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博物館新館:文化潤澤民心 曆史照亮未來

發布時間: 2022-07-13 09:42: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經過5年的改擴建工程和各項籌備工作,7月8日,西藏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該館是西藏唯一一座集典藏、展示、研究、教育、服務等功能為(wei) 一體(ti) 的國家一級現代化綜合博物館。為(wei) 了解新館詳情,記者前來探訪,近距離感受曆史文化的魅力。

  建築麵積擴大近3倍

  西藏博物館館長米瑪卓瑪介紹說,2017年10月,國家投資6.6億(yi) 元,實施西藏博物館改擴建項目。該項目占地麵積達6.5萬(wan) 平方米,建築麵積近6.2萬(wan) 平方米,包括藏品保管區、文物研究保護區、陳列展示區、休閑服務區等,最佳接待量每日可達7000人次。新館建築麵積比老館擴大了近3倍,功能更齊全。

  “西藏博物館新館在老館基礎上進行擴建,建築外觀保持藏式風貌,同時又呈現出新的設計特點。新館安裝了西藏跨度最大的玻璃透明金頂,將高原陽光轉化為(wei) 博物館的‘天然藏品’,形成‘會(hui) 呼吸’的大廳。”米瑪卓瑪說。

  西藏博物館藏品多達52萬(wan) 件,館藏文物體(ti) 係完備,涵蓋古今,種類豐(feng) 富,特色鮮明,主要有印信封誥、古籍文獻、瓷器玉器、唐卡造像、牙雕漆器等類別,其中珍貴文物達4萬(wan) 餘(yu) 件(套)。

  西藏博物館新館展覽主要有基本陳列“雪域長歌——西藏曆史與(yu) 文化”“離太陽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以及正在籌備的“雪域豐(feng) 碑——西藏革命文物展”等。

  品味高原民俗文化

  在西藏博物館新館一層,不少市民和遊客正在欣賞“離太陽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覽。該展覽有展品700餘(yu) 件(套),其中近300件(套)文物為(wei) 首次展出。“沒想到草原上的常見物品烏(wu) 爾朵在這也能看到。”在牧區生活器具前,市民旺姆高興(xing) 地說。

  烏(wu) 爾朵即拋石繩,是牧民用來驅趕牛羊或防禦野獸(shou) 攻擊的一種必備用具,通常隨身佩戴。牧民將石頭置於(yu) 石兜中畫圈甩動數下,鬆開一根繩索,將石頭拋向遠處,最遠可達百米。“烏(wu) 爾朵多以羊毛和犛牛毛手工編織而成,有黑色、白色、彩色。這套烏(wu) 爾朵由那曲市班戈縣縣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斯丹編製。”“離太陽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總策展人巴桑羅布介紹道。

  “離太陽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覽以生動詮釋西藏高原人民的生活習(xi) 俗、生產(chan) 習(xi) 俗、節慶文化以及西藏民俗文化的發展演變為(wei) 基本結構;將農(nong) 耕、遊牧、狩獵等特色生業(ye) 模式、衣食住行以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傳(chuan) 統禮俗作為(wei) 輔線;通過實物陳列、場景複原、多媒體(ti) 呈現等集中展示了西藏民俗文化研究成果,解讀了西藏獨特的民俗風情,展現了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西藏各族人民生產(chan) 生活的發展變化。

  縱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走上西藏博物館新館二樓,“雪域長歌——西藏曆史與(yu) 文化”展覽正在進行,展品近2000件(套),其中300多件(套)文物為(wei) 首次展出。

  “雪域長歌——西藏曆史與(yu) 文化”展覽集中展示西藏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成果,縱向涵蓋數萬(wan) 年的西藏地方發展史,橫向囊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個(ge) 維度,是首次將西藏地方史與(yu) 中國國家史進行全麵貫通、係統穿插和無縫銜接的西藏通史陳列。展覽集中揭示了西藏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與(yu) 全國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主題。

  “雪域長歌——西藏曆史與(yu) 文化”史前部分的展覽囊括了代表西藏高原早期人類生產(chan) 生活狀態的標誌性遺址,展示了從(cong) 這些遺址出土的大量遺存。其中,從(cong)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ti) 陶罐,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雙體(ti) 陶罐整體(ti) 造型優(you) 美、飽滿豐(feng) 盈,構思巧妙,製作工藝純熟,代表了當時卡若文化的製陶水平,體(ti) 現出了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西藏新石器時代陶器的代表和點睛之作。”西藏博物館“雪域長歌——西藏曆史與(yu) 文化”總策展人何曉東(dong) 介紹。

  展覽的折枝蓮托八寶紋青花盉壺是清乾隆年間製作的,由器蓋和器身兩(liang) 部分組成,通體(ti) 飾纏枝蓮紋、折枝蓮紋、回紋、吉祥八寶等青花紋樣,外底書(shu) 青花“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shu) 款。“八寶紋”是西藏地區流行的傳(chuan) 統吉祥圖案,取材於(yu) 藏傳(chuan) 佛教的八種供器。

  巧妙融入現代元素

  在各展廳,記者還看到不少交互設備,參觀者通過手端的顯示屏,就可以看到幾百裏外遺址的情況,讓人感覺身臨(lin) 其境。“新館強化科技支撐,搭建集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傳(chuan) 播、智慧保護、智慧教育、博物館基礎設施智慧化管理於(yu) 一體(ti) 的數字集成係統。”米瑪卓瑪介紹。

  同時,新館還利用博物館資源為(wei) 自治區中小學研學教育提供全新平台,加強對青少年教育服務的探索,建立了以5到13歲少年兒(er) 童為(wei) 主要受眾(zhong) 的兒(er) 童體(ti) 驗館,通過擁抱自然、祖國的花園、傳(chuan) 承文化、對話曆史等版塊,設置豐(feng) 富的多感官互動體(ti) 驗展項。

  徜徉在西藏博物館新館,記者還看到文創體(ti) 驗館、4D影院、多功能廳、書(shu) 屋、觀景平台、醫務室等公共服務設施,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了優(you) 質的文化休閑服務。

  為(wei) 了配合新館對外開放,西藏博物館新研發的文創產(chan) 品多達106種,包括館藏瓷器複仿製品、刺繡唐卡、景泰藍器具、原創IP人物(阿古頓巴、寧吉姆啦)和各類文創小件(生活類、文具類),實現觀眾(zhong) “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的願望。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文創創意最IN產(chan) 品評選中,西藏博物館參選產(chan) 品中五件產(chan) 品獲得最佳設計獎和最佳創新獎。其中,最受觀眾(zhong) 喜愛的有《迎親(qin) 圖》刺繡產(chan) 品、寧吉姆啦棒棒糖、西藏諺語書(shu) 簽等。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立足新起點,西藏博物館將繼續發揮文博單位的獨特優(you) 勢,加大文物保護研究利用力度,加強文物價(jia) 值闡釋傳(chuan) 播,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向世人展示真實立體(ti) 全麵的西藏。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