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百年來,經過幾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累累碩果。2020年9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的重要講話,為(wei) 新時代中國考古事業(ye) 指明前進方向,對做好考古工作、曆史研究和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提出更高要求。
百年之際,為(wei)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重要指示精神,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深入回顧中國考古百年曆程和成就,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中國考古學會(hui) 、中國文物報社組織開展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遴選推介活動”。10月18日,“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hui) ”開幕式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ju) 行。開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一、遺址基本情況,學術成果及意義(yi)
卡若遺址位於(yu) 昌都市卡若區,海拔3600-3800米,距今5500至4400年間,可分為(wei) 早(5500-4700BP)、中(4700-4300BP)、晚(4300BP以後)三期,是新石器時代的一處重要遺址。該遺址最早發現於(yu) 1977年,文化層堆積厚度達到100-160厘米,是西藏史前遺址中罕見的、堆積保存較為(wei) 完整的遺址。遺址內(nei) 發現有石砌建築遺跡,是一處石器、陶器、骨器等遺物。
陶器以夾砂、手製陶為(wei) 主,罐、盆、碗為(wei) 基本組合,以小平底為(wei) 典型特征。
卡若遺址出土的石器包括:打製石器、細石器和磨製石器。從(cong) 打製而成的刮削器、砍斫器、切割器的單向打製技術看,它與(yu) 中國南方地區新石器文化有相似處;細石器的技術特征在西藏境內(nei) 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呈現出比較明顯的統一性,且這類細石器技術明顯帶有北方民族風格,與(yu) 黑龍江昂昂溪,內(nei) 蒙古富河溝門,青海西寧住家寨相似。磨製的長條形石斧、石锛、半月形石刀組合,則體(ti) 現出卡若遺址與(yu) 西南地區一致的考古學文化特征;卡若遺址中磨製石器,僅(jin) 磨刃部的做法又與(yu) 黃河中、上遊新石器文化有聯係,如盤狀敲砸器與(yu) 甘肅大何莊、秦魏家起價(jia) 文化遺存墓地出土相似;有肩石斧與(yu) 甘肅四壩灘、永靖大何莊遺址、酒泉下河清馬廠類型遺址出土類似。
從(cong) 卡若遺址中發現的粟、豬骨和投擲石球,說明卡若擁有農(nong) 業(ye) 和畜牧業(ye) 共同發展的生產(chan) 經濟方式。
卡若遺址的考古學文化特征體(ti) 現出了與(yu) 川西高原、滇西北橫斷山脈區域之間的聯係,以及與(yu) 青藏高原東(dong) 北緣的甘肅西部、青海西部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間的聯係。
卡若遺址是西藏考古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nei) 多家考古機構、高校聯合開展工作,共同進行發現、發掘、研究工作的一處重要史前遺址,是西藏考古、中國考古在廣度與(yu) 深度上不斷拓展的體(ti) 現。
在1977年,該遺址被發現時,就得到了國內(nei) 、外學界的高度關(guan) 注,它向大家揭示了西藏距今5000-4000年前的古人類生產(chan) 、生活線索。比較完整的勾勒出,當時在藏東(dong) 生活的人群,有著怎樣的生活方式,用著怎樣的生產(chan) 、生活工具,住在什麽(me) 樣的房屋中。
卡若遺址發現至今,仍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jue) ,它是研究西藏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特征、劃分西藏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區係、青藏高原新石器時代生業(ye) 模式的重要遺址之一。
二、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利用情況
對於(yu) 卡若遺址的保護和展示利用,可以追溯到1983年,當時任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兼西藏文化局局長的雪康·土登尼瑪派西藏文管會(hui) 的丹增曲紮、小尼瑪和侯石柱,前往昌都地委,要求水泥廠煉水泥取土時一定不要破壞卡若文化層,還提出水泥廠一定要搬遷,今日水泥廠早已搬遷。1978年、1979年兩(liang) 次發掘後,對卡若遺址進行了保護性掩埋。
為(wei) 了更好的保護卡若古文化遺址,昌都原地委、行署及市委、市政府及自治區文物局對遺址保護給予了高度重視,1978對遺址上方的水泥廠原廠區實施了搬遷,先後於(yu) 1996年和2004年在遺址核心地帶、分布範圍及保護範圍修建圍牆進行全麵保護;2007年又投入150萬(wan) 元專(zhuan) 項資金拆除遺址內(nei) 非保護建築物,為(wei) 順利實施卡若遺址保護建設項目奠定了堅實基礎。2007年自治區文物局委托北京古建築研究所編製遺址保護規劃,通過多次修改完善,《卡若遺址保護規劃》已編製完成,並於(yu) 2014年上報國家文物局待審批,規劃年限從(cong) 2007至2026年,總投資近1300萬(wan) ;同時,以《卡若遺址保護規劃》為(wei) 依據,委托具備資質的西藏聖益建築勘察設計有限公司編製完成了《卡若遺址公園設計方案》並通過自治區及國家文物局審批。於(yu) 2015年11月30日正式啟動了卡若遺址公園第一期工程(含土石方工程),總投資486.9萬(wan) 元,工程於(yu) 2016年3月1日順利竣工。遺址公園(二期)工程項目總投資為(wei) 1705.3萬(wan) 元,工程建設內(nei) 容主要包括遺址內(nei) 全覆蓋綠化(麵積:4.2萬(wan) 平方米)、種植樹木、遺址內(nei) 電氣線路、給水設備的鋪設安裝、太陽能路燈及附屬設施建設。該工程於(yu) 2018年年底竣工。遺址公園(三期)工程項目總投資為(wei) 735.8萬(wan) 元,建設內(nei) 容為(wei) 遺址內(nei) 道路硬化、場景複原及附屬設施、舊房改造等。
因涉及到地下遺跡和文物,卡若遺址內(nei) 的展示僅(jin) 局限於(yu) 地麵展板及場景複原。例如:居住麵用土墊平,然後夯實,房屋中央用小石頭圍砌成爐灶(生火),室內(nei) 一角用土夯一層高10CM左右的土塊,上麵擺放幾件陶罐。房屋外麵放置兩(liang) 個(ge) 假人做製作陶器狀。三座房屋中間製作假人做狩獵狀。
爐灶擺放兩(liang) 個(ge) 假人(其中一男一女,女性手持骨針及動物皮革做縫紉式,男性手握石器做打砸式),室內(nei) 一角用土夯一層高10CM、長30-40CM左右的土塊,上麵擺放獸(shou) 皮或動物毛或陶器,房屋東(dong) 北角擺放一大型陶罐。進門處擺放一石板。
卡若遺址場景複原
三、考古發掘過程
卡若遺址最早是於(yu) 1977年昌都水泥廠施工時發現的;1978年西藏文管會(hui) 同四川博物館、國家文物局共同做了第一次清理;1979年西藏文管會(hui) 同中國社科院、雲(yun) 南省博物館、四川大學曆史係共同做了第二次發掘。2002年,由四川大學、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西藏博物館聯合組隊進行了第三次考古發掘。2012年,四川大學、昌都市文物局聯合對卡若遺址做了第四次考古發掘。
1977年4月,西藏文管會(hui) 派出-個(ge) “文物征集小組”到昌都征集革命文物,住在地區文化局安排的招待所裏。在昌都鎮東(dong) 南約12公裏的瀾滄江邊的水泥廠,因擴建廠房挖地基,挖出了一些東(dong) 西,一看就不是現在人用過的,其中還有些玉石一般的東(dong) 西,製作得十分精致。一天晚上,水泥廠放電影,電影名字叫《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銀幕上的一些出土文物和水泥廠出土的東(dong) 西很像,於(yu) 是引起了工人們(men) 的注意。第二天是星期天,廠裏有汽車到昌都拉東(dong) 西,幾個(ge) 好奇的工人帶上出土的東(dong) 西搭車去了昌都,找到地區文化局。仁青次仁、歐朝貴、索朗旺堆看了水泥廠工人帶來的東(dong) 西,又詳細問了出土情況,根據他們(men) 的知識,初步斷定可能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第二天一早,仁青等三人放下手頭工作,來到水泥廠建築工地。他們(men) 選擇了一個(ge) 地方,挖了條1米寬5米長的“探溝”,又出土了一些文物。他們(men) 三人介紹得很帶勁,大家聽得和看得也很認真。大家在思考:西藏第一個(ge) 重要考古發現可能即將問世。經過熱烈討論,文管會(hui) 領導當場決(jue) 定,由冷健起草報告,上報自治區革委會(hui) 及國家文物局,請求批準,在卡若進行考古發掘。
1978年5—9月,西藏組織考古隊對卡若遺址進行試掘,這支發掘隊伍中有的工作人員,可以說都是西藏第一代考古人員,有西北大學、川大、吉大、北大等名牌大學考古專(zhuan) 業(ye) 的大學畢業(ye) 生。因為(wei) 是試掘,隻發掘了230平方米,出土遺跡和遺物很多,其中最大的收獲是挖出了5座房子。當時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郭錫蘭(lan) ,西藏軍(jun) 區司令員郤晉武和昌都地委書(shu) 記張增文等許多領導都紛紛親(qin) 臨(lin) 工地視察,新華社、西藏日報等媒體(ti) 也不遠千裏來采訪。
1978年試掘一炮打響,所以在年底,西藏文管會(hui) 書(shu) 記劉平修和侯石柱帶隊,索朗旺堆、冷健、張文生、更堆、小旺堆共計七人,到內(nei) 地進行匯報、交流和尋求支援卡若遺址進一步工作的工作開展。在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專(zhuan) 題匯報會(hui) 時,夏鼐、蘇秉琦、安誌敏、佟柱臣、石興(xing) 邦等考古界一流學者都參會(hui) 聽取了匯報。
1979年夏天,對卡若遺址的發掘,是當時西藏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掘工作從(cong) 5月5日開始到8月30日結束,共挖掘麵積1570平方米,其中500平方米已被水泥廠擴建廠房時挖掉,為(wei) “空方”(沒有任何遺跡和遺物),實際發掘麵積1070平方米。出土文物數以萬(wan) 計,還出大量植物標本和動物骨骼。植物標本中,最主要發現是粟類植物,即小米。動物骨骼中有一種是家豬骨骼。出土建築遺跡有房屋、燒灶、灰坑、道路、祭壇等,其中房屋就多達28座。
發現石砌建築遺跡
四、重要出土文物及簡要介紹
刮削器:平柄端刮器是刮削器中數量最多的類型,也是卡若遺址中所有石器中數量最多的一個(ge) 類型。體(ti) 較短,將石片較厚的一端加工成柄部,對應的圓弧為(wei) 端刃。如標本T55②:53,黑色細砂岩,先在礫石上修整成需要的形狀,然後再沿其邊緣,從(cong) 劈裂麵向背麵做精細的壓剝,形成鋸齒狀的圓形端刃。
在卡若遺址中發現了細石核、細石葉、細石器。
細石核,總體(ti) 數量不多,有船底形石核、楔形石核、錐狀石核、柱狀石核、龜背狀石核。以楔形石核為(wei) 例子,體(ti) 高而窄,台麵略呈圓形或橢圓形,底緣均較銳利。如標本F5:254,是細石核中最大的一個(ge) ,燧石質,呈規整的楔形,其中一端側(ce) 有條狀疤痕,另一側(ce) 緣和底緣均係用交互法壓製而成。
石刀是卡若遺址中磨製石器中最主要的器型之一。標本F19:27,板岩,半月形石刀,單孔,孔由兩(liang) 麵對鑽。
出土石器、陶器、骨器等遺物
雙腹罐。標本F17:103,夾細砂黃褐陶,喇叭口,寬唇,折沿,直頸,斜平肩,腹部分袋形雙體(ti) ,中檔相連,下腹壁向內(nei) 曲收呈假圈足,頸肩各飾一對豎直的帶孔器紐。器表飾劃紋和黑色彩繪,頸部有一圈雙勾帶紋。雙體(ti) 的紋飾各部相同。一體(ti) 是以雙勾三角折線紋為(wei) 主,線外飾彩;另一體(ti) 則以雙勾菱形為(wei) 主,然後在菱形紋內(nei) 外均施彩。
五、考古報告,學術著作及其出版情況
1985年時,由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hui) 和四川大學曆史係,一起編寫(xie) 了《昌都卡若》的發掘報告,在文物出版社印刷。
霍巍1993年在《中國藏學》雜誌第3期上發表了一篇關(guan) 於(yu) 卡若遺址的論文:《論卡若遺址經濟文化類型的發展演變》。
湯惠生2014年時,在《藏學學刊》第1期上發表了有關(guan) 卡若遺址在內(nei) 的西藏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討論文章《再論卡若、曲貢等西藏史前遺址相關(guan) 問題》。
2019年,侯石柱在《www.easyfundingllc.com》第1期上發表了《卡若考古四十年祭》,對卡若遺址的發掘過程做了回顧。
六、卡若遺址考古工作中的重要人物
卡若遺址的發現是一個(ge) 震驚中外的西藏考古裏程碑。1977年4月,昌都水泥廠出土地下文物時,恰好作為(wei) 西藏文管會(hui) 派出的“文物征集小組”成員的仁青次仁、歐朝貴、索朗旺堆在昌都征集革命文物,他們(men) 看了水泥廠工人帶來的東(dong) 西,又詳細問了出土情況,根據他們(men) 的知識,初步斷定可能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仁青次仁,藏族,當時西藏文管會(hui) 業(ye) 務科科長,1975年西北大學考古專(zhuan) 業(ye) 畢業(ye) ,是第一位考古專(zhuan) 業(ye) 的西藏人;歐朝貴,漢族,業(ye) 務科幹部,1964年中央民院西藏曆史係畢業(ye) ;索朗旺堆,業(ye) 務科幹部,1977年剛從(cong) 四川大學考古專(zhuan) 業(ye) 畢業(ye) 。他們(men) 三位回到拉薩,在西藏自治區文管會(hui) ,專(zhuan) 門做了一個(ge) “卡若遺址發現匯報會(hui) ”。仁青,後來成為(wei) 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局長;索朗旺堆成為(wei) 了西藏自治區文管會(hui) 主任,主持全區文物普查,主編出版一係列文物誌叢(cong) 書(shu) ,也成為(wei) 了一名著名的考古學家。
1978年西藏組織卡若遺址發掘隊,隊長由西藏文管會(hui) 副主任甲央擔任,隊員有索朗旺堆、張文生、更堆、小旺堆,另外,四川省博物館協助發掘的還有陳顯雙、張才俊兩(liang) 位先生。在發掘快要結束時,西藏文化局的侯石柱陪國家文物局黃景略也參加了最後階段的發掘。這支隊伍中有藏族、漢族,都是西藏第一代考古人員。
甲央,1956年畢業(ye) 於(yu) 中央民院,後來成為(wei) 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文物局局長;更堆,1978年畢業(ye) 於(yu) 四川大學考古專(zhuan) 業(ye) ,後來也成為(wei) 了一名西藏考古學家。
1979年夏,西藏文管會(hui) 成立了以書(shu) 記劉平修為(wei) 隊長的考古隊,顧問石興(xing) 邦,副隊長童恩正和甲央,秘書(shu) 侯石柱,總記錄冷健。隊員:索朗旺堆、更堆、小旺堆、徐明、李虹、鄧克平、冉光瑜、王東(dong) 元、邱宣充等,四川大學考古專(zhuan) 業(ye) 的12名學生。石興(xing) 邦,是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五虎上將”之一,我國老一輩著名考古學家,當時就已經主持過我國西安半坡遺址、秦始皇兵馬俑等多處大型考古發掘工地。童恩正,四川大學講師,後來成了我國著名的考古專(zhuan) 家和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古淚今痕》就是在卡若遺址發掘時創作的。邱宣充,雲(yun) 南省博物館專(zhuan) 家,後來成為(wei) 了西南赫赫有名的民族考古學家。
1980年,《昌都卡若》報告編寫(xie) 組成立。由西藏文管會(hui) 、西藏文化局和四川大學人員構成。西藏文管會(hui) 有冷健、索朗旺堆;西藏文化局有侯石柱;四川大學有童恩正、王東(dong) 元,共計五人。童恩正對於(yu) 卡若遺址報告的編寫(xie) 與(yu) 研究,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卡若遺址考古隊合照
來源:《西藏文物》下半年刊 總第五十一期執筆:何偉(wei) 編輯:拉姆次仁複審:夏格旺堆終審:李林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