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堆冰川。記者 徐馭堯攝
核心閱讀
冰川雪山是青藏高原生態環境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西藏不斷加強對冰川雪山資源的保護,強化管理水平,並立足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開展科學研究,力爭(zheng) 以更科學的方式守護雪域高原。
冰川雪山不僅(jin) 是美麗(li) 風景,也是重要的自然資源。近年來,西藏大力開展冰川雪山保護工作,力爭(zheng) 以更科學的方式守護雪域高原。
冰川雪山——
高原生態環境的重要一環
普若崗日冰川位於(yu) 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拔在6000米至6800米之間,麵積400多平方公裏,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緯度冰川。
在通向普若崗日冰川的路上,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亞(ya) 阿木管理站負責人白瑪桑培告訴記者,2018年以來,當地暫停各類旅遊接待服務,目前冰川周邊的草場正在不斷恢複。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也是最為(wei) 知名的雪山之一。近年來,隨著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珠峰周邊區域生態日漸向好。日前,今年5月開展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發布了一批初步研究成果。科考專(zhuan) 家們(men) 認為(wei) ,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被覆蓋狀況整體(ti) 改善,特別是2010年以後,植被覆蓋度持續增加,且核心區和緩衝(chong) 區的植被改善程度優(you) 於(yu) 實驗區及周鄰地區。
據第二次青藏科考隊估算,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冰川麵積約10萬(wan) 平方公裏,常年積雪麵積約30萬(wan) 平方公裏。從(cong) 儲(chu) 量上看,該區域冰川的冰儲(chu) 量約為(wei) 8850立方公裏,換算成水量約8萬(wan) 億(yi) 立方米。
這些冰川雪山是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jin) 是許多地表徑流的來源,滋潤著高原水係的發育,也深刻影響著周邊的生態環境。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朱海峰常年關(guan) 注藏東(dong) 南地區冰川與(yu) 周邊樹種的關(guan) 係。“冰川的變化,對周邊樹木生長產(chan) 生著深刻影響。長期的冰川進退,也讓冰川末端的植被類型發生著變化。”朱海峰介紹。
保護——
多種措施守護高原生態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告訴記者,1976—2010年,青藏高原中部江湖源的色林錯、納木錯等6個(ge) 湖泊麵積擴張了20.2%;其中,受冰川融水補給的色林錯、納木錯和蓬錯湖泊水位較非冰川補給湖泊上漲更明顯。據介紹,在冰川融水的影響下,曾經是西藏第二大湖泊的色林錯麵積快速增長,如今已超過納木錯,成為(wei) 西藏麵積最大的湖泊。
冰川的變化主要是由於(yu) 全球變暖,但也受一些其他因素影響。西藏自治區氣象局工作人員在野外考察時發現,位於(yu) 拉薩北部的廓瓊崗日冰川出現冰川消融引起的空洞、斷裂以及裂隙,表麵有表磧覆蓋。西藏自治區氣象局高級工程師拉巴卓瑪介紹,冰川在堆積作用過程中,所挾帶和搬運的碎屑構成的堆積物叫作冰磧,又稱冰川沉積物。隨著一部分冰川的消融,這些碎屑暴露於(yu) 冰川表麵就會(hui) 形成覆蓋冰體(ti) 的表磧。“表磧覆蓋會(hui) 加速冰川的消融,而部分表磧的產(chan) 生是人類活動導致的。因此,在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的同時,也應減少冰川區的人類活動。”拉巴卓瑪說。
在山南市浪卡子縣,普瑪江塘邊境派出所的民警有一個(ge) 重要使命,就是守護坐落於(yu) 他們(men) 轄區內(nei) 的崗布冰川。
2021年9月,為(wei) 更好保護崗布冰川,當地相關(guan) 部門發布公告,宣布崗布冰川“除科考、資源調查等工作需要外,禁止一切旅遊活動”。在通向崗布冰川的道路上,普瑪江塘邊境派出所的民警設下哨卡,對希望去冰川旅遊的遊客開展勸返工作。
除了旅遊,登山活動也被嚴(yan) 格管控。國家體(ti) 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與(yu) 西藏自治區體(ti) 育局聯合發布了關(guan) 於(yu) 依法開展登山活動的公告,明確指出,在西藏5000米以上獨立山峰進行登山活動,應在活動實施前1個(ge) 月向西藏自治區體(ti) 育局申請。該公告明確,登山組織方和登山者還應同時遵守相關(guan) 規定,保護山峰生態環境。凡登山組織方和登山者違法違規登山,自治區體(ti) 育局將予以通報和行政處罰。
科研——
不斷加強觀測研究
在廓瓊崗日冰川末端矗立著一座30米高的監測塔——拉薩河一號河穀冰川立體(ti) 監測平台。除了監測塔,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員還架設了冰麵自動氣象站、冰溫與(yu) 位移監測儀(yi) 。
自2020年監測塔等設施建成後,姚檀棟帶領的研究團隊也在持續推進拉薩河一號廓瓊崗日冰川保護站建設。據介紹,對廓瓊崗日冰川的觀測將揭示不同氣候模態下的冰川變化特征及機理,厘清融水徑流對出山口徑流的補給過程及貢獻。
“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有16個(ge) 科考小組270餘(yu) 名科考隊員參加,涉及5項核心任務,均與(yu) 珠峰區域獨特的地理特征有關(guan) ——以更科學方式保護珠峰,正是這輪科考的重要目的之一。
監測冰川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增進人們(men) 對冰川的認識,進而更好地保護冰雪資源,也是為(wei) 了監測潛在的災害,盡可能避免冰川變化引發的次生災害。
在藏東(dong) 南山區綿延的山嶺中,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yu) 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華勇正開展科學觀測。在冰川末端形成的一個(ge) 個(ge) 巨大冰湖,對遊客來說或許是美麗(li) 風景,但陳華勇知道,很多冰湖也可能意味著風險。“冰川變化以十年為(wei) 尺度,但很多災害的發生就在一瞬間。短時間持續高溫引起冰川消融和超強降雨是誘發這些災害的主要原因。”陳華勇告訴記者。
因此,加強監測非常重要。很多年前,老一輩科學工作者一般采取現場觀察的方式判斷冰川的變化,以此評估災害情況。如今,科學設備不斷進步,陳華勇等人也得以更科學、高效地開展災害預警相關(guan) 工作。
“在天上,我們(men) 有高清遙感、衛星雲(yun) 圖、氣象雷達、無人機;在地麵,我們(men) 架設接觸式警報器、地聲警報器、超聲波泥位報警儀(yi) 設備,它們(men) 共同組成了空天地一體(ti) 的監測網絡,切實監測著冰川的微小變化。”陳華勇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