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自己存放物品的這兩(liang) 間屋子取名‘記憶裏的珍珠’,就是希望通過發掘紅色資源,讓更多人銘記黨(dang) 的恩情。”57歲的紮西達傑高高瘦瘦,紫棠色麵龐,一雙眼睛炯炯有神,精致利落的藏裝上,一枚黨(dang) 徽熠熠生輝。
紮西達傑,巴青縣江綿鄉(xiang) 多崩塘村人,有40多年的黨(dang) 齡。在他的家裏,有一間免費陳列館,館內(nei) 有黨(dang) 的曆屆領導人的畫像、保存完整的毛主席像章、多種黨(dang) 報報刊、舊書(shu) 籍、證書(shu) 以及舊西藏的生產(chan) 生活用具。
創辦這間陳列館和他的父親(qin) 有關(guan) ——西藏和平解放時期,紮西達傑的父親(qin) 當過解放軍(jun) 的向導,後來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小,父親(qin) 就經常給紮西達傑講述自己的經曆。在父親(qin) 的影響下,成年後的紮西達傑報名參軍(jun) ,成了一名解放軍(jun) 。
父親(qin) 去世前,把他在部隊時穿過的衣服和當年隨軍(jun) 時使用過的物品都留給了紮西達傑,並說:“這是我這輩子能留給你的最珍貴的東(dong) 西,你一定要記得,隻有跟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我們(men) 才能過上好日子。”
也是從(cong) 那時開始,保護和收藏紅色文物融入了紮西達傑的生活。不管何時何地,隻要見到具有鮮明時代印記的紅色文物,他都會(hui) 想辦法收集起來。
隨著藏品越來越豐(feng) 富,紮西達傑萌生了一個(ge) 想法——在自己家裏成立一間以紅色文物為(wei) 主題的陳列館。
2015年,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目前館內(nei) 共有展品1000餘(yu) 件,時代的印記,發展的變遷,躍然其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人們(men) 口耳相傳(chuan) ,前來參觀的人數越來越多。2021年,陳列館成為(wei) 當地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點,截至目前,共接待參觀者2000餘(yu) 人次。
“來的人越多,我越有成就感。”作為(wei) 陳列館的創建者和唯一的講解員,對於(yu) 每一位參觀者,紮西達傑都會(hui) 熱情接待,並認真講解每一件藏品背後的故事。
為(wei) 了讓“記憶裏的珍珠”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芒,紮西達傑走訪聯係了巴青縣10個(ge) 鄉(xiang) 鎮156個(ge) 行政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組建了農(nong) 牧民黨(dang) 員交流群,把一些文物放進群裏,並進行講解,引導更多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聽黨(dang) 話、感黨(dang) 恩、跟黨(dang) 走。
受紮西達傑的影響,女兒(er) 羅措也加入了傳(chuan) 承紅色基因、保護紅色資源的隊伍中,“我會(hui) 一直守好爸爸創辦的這個(ge) ‘紅色陣地’,發揮好‘紅色資源’的作用,用心守護好這間陳列館,讓紅色血脈代代相傳(chuan) 。”
作為(wei) 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羅措現在是多崩塘村婦聯主席。平時,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外,她還通過多個(ge) 微信群,給巴青縣、比如縣、聶榮縣等周邊縣的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授課,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