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祖國邊陲

——記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卓嘎、央宗

發布時間: 2022-07-14 08:15:00 來源: 光明日報

  【道德模範光明禮讚】

  在祖國西南邊陲長達數千公裏的邊境線上,玉麥鄉(xiang) 是一個(ge) 不起眼的邊境鄉(xiang) 鎮,甚至在地圖上都難以找到它。

  自20世紀60年代,父親(qin) 桑傑曲巴和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卓嘎、央宗,在全鄉(xiang) 僅(jin) 剩一家三人的情況下,不畏艱難,秉持“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堅定信念,長達半個(ge) 多世紀以抵邊放牧、巡邏的方式守護數千平方公裏的國土,並將國旗插遍走過的每一條巡邊路,譜寫(xie) 了愛國守邊的時代讚歌。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經媒體(ti) 報道,玉麥“三人鄉(xiang) ”放牧守邊的事跡傳(chuan) 遍了祖國大江南北。2017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給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表示,希望她們(men) “繼續傳(chuan) 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牧民群眾(zhong)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這正是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卓嘎、央宗姐妹一家幾十年的心願和追求。

  “守護好家園,就是守護了國土”

  眼下的玉麥,印度洋暖濕氣流北上,山穀裏雲(yun) 遮霧罩、鳥語花香,又進入一年中最好的季節。

  曾經,從(cong) 玉麥鄉(xiang) 去往縣城,途中要翻越3座海拔4700米以上的大山,一到冬季,風雪阻隔,玉麥就像一座與(yu) 世隔絕的孤島。

  如今,從(cong) 隆子縣、加查縣、朗縣有三條公路直通玉麥,如張開的臂膀將玉麥緊緊攬入祖國的懷中。

  記者由相鄰的加查縣驅車翻山越嶺,盤山路不知拐了幾道彎,曆時4個(ge) 多小時,終於(yu) 來到世外桃源般的邊境小鎮玉麥。

  俯瞰整個(ge) 小鎮,道路幹淨整潔,新建的藏式民居錯落有致,幾處工地正在緊張地施工,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山腳下,“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八個(ge) 紅色的大字,表達了全鄉(xiang) 人民心向祖國的強烈心聲。

  剛從(cong) 南山牧場擠完牛奶回來的卓嘎,正在為(wei) 家人準備晚餐。砧板上有新鮮牛肉、雞蛋,翠綠的青椒和上海青,還有自家菜園采摘的茄子、西紅柿,菜譜簡單卻也豐(feng) 富。“現在這日子,要擱過去真不敢想象。那時,我們(men) 甚至連糌粑也不夠吃!”

  受印度洋的季風影響,玉麥雨水充沛,但過於(yu) 潮濕的氣候也使這片土地長不出一棵莊稼。“家裏吃的糧食要趕著牲畜翻山去運,最快也要一整天。”從(cong) 玉麥出去,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日拉山。冬季來臨(lin) ,這條玉麥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就會(hui) 被積雪全部覆蓋。

  那些年,卓嘎姐妹倆(lia) 每天淩晨四五點就要起床,巡邊、放牧、擠奶、做酥油和奶渣,一直忙到很晚。到了夏季,為(wei) 了照顧牲畜,姐妹倆(lia) 常常在放牧點一待就是一整季。這樣的生活,數十年如一日。

  “為(wei) 什麽(me) 不搬出玉麥,到更好的地方生活?”麵對這個(ge) 被無數次問及的問題,卓嘎笑嗬嗬地說,十幾歲時她也問過同樣的問題,是父親(qin) 給了她答案。

  曆史上,玉麥人口最多時有20多戶300多口人。隨著西藏和平解放,實行民主改革,高原各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多數人不堪忍受玉麥的閉塞和生活的艱苦,陸續遷出,去更好的地方生活。

  1960年玉麥鄉(xiang) 成立,卓嘎的父親(qin) 桑傑曲巴擔任了首任鄉(xiang) 長。在20世紀很長一段時間裏,在這個(ge) 麵積3000多平方公裏的偏僻山鄉(xiang) ,隻有卓嘎、央宗和她們(men) 的父親(qin) 桑傑曲巴居住,被外界稱為(wei) “三人鄉(xiang) ”。

  麵對卓嘎的疑慮,父親(qin) 桑傑曲巴說:“如果我們(men) 也搬走了,這片祖國的土地上就再沒有人守護了!”卓嘎和央宗姐妹心中第一次有了“家”和“國”的概念。父親(qin) 的一句話,成了父女三人數十年如一日放牧巡邊、守家護國的堅定理由。

  後來,卓嘎成了副鄉(xiang) 長,妹妹央宗是唯一的鄉(xiang) 民。人雖然少,但父親(qin) 桑傑曲巴每次到縣城開會(hui) ,回到家後總是第一時間向姐妹倆(lia) 傳(chuan) 達會(hui) 議精神,並告訴她們(men) 玉麥雖偏遠,但政府從(cong) 未將他們(men) 忘記。除了放牧,一家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升國旗。為(wei) 了讓姐妹倆(lia) 增強祖國觀念,桑傑曲巴堅持每天升旗,並為(wei) 此親(qin) 手縫製了4麵五星紅旗。

  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他們(men) 日夜守護著祖國邊疆,一守就是半個(ge) 多世紀。直到今天,每當看到國旗升起,央宗耳旁總回響起父親(qin) 堅定有力的一句話:“在這裏每一寸土地都是中國的國土,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都是祖國的坐標。”

  興(xing) 邊富民,玉麥迎來發展的春天

  1988年,卓嘎從(cong) 父親(qin) 肩上接過玉麥鄉(xiang) 鄉(xiang) 長的職務,一幹就是20多年。這期間,玉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6年,兩(liang) 戶人家從(cong) 紮日鄉(xiang) 回遷到玉麥,隆子縣第一次向這裏派了兩(liang) 名幹部,玉麥由此徹底告別了“三人鄉(xiang) ”。這一年,玉麥鄉(xiang) 成立了鄉(xiang) 黨(dang) 支部。

  山裏的杜鵑花謝了又開,竹子長了一茬又一茬。卓嘎、央宗姐妹一家的守邊堅持,終於(yu) 迎來了玉麥發展的春天。

  2001年9月,老阿爸最大的心願實現了——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了。當第一輛汽車開進玉麥的時候,老阿爸給這個(ge) “鐵犛牛”獻上了哈達。這一年,桑傑曲巴坐著“鐵犛牛”去了魂牽夢繞的拉薩。也是在這一年,他懷著對玉麥的熱望離開了人世。

  路通了,玉麥人有了越來越多走出大山和增收致富的機會(hui) ,家家戶戶還通上了網絡,鄉(xiang) 民辦起了家庭旅館和小商店,用電接入了國家電網,玉麥人徹底告別了蠟燭和油燈照明,文化娛樂(le) 活動變得豐(feng) 富多彩。

  “這一切源於(yu) 黨(dang) 興(xing) 邊富民的好政策。”卓嘎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玉麥鄉(xiang) 發生了可喜變化,到2016年全鄉(xiang) 人口已增至9戶32人。在黨(dang) 的十九大召開之際,卓嘎和妹妹央宗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信,匯報為(wei) 國守邊的經曆體(ti) 會(hui) 和家鄉(xiang) 的發展變化,表達了同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繼續堅持放牧守邊、報答黨(dang) 恩的決(jue) 心。

  “總書(shu) 記回信後,玉麥鄉(xiang) 又有了新的變化!”卓嘎說,作為(wei) 西藏加快推進邊境小康村建設的樣本,鄉(xiang) 裏修通了標準更高的公路,一棟棟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拔地而起,旅遊業(ye) 迅速發展,竹編、雞血藤手鐲等當地手工藝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如今的玉麥,戶戶高掛五星紅旗,人人都是國家的坐標。從(cong) 1戶3人到如今的67戶234人,2021年,玉麥鄉(xiang) 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萬(wan) 多元。

  “玉麥鄉(xiang) 的發展變化,是黨(dang) 和政府關(guan) 懷的結果,是祖國繁榮富強的縮影。”卓嘎說。幾十年的守邊護國,使卓嘎、央宗姐妹深刻地認識到,有國才能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wan) 家的平安,更沒有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我們(men) 一定牢記囑托,帶動更多牧民群眾(zhong)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雪域邊陲,守護好祖國的一草一木。”

  沿著父輩的足跡,守好祖國邊陲一草一木

  央宗的兒(er) 子索朗頓珠還記得,自己很小的時候,外公桑傑曲巴就希望他長大後參軍(jun) 保家衛國。每次到縣裏,外公給他帶回的禮物永遠是一把玩具槍,每次巡邏還都要帶著年幼的他一起去。

  “每次巡邏都很苦,但不論用什麽(me) 辦法,外公總要拉上我。”索朗頓珠說,在外公的帶領下,這條巡邊路他走過無數遍,什麽(me) 路段遍布荊棘,哪段路容易發生泥石流,在哪裏懸掛有國旗和刻畫標記,他都熟稔於(yu) 心。

  2018年,大學畢業(ye) 後,索朗頓珠本來有機會(hui) 不用再回到大山。但當他想到外公和母親(qin) 牽手帶他走過的那一條條巡邊路,他還是下定決(jue) 心毅然回到了玉麥。

  同樣可喜的是,卓嘎的女兒(er) 巴桑卓嘎從(cong) 內(nei) 地院校畢業(ye) 後,也返鄉(xiang) 成了一名鄉(xiang) 村專(zhuan) 幹。

  受卓嘎、央宗一家事跡的感召,周邊鄉(xiang) 鎮也有越來越多的村民申請遷往玉麥,加入放牧巡邊的行列。

  今年61歲的卓嘎和59歲的央宗,近年來視力開始模糊,腿腳也不太靈便,再也走不動巡邊路了。但姐妹倆(lia) 為(wei) 了讓後來人牢記總書(shu) 記的期望和囑托,繼續發揮餘(yu) 熱,結合自己一家人愛國守邊的經曆,先後開展宣講活動50多次。

  玉麥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胡學民告訴記者,目前鄉(xiang) 上已建起了桑傑曲巴紀念館,全鄉(xiang) 幹部群眾(zhong) 以卓嘎、央宗一家為(wei) 榜樣,持續開展了“重走桑傑曲巴巡邊路”的活動,愛國守邊的“玉麥精神”成了全鄉(xiang)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新農(nong) 村的寶貴精神財富。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這句話紮根在每一個(ge) 玉麥兒(er) 女的心中,也道出了玉麥人對家鄉(xiang) 的熱愛、對祖國的忠誠。一代代玉麥人,從(cong) 守邊固邊到興(xing) 邊,他們(men) 不僅(jin) 守好了邊疆,還蹚出了新路子,興(xing) 起了新產(chan) 業(ye) 。年輕的玉麥人傳(chuan) 承了前輩的精神,也扛起了建設邊疆的擔子,做新時代幸福生活的建設者。

  ■ 短評

  一首愛國守邊的時代讚歌

  在祖國西南邊陲西藏玉麥鄉(xiang) ,卓嘎、央宗一家,在半個(ge) 多世紀的堅守中,牢記“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數十年如一日,不畏艱難放牧守邊,如格桑花一樣紮根祖國邊陲。他們(men) 用青春、熱血,守護祖國家園一方平安,譜寫(xie) 了一曲愛國守邊的時代讚歌。

  他們(men) 是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的優(you) 秀代表。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給卓嘎、央宗姐妹的重要回信中指出的,“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邊境高原上,你們(men) 父女兩(liang) 代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守護著祖國的領土,這種精神令人欽佩。”

  平凡的歲月,凝結出不平凡的精神。以卓嘎、央宗一家愛國守邊事跡凝結成的“玉麥精神”,是新時代愛國主義(yi) 精神的典範。他們(men) 紮根雪域邊陲為(wei) 國守邊的感人事跡,充分彰顯了共產(chan) 黨(dang) 員忠誠擔當的政治品格,有力弘揚了愛國奉獻精神,生動詮釋了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在他們(men) 身上,集中體(ti) 現了艱苦奮鬥、勇於(yu) 擔當、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見賢思齊,是對榜樣最有力的回應。我們(men) 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卓嘎、央宗一家“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堅守所鼓舞,繼承和發揚愛國戍邊光榮傳(chuan) 統,願意像堅韌、頑強的格桑花一樣紮根祖國邊陲,爭(zheng) 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用實際行動續寫(xie) 新時代愛國守邊的青春之歌。

(責編: 盛芳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