交融+數字”,以與(yu) 浦東(dong) 新區航頭鎮長達村結對為(wei) 契機,推動兩(liang) 地藏漢文化的交融,手工藝及青稞米、青稞掛麵等係列青稞產(chan) 品借助長達村盒馬生鮮、電商平台的優(you) 勢,共享數字經濟;

  實施“就業(ye) +培訓”,該項目建設期間,累計雇用本村農(nong) 牧民1150人次、使用農(nong) 牧民機械約95台班,帶動農(nong) 牧民增收約25.4萬(wan) 元,並依托江孜縣一協會(hui) 兩(liang) 中心,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提高轉移就業(ye) 能力,讓群眾(zhong) 在就業(ye) 中提升技能。

  打造特色小康村新樣板


“上海援藏 索蓋村”。上海援藏聯絡組供圖

  走進索蓋村,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架大水車,上麵刻著“上海援藏 索蓋村”四個(ge) 小字、三個(ge) 大字。

  沿著筆直的水泥路向前走,道路兩(liang) 旁的格桑花美豔綻放,描繪黨(dang) 的政策、村規民約、生活常識技巧的宣傳(chuan) 欄格外醒目。道路兩(liang) 旁的路燈高高矗立,不時有人駐足觀賞。農(nong) 牧民牆上白色、紅色、黃色相互映襯,已完全看不到昔日牛糞上牆場景。

  步入村內(nei) 核心區,就是索蓋“三尺巷”,原先的小路現在暢行無礙。修建期間,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組8次走訪路口兩(liang) 戶村民家中,通過係列協商,最終兩(liang) 家同意各讓1米,形成現在的索蓋“三尺巷”。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似江南般的水泥壓印小路,行走其中,身心自然而然地放鬆下來,村中的“路因景曲,境因曲深”,整個(ge) 村莊顯得安靜又美麗(li) 。

  塔吉、塔麥區域道路均已實現硬化,形成“戶戶通”良好交通保障,打通了村民出行“最後一公裏”,徹底改善了村民出行條件,助力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

  “我們(men) 也可以像城裏人一樣,出門腳不沾泥了!”江孜縣年堆鄉(xiang) 索蓋村村民普頓珠高興(xing) 地說道。目前村內(nei) 群眾(zhong) 家中全部實現牛糞下牆,根據群眾(zhong) 意願,23戶使用水廁(考慮西藏特殊氣候環境,加深預埋管件深度與(yu) 厚度,並每家配備化糞池),全麵改善農(nong) 村人居環境。


索蓋村生活垃圾處理站。上海援藏聯絡組供圖

  在小康示範村打造過程中,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組進行統籌規劃,實用為(wei) 先,堅持巷道建設與(yu) 整體(ti) 改善相結合、外立麵改造與(yu) 民族元素相融合,以村內(nei) 巷道、外立麵改造建設為(wei) 契機,紮實開展“清化”行動,動員群眾(zhong) 牛糞下牆、鼓勵水廁等。

  一處庭院,繁花盛開,樸意簡潔,開窗看綠,推門聞香,移步見景,這便是坐落在索蓋村東(dong) 、西戶的頓珠、米倉(cang) 家。走進庭院內(nei) 一眼望去滿院的綠植,小院充滿了春意盎然,院內(nei) 水磨石鋪地,庭院內(nei) 種有多種花草,待到花開時節,各種花卉爭(zheng) 奇鬥豔,滿園花香四溢。室內(nei) 簡潔樸素:走進室內(nei) ,家具擺放配合著室內(nei) 布局,流線舒暢。勤勞善良的女主人把家裏家外都打理的井然有序。

  種好綠色發展“試驗田”

  沿著筆直的水泥大道前行,百畝(mu) 生長旺盛的青稞與(yu) 藏漢結合的“青稞觀賞棧道”盡收眼底,漫步於(yu) 觀光棧道,看風吹麥浪,聽腳下的溪流潺潺之聲、欣賞著由青稞鋪滿大地的四季變化之毯,與(yu) 遠處的宗山古堡互相映照,感受江孜的四季變化,顯然成了攝影愛好者的打卡地。

  為(wei) 鼓勵當地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探索增收渠道,江孜小組牽頭西藏農(nong) 科院、上海浦藏農(nong) 業(ye) 公司,同76戶村民達成共識,在索蓋村建設有機青稞科技示範種植項目。項目首期共309畝(mu) ,由企業(ye) 參與(yu) ,西藏農(nong) 科院技術支持,推廣科學種植、有機種植和新品培育,推進青稞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打造江孜青稞品牌。

  以青稞為(wei) 主要種植作物的索蓋村,青稞種植技術一度相當落後,加之糧食加工產(chan) 業(ye) 薄弱,隻能以低價(jia) 賣原糧為(wei) 主。如今,為(wei) 保障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收益,種子費用由公司出、有機肥料由公司提供,此外,糧食收購價(jia) 由相關(guan) 企業(ye) 保障。目前,示範種植項目當年戶均增收1163元以上。

  水磨房帶你尋找傳(chuan) 承記憶

  晌午時分,太陽撥開雲(yun) 縫,展露紅紅的笑顏,照得牆根暖洋洋的。幹淨、整潔的院子裏,幾棵樹長勢很旺。透過明亮的玻璃,溫馨的屋裏熱氣騰騰,不時有附近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開著手扶拖拉機拉著幾大袋青稞前來,這就是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組為(wei) 索蓋村村委會(hui) 投資建設的“索蓋村黑爸爸水磨房”。

  從(cong) 清晨起,磨坊就一直隆隆作響,秉承傳(chuan) 統水磨工藝的機械化設備,加上工匠熟練的手藝,水磨坊迎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2021年,經營了8個(ge) 月的磨坊就收益6萬(wan) 餘(yu) 元。

  這份收益,讓村委會(hui) 經營水磨坊的信心倍增,同時也解決(jue) 了2名村民就近就便就業(ye) 問題。2名就業(ye) 村民拿著賬本高興(xing) 說,“本鄉(xiang) 村民過來每斤0.5元一斤,其他鄉(xiang) 過來的要貴一點,別的不說,磨青稞麵我倆(lia) 現在確實有經驗。俗話說‘走進一行,一行深’,現在才慢慢摸出了磨麵的經驗,我們(men) 相信隻要再下點功夫,就一定能在提高效率,為(wei) 自己多增加收益”。

  回歸原始的情懷

  “太陽和月亮是一個(ge) 媽媽的女兒(er) ,她們(men) 的媽媽叫光明叫光明;藏族和漢族是一個(ge) 媽媽的女兒(er) ,我們(men) 的媽媽叫中國我們(men) 的媽媽叫中國……”在索蓋村村委會(hui)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不時一陣陣歌聲傳(chuan) 來。原來是村民在這裏一展歌喉。

  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組致力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打造匯集旅遊接待、特色產(chan) 品展示、鄉(xiang) 土文化體(ti) 驗、卡墊生產(chan) 、陽光圖書(shu) 、甜茶吧、兒(er) 童樂(le) 園、歌舞排練與(yu) 一體(ti) 的“索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索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以黨(dang) 建文化為(wei) 主線,集活動功能、展示功能、辦公功能於(yu) 一體(ti) 。值得一提的是,該實踐站能更好的服務與(yu) 因學曆、工作等原因無法輔導孩子的家庭,二樓開通開放式“陽光圖書(shu) 館”,以駐村工作隊為(wei) 主導,為(wei) 村內(nei) 學生進行教學輔導及漢藏雙語學習(xi) ;兒(er) 童活動樂(le) 園主要是為(wei) 本村兒(er) 童提供樂(le) 高等智力開發的嬉戲場地;周末或假期不乏看到三三兩(liang) 兩(liang) 青年學生潛心閱讀其中。


孩子們(men) 在索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裏嬉戲玩耍。上海援藏聯絡組供圖

  實踐站內(nei) 的鄉(xiang) 土文化體(ti) 驗室主要讓遊客認識了解卡墊、氆氌等傳(chuan) 統手工藝及價(jia) 值,並讓遊客參與(yu) 卡墊、氆氌的製作過程;展廳陳列著舊時代工具,續寫(xie) 著鄉(xiang) 土文明遺韻,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入群眾(zhong) 生活,為(wei) 索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發展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節奏急促、動作自由奔放,美與(yu) 力量完美結合的鍋莊舞讓人情不自禁的融入其中,這就是新建滬藏一家親(qin) 廣場每天欣欣向榮的景象,標誌著索蓋村精神文明建設又邁上一個(ge) 新的台階,也是村級文化事業(ye) 發展的嶄新起點,為(wei) 全村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不遠處就是四室分離的村衛生室,並由上海援藏醫生定期坐班看診。

  來年的格桑花依然綻放

  為(wei) 更好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打造高原首批可複製、可粘貼、可推廣的小康示範村,持續保障村集體(ti) 經濟發展勢頭。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組積極探索剛柔並濟盡顯自然山魂水韻,動靜結合彰顯村落性格氣質,內(nei) 外兼修凸顯產(chan) 業(ye) 特色優(you) 勢。

  近年來,江孜援藏投資150萬(wan) 元的養(yang) 蜂合作社建設項目每年為(wei) 村委會(hui) 分紅10萬(wan) 元、投資1500萬(wan) 元的飼草料加工廠每年為(wei) 村委會(hui) 分紅50萬(wan) 元、投資2000萬(wan) 元的東(dong) 郊奶牛場每年為(wei) 村委會(hui) 分紅20萬(wan) 元,持續推動村集體(ti) 經濟發展,不斷縮小城鄉(xiang) 發展差距,健全社會(hui) 保障常態化幫扶機製,奏響高原首批小康示範村城鄉(xiang) 一體(ti) 化融合發展最強音,全方位打牢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基礎。


索蓋村老百姓幸福感持續提升。上海援藏聯絡組供圖

  “援藏領導通過扶持產(chan) 業(ye) 發展,村集體(ti) 經濟顯著提高,相比以前年均提高了80萬(wan) 元。卡墊、氆氌合作社的改擴、水磨房的運營、垃圾處理站的投入……現在家家戶戶的錢袋子相比之前鼓起來了,在家門口就能掙錢。硬化路修到了家門口,同心公園、金玉堂(金魚塘)、滬藏一家親(qin) 廣場……使全村麵貌煥然一新,新修四室分離的村衛生室,還有上海援藏的醫生定期坐班看診,感覺村裏各方麵不比城裏差吆”索蓋村村民達娃卓嘎動容地說。

  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組領隊介紹:“今年我們(men) 將期滿返滬,有收獲也有遺憾。回首三年援藏經曆,尤如一朵盛開的格桑花,鐫刻在我們(men) 每個(ge) 援藏人記憶的深處,永遠點亮著我們(men) 生命的旅程,我們(men) 今後會(hui) 更加持續的把上海溫度帶到格桑花盛開的每一個(ge) 角落”。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