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在世界之巔,他們將自己作為實驗對象
高山白雪,蔚藍蒼穹。5月4日中午,“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頂工作小組13名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在科研的標尺上劃出嶄新刻度。
這是我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
為(wei) 探尋高原反應對人體(ti) 的影響,年近花甲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院長朱彤和部分科研人員以自己身體(ti) 為(wei) 實驗對象,佩戴測量血氧、心電監測的傳(chuan) 感器,在珠峰登山大本營和絨布冰川之間來回徒步穿梭,獲取第一手數據。
在珠峰登山大本營,朱彤展示用於(yu) 科考的穿戴式動態心電記錄儀(yi) (5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朱彤認為(wei) ,在這樣極端環境裏開展的人類適應性研究,對於(yu) 保障人類健康很有意義(yi) 。科考分隊將追蹤在海拔5200米、5800米、6350米、8848米四個(ge) 高度活動的人群,開展高海拔缺氧的人體(ti) 健康效應等科學問題研究。
5月9日下午,冰川與(yu) 汙染物小組從(cong) 6350米營地安全抵達珠峰大本營。9天時間裏,科考小組利用3D激光掃描儀(yi) 和雷達測厚儀(yi) ,對珠峰東(dong) 絨布冰川14.68平方公裏的範圍進行高精度測量。
在珠峰登山大本營,冰川與(yu) 汙染物科考小組負責人康世昌(左一)在做行前動員(5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院長康世昌介紹,科考團隊還在海拔6500米采集了150公斤的雪樣,通過此次測量,將構建珠峰東(dong) 絨布冰川高精度數字三維模型,利用冰川高程模型對比遙感資料進行驗證、校驗,發展新的參數,再和早期珠峰冰川的遙感數據對比,研究冰川變化。
5月4日,“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頂工作小組13名隊員,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科考隊員們(men) 克服極寒、缺氧、積雪等挑戰,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德慶歐珠(左)在架設自動氣象站(5月4日攝)。新華社特約記者 索朗多吉 攝
架設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首次使用高精度雷達測量頂峰冰雪厚度,我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科考隊員們(men) 在地球之巔創造了多項科學考察研究新紀錄。
“極高海拔科考與(yu) 登山的深度融合,開啟了地球之巔科考的新裏程。”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前方總指揮安寶晟說,“13名科考隊員登頂珠峰,在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y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會當淩絕頂——探營珠峰科考“巔峰使命”
青藏高原作為地球上最獨特的地質、地理、資源及生態單元,被科學界稱作“天然實驗室”,而珠峰就是這個實驗室裏一塊亟待被科學認知的璞玉。 [詳細] -
攀登,向著科學之巔(科技自立自強)
今年5月,“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西藏珠峰地區開展。[詳細] -
從一頂帳篷起家,中科院珠峰站“成長記”
如今,中國科學院珠穆朗瑪峰大氣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人聲鼎沸,熱鬧非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