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時代·麵孔】3位藏族阿媽與解放軍官兵守望相助——四十年,情暖“雲中哨所”

發布時間: 2022-07-08 09:22:00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風雪中的詹娘舍哨所官兵。記者 瓊達卓嘎攝


次仁曲珍(左)、普赤(中)、達吉走在前往哨所的路上。 新華社記者 覺 果攝


詹娘舍哨所官兵站崗執勤。庾永傑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在海拔4600多米的“雲(yun) 中哨所”——詹娘舍哨所,40年來,3位藏族阿媽心係解放軍(jun) 官兵,義(yi) 務為(wei) 哨所送菜、送信,官兵們(men) 也時常下山去看望、慰問3位阿媽,給鄉(xiang) 親(qin) 們(men) 送去所需藥品和先進種植、養(yang) 殖技術。如今,隨著高原部隊物資保障能力的提升,3位阿媽已不用再上哨所送菜,而這擁軍(jun) 愛民、魚水情深的溫暖故事仍在延續……

  走進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ya) 東(dong) 縣仁青崗村村民次仁曲珍的新家,廚房裏,69歲的次仁曲珍、63歲的達吉和61歲的普赤正在忙著和麵、燒火、炸油餅。3位阿媽趕製的這些藏族特色食品,將要送給詹娘舍哨所的“兵娃娃”。“孩子們(men) 特別喜歡吃我們(men) 做的藏式油餅,說別的地方做不出我們(men) 的水平。”普赤不無自豪地說。

  從(cong) 1982年開始,她們(men) 就堅持給詹娘舍等6個(ge) 海拔4500米以上的哨所送菜、送信。解放軍(jun) 官兵一有時間也會(hui) 幫阿媽們(men) 幹活,幫鄉(xiang) 親(qin) 們(men) 收青稞。40年來,一曲擁軍(jun) 護邊、軍(jun) 民魚水情深的讚歌在雪域高原傳(chuan) 唱……

  “沒有哨所官兵守防,就沒有咱們(men) 的安寧日子”

  給哨所官兵送年貨,是3位阿媽多年來的習(xi) 慣。1982年,年僅(jin) 23歲的達吉嫁到亞(ya) 東(dong) 。一次,她與(yu) 同村的次仁曲珍和普赤進山采藥,山高路滑,達吉不慎摔下山崖左腿受傷(shang) 。3人在雪地裏哭作一團,所幸遇到在山口巡邏的哨所官兵救助,方才脫離險境。從(cong) 那時起,她們(men) 便商量著一定要報答山頂上解放軍(jun) 的恩情。

  從(cong) 海拔2800米的仁青崗村到海拔4600多米的詹娘舍哨所,途中溝壑縱橫,亂(luan) 石密布,上山隻能徒步攀爬。上世紀80年代,哨所生活條件艱苦,冬季大雪封山,補給很難及時送達,能夠儲(chu) 存的副食隻有蘿卜、粉絲(si) 和木耳,邊防官兵很難吃到新鮮果蔬。

  “當時帶了自家種的大白菜、蘿卜、土豆等,大概有三四十斤。”達吉說,淩晨4點半出發,下午2點才能到達。從(cong) 那時起,3人便約好每周或每半個(ge) 月給詹娘舍等鄰近的6個(ge) 海拔4500米以上的哨所送菜。

  當時,3位阿媽家裏並不富裕,村裏有人勸她們(men) ,沒必要幹這個(ge) “苦差”。普赤卻說:“沒有哨所官兵守防,就沒有咱們(men) 的安寧日子!”

  漫長的歲月裏,3位阿媽起早貪黑,風雪無阻,穿林海、翻雪山,行走在狹窄而艱險的山路上。為(wei) 了能夠當日往返,她們(men) 常常淩晨4點出發,深夜方才到家。一次,為(wei) 了躲避暴風雪,她們(men) 在一個(ge) 山洞中待了整整5個(ge) 小時。

  在3位阿媽的帶動下,愛國擁軍(jun) 漸漸成為(wei) 仁青崗村村民的自覺行動。3位阿媽的7個(ge) 孩子先後有5個(ge) 考上了大學。有些孩子雖然在外地工作,但隻要一回到村裏,就會(hui) 幫著往哨所背蔬菜。每次上山前,村民們(men) 都會(hui) 從(cong) 自家菜地裏摘下新鮮蔬菜,托3位阿媽捎給哨所的官兵們(men) 。

  “哨所的官兵們(men) 把阿媽們(men) 當親(qin) 人,家裏寄來的信件、包裹和錢物基本都通過阿媽們(men) 中轉,有些戰士直接把工資卡交給阿媽,按月取錢寄給家裏。”日喀則軍(jun) 分區某邊防團上尉指導員郎曉龍說。

  郎曉龍告訴記者:“自1982年以來,3位阿媽先後為(wei) 這些哨所收發郵件包裹萬(wan) 餘(yu) 份,轉送維修的電器數百件,往返裏程近7萬(wan) 公裏。”

  “我們(men) 生活條件大大改善,阿媽們(men) 完全可以放心了”

  位於(yu) 喜馬拉雅山南麓的詹娘舍哨所,海拔4600多米,又被稱為(wei) “雲(yun) 中哨所”。在藏語中,“詹娘舍”意為(wei) “鷹都飛不過去的地方”,可見其地勢險要、後勤保障難度極大。

  “以前解決(jue) 生活用水問題隻能將山上的積雪融化。”說起曾經的生活,在詹娘舍哨所堅守10年的老兵範昭府感觸頗深。詹娘舍一年中大雪封山期至少6個(ge) 月,戰士們(men) 幾乎“與(yu) 世隔絕”,不僅(jin) 飲食單一,而且手機信號很不穩定,生活十分艱苦。

  今年春節前,記者走進詹娘舍哨所探訪堅守在高山之巔的邊防官兵,發現哨所的生活條件已大為(wei) 改善。“這些年,我們(men) 哨所不僅(jin) 有了穩定的水電路信網等基礎設施,哨所內(nei) 衛生間、廚房、鍋爐房、醫務室等一應俱全,還有文娛室、圖書(shu) 室等休閑區。我們(men) 生活條件大大改善,阿媽們(men) 完全可以放心了。”詹娘舍哨所班長常科高興(xing) 地說。

  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平日裏車輛都可以直達哨所。哨所內(nei) ,食堂櫥櫃裏擺滿了花菜、西藍花、青椒等各種新鮮蔬菜,戰士們(men) 可以通過“雪域配送”APP下單想吃的食物;大雪封山時,物資可通過汽車先運送到山腳下,再用索道送到哨所內(nei) 。“新鮮的蔬菜、水果和各種肉類都可以吃到。”19歲的新兵田森安說,“這裏除了遠、海拔高外,其他的條件都很好。”

  近年來,西藏軍(jun) 區黨(dang) 委十分關(guan) 注關(guan) 係戰士切身利益的“小事”,先後收集基層反映的“六難”問題300多個(ge) 。針對大雪封山後邊防哨所麵臨(lin) 的物資保障難題,西藏軍(jun) 區利用太陽能供暖供熱係統、新能源集裝箱營房等,解決(jue) 高原駐訓點位在取暖、熱水供給方麵的難題。目前,一線固定營區“六難”問題基本清零。

  下一步,西藏軍(jun) 區將著力解決(jue) 高原駐訓點位、“小散遠”單位後勤保障難題。“我們(men) 將駐訓點位用電難題納入國家電網整體(ti) 規劃,持續推進建設。統一為(wei) 駐訓點位安裝製氧裝置、與(yu) 駐地醫院簽訂衛生服務協議,讓每個(ge) 點位上的每一名官兵都能安心駐守。”西藏軍(jun) 區相關(guan) 負責同誌說。

  “要像這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邊境,越開越美麗(li) ”

  進入新世紀後,高原部隊後勤保障條件極大改善。戰士們(men) 勸上了年紀的阿媽們(men) 不要再送菜,但她們(men) 依然時常惦記著哨所的“兵娃娃”。

  2007年,詹娘舍哨所駐地發生雪崩,3名戰士犧牲。烈士家人因路程遙遠不能每年進藏掃墓,阿媽們(men) 便相約每年清明節前去祭掃,15年來從(cong) 未中斷。

  2014年底,時任詹娘舍哨所指導員毛朝陽的妻子帶女兒(er) 來探親(qin) ,路上因風雪太大,一時難以上哨所。達吉聽說後,與(yu) 老伴冒雪從(cong) 縣城把母女倆(lia) 接回,將家裏最好的房間騰出來給她們(men) 住下。

  3位阿媽的付出,詹娘舍哨所的官兵們(men) 都記在心上。每逢重大節日,他們(men) 都要帶上慰問品去看望3位阿媽。每到農(nong) 忙時節,官兵們(men) 都會(hui) 去幫鄉(xiang) 親(qin) 們(men) 收青稞。

  在普赤家客廳的角落裏,堆放著剛剛收到的包裹——一箱是退役15年的老戰士宋詩建從(cong) 貴州省畢節市寄來的香腸、臘肉和豆腐幹,另外兩(liang) 箱是現在駐守哨所的戰士小趙父母從(cong) 河南省安陽市寄來的果幹和親(qin) 手織的圍巾、帽子。“小趙的父母說,一份送到哨所,一份送給3位阿媽。”每當收到這樣的禮物時,3位阿媽都會(hui) 幸福地回憶起往事。

  如今,哨所周邊6個(ge) 連隊黨(dang) 支部與(yu) 駐地周邊村黨(dang) 支部結成對子,先後幫助11名失學兒(er) 童重返課堂,培訓、指導200餘(yu) 戶村民改進種植、養(yang) 殖技術。仁青崗村早已實現了脫貧目標,交通設施、公共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等各方麵發生了很大變化。

  雖然3位阿媽年事已高,腿腳也不似從(cong) 前靈便,逢年過節時,官兵們(men) 仍會(hui) 收到阿媽們(men) 送來的禮物。雪域高原的格桑花,生命力總是格外旺盛。達吉說:“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不管是軍(jun) 人,還是咱們(men) 老百姓,要像這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邊境,越開越美麗(li) 。”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