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斑駁、街巷縱橫,店鋪林立、人群熙攘。
2021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時,來到位於(yu) 拉薩老城區的八廓街,走進特色商品店,詳細詢問旅遊文創產(chan) 業(ye) 發展、藏文化傳(chuan) 承保護等情況。
看到全國各地的人都到這裏來,總書(shu) 記感慨萬(wan) 千:“我23年前來過一次,現在建得多麽(me) 好啊!千年八廓街,是我們(men) 各民族建起來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這裏交流交往交融,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這裏其樂(le) 融融。”
八廓街如一個(ge) 縮影,映照出西藏民族團結的大局,也映照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大局。
“各民族建起來的八廓街”。環繞大昭寺的八廓街,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從(cong) 形成之日起,這裏就深深鐫刻下各民族共同開發西藏的印跡。
始建於(yu) 公元7世紀的大昭寺,幾經修繕和擴建後,形成了龐大的建築群。經年累月,大昭寺周邊逐漸形成集文化、商貿、宗教、居住等多功能為(wei) 一體(ti) 的區域——八廓街。著名的唐蕃會(hui) 盟碑、駐藏大臣衙門就位於(yu) 這裏。
公元821年,唐朝和吐蕃會(hui) 盟。公元823年,雙方將盟文用漢藏兩(liang) 種文字刻石立碑於(yu) 大昭寺前。這座唐蕃會(hui) 盟碑,銘刻著藏漢民族團結的曆史,成為(wei) 高原各族人民在社會(hui) 主義(yi) 祖國大家庭中團結互助,共同走向幸福的見證。
從(cong) 唐蕃會(hui) 盟碑向前走數十步,臨(lin) 街有一座距今300年曆史的三層藏式院落,這就是駐藏大臣衙門舊址陳列館。一件件文物,清晰地展示著西藏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和平解放後,駐藏大臣衙門舊址曾被分配給群眾(zhong) 居住,大家親(qin) 切地稱之為(wei) “八廓街北院”。幾十年間,生活在這裏的各族群眾(zhong) “共飲一井水,同為(wei) 一家人”,其樂(le) 融融。
漢族、藏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納西族……各民族“相親(qin) 相愛,猶如茶與(yu) 鹽巴”,共同將八廓街建設成現在的模樣。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的,西藏是各民族共同開發的,西藏曆史是各民族共同書(shu) 寫(xie) 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貫穿西藏曆史發展始終。
“各族群眾(zhong) 生活和精神麵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20世紀50年代初期,“拉薩除了大昭寺周圍的八廓街,幾乎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也沒有任何公共服務設施,沒有路燈,沒有供水和排水設備”。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來,在黨(dang) 的領導下,各族兒(er) 女始終高舉(ju) 愛國主義(yi) 和民族團結的旗幟,自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創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發展奇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時,親(qin) 切看望當地幹部群眾(zhong) 。從(cong) 林芝到拉薩,此起彼伏的“紮西德勒”,載歌載舞的各族群眾(zhong) ,哈達、熱巴鼓、切瑪、青稞酒,幸福的日子宛如綻放的格桑花。總書(shu) 記強調:“目睹了雪域高原美麗(li) 壯觀的風采,生機勃勃的新氣象,感到高興(xing) !”“這些年來,西藏各族群眾(zhong) 生活和精神麵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我所到之處感受到了大家對過上好日子的幸福之情、對黨(dang) 和國家的感恩之情。”
“見到總書(shu) 記時,內(nei) 心非常激動和開心。總書(shu) 記親(qin) 切問詢店內(nei) 各種款式的服飾,從(cong) 布料材質到款式,從(cong) 穿戴搭配到穿戴方式等細節,都問得非常仔細。”直到今天,八廓街內(nei) 的朵究倉(cang) 藏裝店店主卓瑪還清晰記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店裏時的情形。
位於(yu) 拉薩老城區的八廓街,是西藏著名的商業(ye) 街。近年來,越來越多不同民族的人們(men) 從(cong) 五湖四海來到這裏創業(ye) 、旅遊。圖為(wei) 眾(zhong) 多遊客在八廓街觀光遊覽。 中新社記者 富田/攝
今年45歲的卓瑪在16年前就開起了這家藏裝店。“以前光顧我們(men) 店的消費者大都是本地人,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光顧我們(men) 的店鋪。”碰到外地遊客,她都會(hui) 詳細講解哪些是冬裝、哪些是夏裝、哪些是內(nei) 襯,讓顧客了解服裝背後的西藏曆史和文化。卓瑪高興(xing) 地對記者說:“我們(men) 的日子越來越好,我打心底裏感謝黨(dang) 和政府的好政策!”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這裏其樂(le) 融融”。2021年5月,大型話劇《八廓街北院》登上國家話劇院舞台,生動演繹了八廓街各族群眾(zhong) 手足相親(qin) 、守望相助的故事。
來自天南海北、操著不同口音的各族商戶“比鄰而市”,成為(wei) 八廓街一道別樣的風景。不少來此經商的外地人,都已融入了當地生活,不僅(jin) 愛上了酥油茶、藏麵,還結交了不少藏族朋友。“我們(men) 的友誼就像酥油茶一樣,酥油和茶葉是分不開的。”十多年前從(cong) 成都來到八廓街經商的張權祿說。
在八廓街周邊,多民族群眾(zhong) 共同居住的大小院落有百餘(yu) 個(ge) 。大家共居一院,就像一家人一樣。漢族大嫂去買(mai) 菜,出門時總是問一聲藏族阿媽需不需要捎點什麽(me) ;藏族阿媽曬太陽時,總是幫著照看學步車裏鄰家的小孩子……
瑪康大院位於(yu) 八廓街吉日一巷十一號,院裏生活著60多戶各族群眾(zhong) 。來自墨竹工卡縣的紮巴一家在大院裏住了30多年,他說,逢年過節,家人都會(hui) 做好象征五穀豐(feng) 登的“切瑪”送給鄰居,盡管大家的生活習(xi) 慣、語言、風俗不太一樣,但都互幫互助,相處得像兄弟姐妹一樣。
各民族文化在八廓街交相輝映、創新交融,讓千年古街不斷煥發勃勃生機。
記者手記:
民族團結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線。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推動西藏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yi) ,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yi) ,都要有利於(yu) 提升各族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八廓街的各民族“猶如茶與(yu) 鹽巴”相互交融,相親(qin) 相愛、攜手奮鬥,書(shu) 寫(xie) 著“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動人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