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數千年中華文明,孕育了意蘊豐(feng) 贍的史詩。其中一部誕生於(yu) 西藏雪域高原的史詩,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09年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與(yu) 蒙古族《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瑪納斯》並稱為(wei) 中國三大英雄史詩,被譽為(wei) “東(dong) 方的荷馬史詩”,是迄今為(wei) 止人類所擁有的篇幅最長、內(nei) 容最浩瀚的“活”史詩——它就是“格薩爾”史詩。
什麽(me) 樣的故事能傳(chuan) 唱千年?
傳(chuan) 說中,許久許久以前,妖魔縱橫,天災人禍遍及雪域,黎民百姓慘遭禍殃。天界神佛為(wei) 了拯救苦難中的黎民百姓,派神子覺如到雪域之邦。
覺如降臨(lin) 人間,自幼在困苦中長大,童年曆經磨難,以天賜神力和眾(zhong) 神幫助,不斷降妖伏魔,為(wei) 民除害。
動畫電影《格薩爾王之磨煉》賽馬大會(hui) 畫麵
少年時期,在部落以王位和美女珠牡為(wei) 賭注的賽馬大會(hui) 上,他戰勝了陰險狠毒的叔叔和嶺國眾(zhong) 將領,一舉(ju) 奪魁,登上了嶺國國王的寶座,成為(wei) 格薩爾王,開始了他懲惡揚善、造福百姓、征戰四方的曆程。覺如打敗了入侵嶺國的北方妖魔,戰勝了霍爾部落的白帳王、薑國的薩丹王、門國的辛赤王等,先後降伏了幾十個(ge) “宗”(古代藏族地區的部落、城堡和小邦國),統一了青藏高原。
黑暗不永,光明終至,以正義(yi) 戰勝邪惡,是深受苦難的人民的期盼。
曆經艱辛,百折不撓,用奮鬥搏來幸福,契合努力生活的人們(men) 的心聲。
當格薩爾王完成了在人間降伏妖魔、扶助弱小、懲冶強暴、安定三界的使命後,與(yu) 母親(qin) 和妻子一同重返天界。
在慶祝昌都解放70周年專(zhuan) 場文藝晚會(hui) 上拍攝的舞蹈《嶺·格薩爾王》。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格薩爾王傳(chuan) 》這部英雄史詩,熱情謳歌了主人公一生不畏強暴、不怕艱難險阻,以驚人的毅力和神力降妖伏魔、除暴安良、維護公理、消除苦難、造福百姓的英雄業(ye) 績;他為(wei) 人間祛不平、為(wei) 社會(hui) 弘正義(yi) 的主題思想積極、健康、鮮明,就像一根紅線,貫穿整部史詩。
正因為(wei) 《格薩爾王傳(chuan) 》反映了民間疾苦,表達了人民心聲,給人以希望和力量,在以藏族為(wei) 代表的各族同胞中引起強烈共鳴。這也是這部古老的史詩世代相傳(chuan) ,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什麽(me) 樣的作品能稱為(wei) 瑰寶?
雪山巍峨高聳,草原一望無際,湖泊晶瑩純淨,寺廟宏偉(wei) 壯觀,經幡隨風而動……這片聖潔遼闊的土地,擁有高天淨土的獨特之美,孕育了舉(ju) 世無雙的英雄傳(chuan) 說。
格薩爾的傳(chuan) 奇史詩是“活”的。
史詩誕生於(yu) 古代藏族部落社會(hui) 時期,主要由藏、蒙民族共同創作。在藏族,被稱為(wei) 《格薩爾》,蒙古族則稱為(wei) 《格斯爾》,統稱《格薩(斯)爾》。
人們(men) 把一切崇高的品格、美好的理想都集中到這個(ge) 典型之上。
《格薩爾王傳(chuan) 》不是用筆寫(xie) 出來的,而是許許多多民間說唱藝人用嘴唱出來的。他們(men) 行走在高原山川河穀,高歌吟唱,一代代說唱大師和藝人,將故事傳(chuan) 頌千年,遠播萬(wan) 裏。這部史詩在流傳(chuan) 過程中還在不斷充實和創新。
格薩爾彈唱藝人在草原上彈唱格薩爾。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格薩爾的傳(chuan) 奇史詩很“長”。
按照學界此前基於(yu) 《格薩爾王傳(chuan) 》文本和藝人說唱故事的估算,它共有120多部,100多萬(wan) 詩行,翻譯成漢字有2000多萬(wan) 字。與(yu) 流傳(chuan) 下來的古代史詩相比較,《格薩爾王傳(chuan) 》篇幅是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數倍、古希臘《荷馬史詩》的數十倍,堪稱世界史詩之最。如果加上不同藝人說唱、不同地區流傳(chuan) 的各種異文本,史詩篇幅更加浩繁,內(nei) 容更加豐(feng) 富。
《格薩爾》藏譯漢叢(cong) 書(shu) 。圖片由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提供
格薩爾的傳(chuan) 奇史詩很“博”。
它卷帙浩繁,精深博大,規模恢弘,塑造了數以千計的人物形象,都刻畫得個(ge) 性鮮明,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它概括了藏族曆史發展的重大階段和進程,揭示了波瀾壯闊的社會(hui) 生活,用通俗而又詩性的語言描述了紛繁複雜的人物關(guan) 係及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曆史進程,用對生命和人生的哲思,折射出青藏高原千年滄桑變幻的曆史記憶,從(cong) 而成為(wei) 藏族文學史上的不朽詩篇。《格薩爾王傳(chuan) 》是反映古代藏族社會(hui) 曆史的一部百科全書(shu) 式的巨著。
西藏昌都邦達草原牧民聆聽“格薩爾王傳(chuan) ”。圖片由斯塔多吉提供
格薩爾的傳(chuan) 奇史詩體(ti) 現出“融”。
這部史詩發源於(yu) 孕育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母親(qin) 河黃河和長江源頭,通過行走在西藏、內(nei) 蒙古等地的傳(chuan) 唱人誦歌吟唱,《格薩爾王傳(chuan) 》的故事飛出雪域高原,傳(chuan) 播到廣袤大地。從(cong) 西藏到內(nei) 蒙古,從(cong) 青海到雲(yun) 南,從(cong) 甘肅到四川……都流傳(chuan) 著它的故事,成為(wei) 團結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千年的沉澱中,涵養(yang) 出深厚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至今,這一史詩仍在不斷傳(chuan) 承與(yu) 演繹。它既體(ti) 現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又成為(wei) 傳(chuan) 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紐帶,是各民族相互交流的直觀見證,也是中華文明的多樣性與(yu) 整體(ti) 性的生動體(ti) 現。
斯塔多吉在西藏大學圖書(shu) 館錄音棚錄製《格薩爾》。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什麽(me) 樣的傳(chuan) 承能曆久彌新?
從(cong) 口口相傳(chuan) 的民間藝術,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格薩爾王傳(chuan) 》史詩的傳(chuan) 承與(yu) 弘揚得益於(yu) 國家強有力的保護政策。
早在上世紀,整理格薩爾史詩的工作就已開展,大規模尋找民間藝人、搶救性搜集說唱版本。
1980年,國家民委和中國社科院在四川峨眉山聯合召開第一次《格薩爾》工作會(hui) 議。
自1983年起,史詩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連續三次被列為(wei) 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1984年國家民委、文化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和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yun) 南、內(nei) 蒙古、新疆等省、自治區的文化部門共建史詩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我國“格薩爾學”學科體(ti) 係。
1989年11月在四川成都召開第一屆格薩爾國際學術討論會(hui) 。
1995年6月在奧地利舉(ju) 行的第七屆國際藏學會(hui) 議上,《格薩爾王傳(chuan) 》首次作為(wei) 專(zhuan) 題項目在會(hui) 上討論。
2000年12月,《格薩爾》精選本前四卷共5冊(ce) 編輯出版。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史詩《格薩爾王傳(chuan) 》千年紀念活動”列入了2002-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與(yu) 項目。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討論,決(jue) 定2002年為(wei) “國際《格薩爾》年”。
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格薩爾”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2009年,“格薩爾”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
演員在格薩爾藏戲《賽馬稱王》中表演。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作為(wei) 一部融匯了中國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多個(ge) 少數民族文化、社會(hui) 、經濟、道德、習(xi) 俗等知識體(ti) 係的“百科全書(shu) ”式史詩,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古老的《格薩爾王傳(chuan) 》保護與(yu) 傳(chuan) 承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時期。如今,隨著國家的保護和傳(chuan) 播方式的更新、迭代,《格薩爾王傳(chuan) 》這一中國自己的英雄史詩將以更多元、更新穎的方式被傳(chuan) 頌和弘揚,以新的麵貌走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