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政權博士在西藏江孜特提斯喜馬拉雅北帶地層剖麵附近青稞田畔,與(yu) 科考隊員交流青稞如何走上青藏高原。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民以食為(wei) 天”。作為(wei) 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青稞是古代先民走上青藏高原生活、定居的重要物質基礎。那麽(me) ,青稞又是如何走上高寒、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並適應的呢?
執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務的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曆史及其影響”分隊,近日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等地開展“青藏高原人地關(guan) 係綜合考察”工作,沿途對當地青稞種植情況等進行細致考察研究,並參觀青稞博物館。
科考隊員、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工程師顧政權博士表示,根據考古學家對世界範圍內(nei) 眾(zhong) 多農(nong) 業(ye) 考古遺址的調研分析,青稞起源自1.05萬(wan) 年前在西亞(ya) 馴化的二棱大麥,最早出現在8500年前的伊朗地區,之後向中亞(ya) 和東(dong) 亞(ya) 傳(chuan) 播,並在距今5200年出現在中國新疆通天洞遺址。通過結合現代基因組數據及考古學研究結果顯示,現今青藏高原種植的青稞可能主要來自喜馬拉雅南部區域,並在距今3500年左右傳(chuan) 播到青藏高原南部。
他科普介紹說,青稞又稱六棱裸大麥,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曆史,青藏高原青稞的出現和青稞農(nong) 業(ye) 的形成不僅(jin) 是大眾(zhong) 關(guan) 注的熱點,也是科學家研究的重要科學問題。考古學家對青藏高原多個(ge) 重要史前農(nong) 業(ye) 遺址的研究發現,在距今3500年的格布賽魯墓地、昌果溝遺址和曲貢遺址都有青稞遺存的發現。結合東(dong) 亞(ya) 地區青稞遺存的發現時間與(yu) 文化特征分析,考古學家對青稞傳(chuan) 入青藏高原的路線進行多種推測,包括3500年前從(cong) 甘青地區傳(chuan) 入、從(cong) 南亞(ya) 傳(chuan) 入、通過亞(ya) 洲內(nei) 陸山地通道經青藏高原西部傳(chuan) 入等多條線路。不過,目前單純的考古學證據仍不能全麵揭示青稞傳(chuan) 入青藏高原的整個(ge) 曆程。
基於(yu) 此,為(wei) 明確青藏高原種植主要青稞品種的起源曆程,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團隊將現代青稞的遺傳(chuan) 學分析,納入到青稞的起源和傳(chuan) 播的研究當中,他們(men) 研究發現,青稞受遺傳(chuan) 學因素影響最大的裸粒和六棱兩(liang) 個(ge) 特性最為(wei) 引人注目,其中裸粒性狀最早出現在距今8500年的伊朗地區,該性狀出現減少青稞脫粒流程,使得青稞種子更容易獲取,而六棱性狀的出現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青稞產(chan) 量。
相關(guan) 研究還發現,青稞的特征性六棱基因與(yu) 來自中亞(ya) 地區的野生六棱大麥的基因存在明確的遺傳(chuan) 關(guan) 係,最早在距今8000年左右出現在中亞(ya) 地區。在向青藏高原傳(chuan) 播的過程中,青稞的遺傳(chuan) 多樣性出現明顯的降低,在距今4500到3500年之間的1000年裏出現明顯的奠基者效應,說明青稞在傳(chuan) 入青藏高原之前至少經曆約1000年左右的適應性栽培曆程。
顧政權也提醒說,雖然目前青稞的起源之謎已基本清晰,但其特征性基因和對青藏高原高寒、低氧、強紫外等環境的適應過程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希望未來新的考古發現和遺傳(chuan) 學結果能提供更多信息,以更加清晰揭示青稞如何“落戶”青藏高原並成為(wei) 主食的謎題。
在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傑布題名、有“世界青稞之鄉(xiang) ”之譽日喀則新建成開放的“青稞博物館”科普展板上,青藏高原上青稞起源演化有“引進論”“馴化論”兩(liang) 種觀點,顧政權的研究支持“引進論”。“馴化論”則認為(wei) ,中國藏族聚集區的主糧青稞是該地區野生種經馴化培育成為(wei) 現代當地栽培品種,當地野生二棱大麥、野生六棱大麥、中間型野生大麥是栽培大麥的野生祖先,青稞的栽培可能在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5000年前),主要位於(yu) 黃河上遊的青海東(dong) 部和黃南藏族自治州一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