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所承載的,是時光的印記,是屬於(yu) 這片土地的民族記憶和生活方式,也彰顯著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文化自信。”西藏那曲嘉黎縣非遺文化展廳裏,宣講員德吉正在給前來參觀的遊客和小學生介紹展廳的展品。德吉希望通過她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這個(ge) 位於(yu) 念青唐古拉山脈中段、拉薩河與(yu) 易貢藏布源頭的嘉黎縣。
近年來,嘉黎縣委、縣政府堅持“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chuan) 承發展”的方針,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新時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變非遺資源優(you) 勢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使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不斷培育中得到傳(chuan) 承和保護,煥發新的生機。
全麵普查,摸清非遺“家底”
地處林芝、拉薩等4地交界,周連那曲、比如、邊壩等8縣的嘉黎縣,地理位置優(you) 越,曆史文化悠久,境內(nei) 有衛藏文化、康巴文化、工布文化、直貢文化、藏北羌塘文化、紅色文化“六大文化板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內(nei) 容豐(feng) 富、形式多樣。
近年來,嘉黎縣的文化工作者通過走村入戶、查閱曆史文獻等方式,對縣域內(nei) 有代表性文化遺產(chan) 資源進行全麵普查,搜索民間文化“基因”,範圍涵蓋了民間文學、茶馬古道文化、嘉黎縣服飾文化、藏醫藥文化等,共調查非遺項目134個(ge) ,收集非遺線索150餘(yu) 條,縣域內(nei) 的非遺“家底”基本摸清。
目前,嘉黎縣已完成《嘉黎民間故事》《嘉黎密芒遊戲》等國家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編撰工作;建立《傳(chuan) 統歌舞資源數字研究庫》項目,共計錄庫歌曲500首;建成國家、自治區、市、縣(區)四級非遺名錄體(ti) 係。
通過十多年的努力,全縣一批批具有重要價(jia) 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得到了有效保護,非遺保護工作初見成效,初步形成了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關(guan) 注、社會(hui) 力量積極參與(yu) 傳(chuan) 承發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動局麵。
巧搭載體(ti) ,讓非遺“活”起來
為(wei) 更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讓非遺更具生命力,近年來,嘉黎縣不斷創新理念,通過舉(ju) 辦旅遊文化節、非遺進校園、傳(chuan) 承基地傳(chuan) 習(xi) 培訓等活動,讓收藏在展廳裏的文物、失散在民間的傳(chuan) 統技藝、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過來。
因一次非遺進校園活動,嘉黎縣15歲的中學生巴桑次仁愛上了藏棋密芒遊戲,並拜自治區級藏棋密芒遊戲非遺傳(chuan) 承人桑培為(wei) 師,深入學習(xi) 這門非遺文化。
“藏棋密芒遊戲有很多種玩法,每種玩法都有一段曆史文化淵源。比如十六門棋,據說就跟吐蕃初代讚普——聶赤讚普有關(guan) ,傳(chuan) 言聶赤讚普有7大侍衛、112位王後。白子代表聶赤讚普和7大侍衛,黑子則代表112位王後。”聊起密芒遊戲,巴桑次仁的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學習(xi) 並掌握密芒遊戲博弈技巧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了解、傳(chuan) 承密芒遊戲背後所蘊含的傳(chuan) 統文化,並將其發揚光大。”
“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們(men) 走進非遺展覽廳,實現了把古老的文化遺產(chan) 和現代教育有機結合,幫助孩子自覺地成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參與(yu) 者。”嘉黎縣教育局局長紮西南傑表示。
據介紹,為(wei) 實現非遺“活態”傳(chuan) 承,嘉黎縣還通過積極選派傳(chuan) 承人參加區、市級培訓,舉(ju) 辦縣級傳(chuan) 承人培訓班,邀請傳(chuan) 承人參加文化藝術節等方式,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提供更為(wei) 廣闊的傳(chuan) 承舞台和交流學習(xi) 平台,開闊了傳(chuan) 承人的視野,提升了傳(chuan) 承人技藝,壯大了非遺傳(chuan) 承人才隊伍。
“這裏,有第一代藏王聶赤讚普的傳(chuan) 說,有格薩爾英勇征伐的史詩遺跡,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ge) 重要驛站。在這片土地上行走,仿佛聽見了當年的駝鈴聲聲……”在嘉黎縣旅遊期間,來自四川的遊客宋潔在朋友圈裏分享著旅行的收獲。
堅持“以文促旅,以旅興(xing) 文”的發展路徑,嘉黎縣將非遺元素植入各個(ge) 景區景點,通過“景區+非遺”的形式,讓非遺項目與(yu) 旅遊“牽手”,讓遊客在吃喝玩樂(le) 中感受嘉黎厚重的曆史文化底蘊,實現文化旅遊深度融合。
守正創新,激活非遺生命力
因獨特的自然環境和豐(feng) 富的藏藥材資源,嘉黎是名副其實的“藏藥之鄉(xiang) ”。
2018年,為(wei) 進一步加大藏醫藥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力度,嘉黎縣在縣藏醫院裏修建了以弘揚藏醫藥文化為(wei) 主題的藏醫藥曆史文化博物館。截至2020年,備案的館藏文物達1740件(張),包括藏藥製劑、醫藥唐卡、醫療器械、藥物標本等。
“近年來,隨著全縣非遺保護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嘉黎縣藏醫院直貢派水印洗練法、然木協曼利尿丸配伍技藝等傳(chuan) 統技藝入選自治區級、那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談及藏醫藥文化保護和傳(chuan) 承,嘉黎縣藏醫院院長頓珠加拉頗為(wei) 驕傲。
目前,嘉黎縣藏醫院有8個(ge) 職能科室、5個(ge) 臨(lin) 床科室、2個(ge) 市級重點專(zhuan) 科。“醫院累計生產(chan) 的藏藥製劑品種有386種,年門診達27800人次,治愈率95%以上。”回顧這些年醫院的發展曆程,頓珠加拉認為(wei) ,要更好地傳(chuan) 承發展藏醫藥文化,發展藏醫藥產(chan) 業(ye) ,就必須做到守正創新,即在傳(chuan) 統藏醫藥發展的基礎上,加大藏醫藥學的研究與(yu) 開發力度,加快藏醫藥產(chan) 業(ye) 現代化步伐,讓藏醫藥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非遺因傳(chuan) 承展示而魅力彰顯,嘉黎因獨具一格的非遺資源而聲名鵲起。如今,在嘉黎,談起自己的家鄉(xiang) ,每一個(ge) 嘉黎人都滿懷自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