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氣象 新作為】西藏林芝:桃花盛開之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發布時間: 2022-04-21 10:07:00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桃花與(yu) 田野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林芝大地上。紮洛攝


林芝的春天,漫山遍野桃花盛開。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攝


嘎拉村桃花綻放。記者 徐馭堯攝

  高原四月,桃花灼灼。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漫山遍野的野桃花開得正豔,紅紅粉粉、沾雨帶雪,掩映著高原的藍天和雪山,裝點出一個(ge) 色彩斑斕的世界……

  林芝,位於(yu) 西藏東(dong) 南部,是西藏海拔最低、氣候最溫暖濕潤、生態環境最好、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地區,也是全國三大原始林區之一,素有“西藏江南”的美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時強調,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生態要保護、生產(chan) 要發展、生活要改善,如何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擺在林芝發展麵前的首要課題。

  細數林芝近年發展,一方麵,大力保護生態,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空氣質量在全國地市中連續4年排名第一;另一方麵,大力探索產(chan) 業(ye) 生態化、生態產(chan) 業(ye) 化的發展之路,讓更多群眾(zhong) 走上生態路、吃上生態飯,豐(feng) 富的生態資源逐漸成為(wei) 林芝廣大農(nong) 牧民為(wei) 之驕傲的“幸福不動產(chan) ”。

  生態化生產(chan)

  在林芝市波密縣,318國道一側(ce) 的密林,落滿厚厚的鬆針,踏著鬆針鋪滿的林地往裏走,林間全是一片片插有紅、黃、藍等色彩的標牌。記者正納悶這些標牌下埋有什麽(me) 東(dong) 西,“天麻博士”仇全雷笑著解釋,每一個(ge) 標牌下麵,就有他的一塘“寶貝疙瘩”。

  仇全雷是西藏波密高原藏天麻產(chan)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他蹲下身,拔下標牌,輕輕扒拉開鬆針和淺土層,小心翼翼地用手采挖,幾顆天麻一點點露了出來。“這5個(ge) 藏天麻的重量大概有兩(liang) 斤多,市場價(jia) 格在400元以上。與(yu) 外地天麻相比,波密天麻由於(yu) 生長在高原地帶,獨特的生態環境優(you) 勢,使其品質更優(you) ,但產(chan) 量也偏低。”仇全雷說,雖然品質優(you) 良,但波密藏天麻產(chan) 業(ye) 卻一直未找好市場競爭(zheng) 的突破口。

  2019年,廣州援藏工作組遠赴雲(yun) 南昭通,邀請仇全雷到波密發展天麻產(chan) 業(ye) ,當時最吸引他的是波密的好生態。兩(liang) 年多過去,如今產(chan) 業(ye) 初步發展起來,仇全雷反而為(wei) 好生態生出不少困擾。“酒香也怕巷子深!”仇全雷說,都知道林芝生態好,可好生態種植出的產(chan) 品怎麽(me) 才能讓消費者認識到它的價(jia) 值?這個(ge) “生態牌”還真不知道如何打。

  關(guan) 鍵時候,波密縣委常務副書(shu) 記鄒勇剛出招了,“企業(ye) 是我們(men) 考察引進的,我們(men) 就有責任扶上馬、送一程。”2021年4月,廣州援藏工作組與(yu) “京東(dong) 農(nong) 場”團隊達成項目合作,以打造“京東(dong) 農(nong) 場”示範基地為(wei) 切入點,圍繞藏天麻種植到倉(cang) 儲(chu) 、配送、質量追溯開展全程信息化管理。

  如今,在仇全雷的波密天麻種植基地裏,物聯網傳(chuan) 感器密集部署,可以實現溫度、濕度等信息的衛星監測、遠程監測,同時上線的智能管控係統,還能實現數據分析、智能決(jue) 策,指導藏天麻的科學種植。

  在直播間裏,仇全雷對著鏡頭侃侃而談:“一物一碼,一目了然……”波密藏天麻的生態優(you) 勢清晰展示在消費者麵前。

  波密縣紮木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張虎介紹,在仇全雷這樣的科技人才帶動下,紮木鎮仿野生藏天麻種植麵積已達1653畝(mu) ,藏天麻產(chan) 業(ye) 園裏“公司+科研+市場+專(zhuan) 業(ye) 種植戶”的產(chan) 業(ye) 鏈模式也日趨完善,累計帶動周邊群眾(zhong) 增收365萬(wan) 餘(yu) 元,受益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近3000人。

  “每天有200元的務工收入,加上畝(mu) 均1100元的土地流轉費,日子是越過越好。”紮木鎮東(dong) 若村村民多吉益西在基地的林子裏一邊刨天麻,一邊算著幸福賬。

  海拔低、氣候好、生態佳、資源多,林芝本就有發展林下資源的天然稟賦,如今更是沿著生態化生產(chan) 的道路,大力發展茶葉、林果、蔬菜等高原特色生物產(chan) 業(ye) ,易貢的茶葉、米林的蘋果、察隅的獼猴桃、巴宜的蔬菜……林芝的高原生物產(chan) 業(ye) 漸成規模。截至目前,林芝累計種植特色林果28.1萬(wan) 畝(mu) 、蔬菜3.9萬(wan) 畝(mu) 、藏藥材1.6萬(wan) 餘(yu) 畝(mu) 。

  林芝市長巴塔表示,當地正加大易貢、墨脫、察隅等地茶葉基地建設,抓好茶葉提質增效和品牌推廣,蔬菜種植麵積也將穩定在4萬(wan) 畝(mu) 以上。以藏天麻為(wei) 代表的藏藥材產(chan) 業(ye) 穩步發展,目前正推進自治區級藏藥材產(chan) 業(ye) 園項目建設,藏醫藥材種質基因庫也正在建設當中。

  綠色化生活

  仲春時節,微風和煦。

  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田地裏,油菜花花團錦簇;鄉(xiang) 野畔,野桃花迎風綻放……村民們(men) 正忙著裝扮景區、整理民宿、打掃街道,迎接遊客的到來。

  嘎拉村有上百畝(mu) 野桃樹,每年春天,桃花盛開、青稞吐綠、落英繽紛,這裏又被稱為(wei) “桃花村”。近年來,依托毗鄰318國道優(you) 勢和漫山遍野的桃樹資源,嘎拉村大力發展旅遊產(chan) 業(ye) ,積極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我們(men) 不光生活環境好,生活水平更是‘呀咕嘟’(藏語“非常好”)。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大家更是有太多的‘突及其’(藏語“感謝”)。”嘎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邊巴開心地說。

  自然稟賦雖好,美麗(li) 鄉(xiang) 村不易,為(wei) 了進一步改善嘎拉村人居環境,建設起美麗(li) 宜居鄉(xiang) 村,邊巴這些年花了不少心思。村兩(liang) 委跟駐村工作隊一合計,嘎拉村的“綠色銀行”率先開起來了。

  “我們(men) 對可回收垃圾進行逐一分類、製定相應積分,並提供相應生活用品供群眾(zhong) 兌(dui) 換。”嘎拉村的大學生村官黃海芬說,通過“垃圾兌(dui) 換積分、積分兌(dui) 換商品”的形式,嘎拉村裏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顯著增強。

  村裏幹淨了,遊客更多了,嘎拉村從(cong) 2002年以來,每年舉(ju) 辦“林芝桃花文化旅遊節”,作為(wei) “桃花節”的主場地,2021年接待遊客14萬(wan) 人次,經營收入達460餘(yu) 萬(wan) 元,戶均分紅近10萬(wan) 元。村民收入也從(cong) 2015年的人均1.3萬(wan) 元,增加到了現在的3.5萬(wan) 多元。

  蓮花聖地,秘境墨脫。位於(yu) 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地處雅魯藏布大峽穀深處的墨脫縣,被譽為(wei) “世界植物博物館”和“世界生物基因庫”,擁有南迦巴瓦峰和雅魯藏布江果果塘大拐彎等眾(zhong) 多著名旅遊景點。

  “我們(men) 結合墨脫資源稟賦和地理氣候條件,近年鮮明提出了打造‘三香一鏈’的農(nong) 旅融合發展思路。”廣東(dong) 援藏幹部、墨脫縣委常務副書(shu) 記葉敏堅解釋說,“三香”就是立足於(yu) 綠色產(chan) 業(ye) 的茶香、稻香、果香打造的旅遊經濟帶,“一鏈”則是雅魯藏布江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品鏈。

  背崩鄉(xiang) 格林村,是一個(ge) 臨(lin) 著雅魯藏布江的門巴族村落。站在格林達帕山上環顧四周,遠處的南迦巴瓦雲(yun) 遮霧罩,多雄拉、德陽拉、魯霞拉等山峰層巒疊嶂,如盛開的蓮花環繞四周。

  村外,山坡梯田上的茶園一片翠綠,臨(lin) 近清明,村民一邊忙著采茶前的準備,一邊抓緊整修山路,山頂的觀景台也在緊張施工中。

  村裏,桃花掩映,屋舍儼(yan) 然,57歲的次久卓瑪正品嚐著“生態飯”的香甜。去年,她將家裏的空房間拿出來打造家庭民宿,今年新開業(ye) 還沒倆(lia) 月,已經迎來不少慕名來格林村觀光旅遊的各地遊客。

  “260元一間,還得提前十天半個(ge) 月預訂。”格林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黃家斌說,隻待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到時候村裏又有的忙了。”

  近年來,林芝市生態旅遊業(ye) 快速發展,2021年接待遊客突破1000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3億(yi) 餘(yu) 元。

  優(you) 質化生態

  “雪山林海、雲(yun) 濤彩霞、一嶺四季、十裏九景。”巴宜區魯朗鎮,20多年前長期是國營林場,隨著上世紀末西藏全麵禁伐,魯朗鎮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集中發展生態旅遊產(chan) 業(ye) 。2017年,在廣東(dong) 的對口支援下,魯朗國際旅遊小鎮開始營業(ye) 。

  進入鎮子,路旁的汙水處理廠最為(wei) 顯眼。魯朗景區管委會(hui) 主任旺堆介紹,這座總投資超2500萬(wan) 元的汙水處理廠,正是為(wei) 了實現小鎮“零排放”的目標,同時配套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景觀工程等環保設施。

  投資雖然巨大,但在旺堆看來這筆錢政府投得劃算,“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魯朗鎮百姓富起來的家底,隻有高標準建設了垃圾轉運站、汙水處理廠等環保設施,並製定嚴(yan) 格的規章製度,小鎮的運維才能確保不給環境造成負擔。”

  不隻在魯朗小鎮,環保自覺意識已深入林芝各地的發展。波密縣城向西,318國道南側(ce) ,一個(ge) 高標準的覆膜式垃圾填埋場正在改造建設中。從(cong) 當地經濟建設和旅遊業(ye) 發展前景出發,波密縣未雨綢繆建設高標準垃圾處理設施。在廣州的對口支援下,這個(ge) 填埋場不僅(jin) 對土壤和地下水不造成汙染,也初步實現了無異味,周邊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基本不受其影響。

  怒江峽穀,亂(luan) 石嶙峋,這個(ge) 狹長的幹旱地帶,放眼皆是灰褐色,綠色是這裏的稀缺資源。但在察隅縣察瓦龍鄉(xiang) 的許多山坡上,不時卻能看到連片的仙人掌和石榴樹,給這個(ge) 峽穀帶來了不少生機。

  仙人掌是天然的,長期生長後居然長成了樹。“我們(men) 這裏仙人掌連片成林,如今從(cong) 雲(yun) 南過來的遊客越來越多,經常有人停下車在仙人掌林旁邊拍照。”察瓦龍鄉(xiang) 左布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仁青次仁言談中頗有些自豪。

  石榴樹是近年種下的,察隅縣人大副主任、察瓦龍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吳明軍(jun) 說,以前村民隻是在房前屋後種石榴,2018年開始,鄉(xiang) 裏結合脫貧攻堅和生態修複,逐步打造了獨具特色的石榴種植基地,如今軟籽石榴種植達28.91萬(wan) 棵6400餘(yu) 畝(mu) ,待石榴進入豐(feng) 產(chan) 期,預計總產(chan) 量3000噸、產(chan) 值可達3690萬(wan) 元,可實現全鄉(xiang) 人均增收約5700元。

  因樹而興(xing) ,因樹而生。今年,林芝市計劃完成國土綠化總麵積2萬(wan) 畝(mu) 以上,其中重點生態修複項目造林1.55萬(wan) 畝(mu) 以上。未來,林芝將繼續加大對重點區域生態係統的修複力度,開展江河交匯段麵山生態修複等一批生態修複造林工程,著力提高生態係統的質量和穩定性。

  “生態是林芝的最大資源、最大優(you) 勢和最亮麗(li) 底色。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我們(men) 有潛力更有優(you) 勢。”在剛剛過去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全國政協委員、林芝市委書(shu) 記敖劉全態度堅定。

  “人間淨地、醉美林芝”,林芝多年前提出的這個(ge) 響亮口號,為(wei) 這裏的發展規劃出美好願景,為(wei) 此後發展指明前進方向。實踐證明,唯有以守護好這裏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為(wei) 根基,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林芝的環境才會(hui) 越來越美,林芝的群眾(zhong) 才會(hui) 越來越幸福,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才會(hui) 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