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把論文寫在珠峰 用身體挑戰極限

——科考人員親測極高海拔對人體影響

發布時間: 2022-05-04 10:27:00 來源: 新華社

   頭痛、失眠、疲倦、呼吸困難,乃至危及人類生命的高原反應,讓人對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望而卻步。

   初夏時節,年近花甲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院長朱彤,來到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營,參加“巔峰使命—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自己的身體(ti) 作為(wei) 實驗對象,探尋高原反應對人體(ti) 產(chan) 生的影響。


 朱彤院士在展示用於(yu) 科考的穿戴式動態心電記錄儀(yi) (2022年5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孫非 攝

   為(wei) 獲取一手數據,朱彤和部分科研團隊成員,佩戴測量血氧、心電監測的傳(chuan) 感器,肩負登山包,拄著登山杖,在珠峰登山大本營和絨布冰川之間來回徒步穿梭。

   5000多米的海拔,人員負重前行,結合這種近乎“自虐”的拉練模式,科考隊員要收集自身血樣、尿樣、唾液等標本,還要測量血壓、監測脈搏波傳(chuan) 導速度,為(wei) 後續研究提供樣本支撐。


朱彤院士(右一)率領隊伍在絨布冰川附近進行拉練。(2022年5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薑帆 攝

   此前,誌願者們(men) 從(cong) 北京出發時就收集一次自身健康數據,然後在拉薩和珠峰登山大本營兩(liang) 個(ge) 不同海拔地分別記錄一次,出於(yu) 研究需要,部分科考成員會(hui) 佩戴血氧和心率貼片,還要攀登到6350米甚至更高海拔高度。

   “團隊不少成員已經抵達海拔6350米區域,這幾天我正在積極訓練,期待有機會(hui) 和他們(men) 在那裏會(hui) 合。沿途隨著海拔升高,自己身體(ti) 會(hui) 相應發生變化,這種直觀感受得出來的數據對我更有啟發意義(yi) 。”朱彤說。

   為(wei) 了獲取更多數據,科考分隊將追蹤在海拔5200米、5800米、6350米、8848米這4個(ge) 高度活動的人群,開展高海拔缺氧的人體(ti) 健康效應等科學問題研究。


朱彤院士(左三)率領隊伍在絨布冰川附近進行拉練。(2022年5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薑帆 攝

   “與(yu) 過去不同的是,我們(men) 這次強調在極高海拔區域,人類身體(ti) 會(hui) 產(chan) 生什麽(me) 劇烈的變化。如果在劇烈變化中,人身體(ti) 再接觸到一些汙染物,比如說空氣汙染,那麽(me) 極高海拔的高寒缺氧和環境汙染,會(hui) 對人體(ti) 產(chan) 生疊加效應的傷(shang) 害。”朱彤說。

   “臭氧是一種具有強氧化性的汙染物,它在低濃度的時候也可能會(hui) 對人體(ti) 造成傷(shang) 害,可能會(hui) 刺激損害呼吸道和心血管係統。”科考隊員、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博士生華喬(qiao) 依說,這次科考是一次難得機遇,可以讓團隊了解在極高海拔缺氧狀態下,高汙染源對身體(ti) 產(chan) 生哪些深層危害。


朱彤院士(左一)正在和科研人員交談(2022年5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由於(yu) 課題時間周期長,研究數據還在收集和整理中。朱彤介紹,最終會(hui) 有大量有趣的結果出現,或許能從(cong) 這些現象中總結出規律,進而對高海拔區域的生產(chan) 生活或短期來訪的人群健康提供預防和保護措施。

   此外,由朱彤帶領的珠峰大氣與(yu) 人體(ti) 健康科考分隊,還將圍繞冰雪表麵氮氧化物通量、臭氧等汙染物垂直交換過程展開深入研究。(記者林建楊、白少波、李鍵,參與(yu) 記者田金文、薑帆、孫非)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