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珠的家位於(yu) 海拔約4300米的西藏自治區當雄縣。作為(wei) 一名公益電影放映員,羅珠從(cong) 1985年起為(wei) 農(nong) 牧民放電影,足跡遍布藏北草原近200個(ge) 村莊。過去,他用手扶拖拉機載著幕布、放映機、膠片、發電機,帶著幹糧和被褥,在當雄各村輪流放映,一圈下來有時要花3個(ge) 多月時間。在西藏,像羅珠這樣的放映員還有很多,他們(men) 踏遍雪域高原,用影片串起文化生活的點滴變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路未通,電力未普及,農(nong) 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看電影是他們(men) 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滿足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為(wei) 了看一場電影,有村民拖家帶口徒步十幾裏跑到鄰村,“哪裏有放映隊就跟到哪裏”;即便刮風下雪,大家也會(hui) 聚在一起津津有味觀看;影片結束後,還會(hui) 在幕布旁跳鍋莊舞。農(nong) 牧民對電影的喜愛,鼓舞放映員不辭辛勞地奔波。2021年,西藏近500個(ge) 基層電影放映隊共放映公益電影超6.6萬(wan) 場,為(wei) 幸福生活注入文化動能。
從(cong) 膠卷放映機到電子放映機,從(cong) 畫麵斑駁的老膠片到色彩繽紛的數字電影,從(cong) “有啥看啥”到“點啥看啥”,如今,農(nong) 牧民有了越發豐(feng) 富的觀影選擇,反映出公共文化服務的提質升級。1998年開始實施的農(nong) 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2000年啟動的“西新工程”,20多年間為(wei) 西藏譯製影片2400多部……一項項公共文化服務工程,為(wei) 農(nong) 牧民帶來更多文化資源、更好基礎設施,為(wei) 開展群眾(zhong) 文化活動夯實基礎。
多年前,西藏很多農(nong) 牧民隻能在電影幕布上觀看才旦卓瑪高歌的場景。今天,農(nong) 牧民打開手機、電視也能觀看。“村村通寬帶”的實現,讓人們(men) 能隨時搜索感興(xing) 趣的文化產(chan) 品,足不出戶就能看電影、追網劇、上網課、看新聞。很多農(nong) 牧民還在短視頻平台分享生活、展示才藝,主動參與(yu) 文化活動。從(cong) 電影屏幕一枝獨秀,到手機、電腦等屏幕點亮生活,無遠弗屆的網絡信號翻山越嶺,改變了信息接收端口和文化參與(yu) 途徑,更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與(yu) 幸福指數。
目前,西藏已建成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公共文化服務覆蓋率達100%。也要看到,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仍存在不足。一方麵,群眾(zhong) 對文化產(chan) 品的需求從(cong) “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服務供給要在提質增效上下功夫。另一方麵,公共服務普惠性有待進一步增強。對於(yu) 偏遠地區居民、“一老一小”等群體(ti) 而言,公共文化產(chan) 品仍然是他們(men) 參與(yu) 文化活動的重要途徑。今天,通過電影下鄉(xiang) 、農(nong) 家書(shu) 屋、普法講堂等多種形式,基層文化工作者仍大有可為(wei) 。以更精準優(you) 質的服務,讓文化產(chan) 品有人氣、有熱度,才能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廣泛共享。
隨著時代變遷,露天電影的受眾(zhong) 群體(ti) 逐漸縮小,一些地方開始探索轉型。在拉薩,露天電影轉向室內(nei) ,人們(men) 能享受到更加舒適的觀影體(ti) 驗;不少放映員更加注重了解群眾(zhong) 需求,安排放映大家喜聞樂(le) 見的故事片、解決(jue) 生產(chan) 問題的畜牧養(yang) 殖科普片;等等。一塊塊屏幕背後,變化的是需求,不變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群眾(zhong) 所思所想所盼,公共文化服務定能浸潤萬(wan) 家,不斷豐(feng) 富人們(men) 的精神文化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