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西藏自治區召開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科技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hui) ,記者從(cong) 發布會(hui) 上獲悉,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已成為(wei) 西藏最鮮明的時代特征,科技進步貢獻率從(cong) 2012年的35%增長至“十三五”末的45.6%,為(wei) 全區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記者 王靜
自治區科技廳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廳長赤來旺傑表示,西藏自治區緊扣放權、減負、賦能、激勵,修訂成果轉化、科技獎勵、“三評”改革等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規範性文件56個(ge) ,完成改革任務52項,落實以增加知識價(jia) 值為(wei) 導向的分配政策,初步建立科學、規範、高效、誠信的科技評價(jia) 體(ti) 係。探索實施科技計劃項目“揭榜掛帥”、首席科學家負責製、聯合資助、區域協同科技創新專(zhuan) 項等新型管理製度,促進跨部門、跨區域協同創新,極大釋放了創新引擎動能,為(wei) 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的製度保障。
西藏自治區還設立第二次青藏科考科技專(zhuan) 項,協調配合科考隊啟動並順利實施了“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考活動,創造了多項科學考察研究新紀錄;建立川藏鐵路科技創新工作聯絡機製,設立川藏鐵路科技專(zhuan) 項,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西藏)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川藏交通廊道山地災害防治理論與(yu) 關(guan) 鍵技術和極複雜高原艱險山區天空地綜合勘察關(guan) 鍵技術及應用等科研成果,為(wei) 啟動川藏鐵路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批準建設水風光儲(chu) 能源、藏東(dong) 南水電等2個(ge) 自治區級技術創新中心,初步建立清潔能源創新平台體(ti) 係,為(wei) 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提供科技保障。
“青稞育種、高寒高海拔牧草種質資源改良與(yu) 利用、高原生態保護與(yu) 修複、藏醫藥傳(chuan) 承創新、高原醫學等高水平研究成果有力支撐了西藏高質量發展。首次繪製青稞全基因組遺傳(chuan) 圖譜,填補了國際空白。”赤來旺傑說,首次繪製犛牛全基因組物理圖譜,挖掘與(yu) 犛牛適應性、生產(chan) 性能等相關(guan) 基因32個(ge) ,突破了4750米以上高海拔牧區母犛牛一年一胎關(guan) 鍵技術難題,規模化犛牛繁育出欄目標提前至2.5歲;選育出澎波半細毛羊、象雄半細毛羊、雪域白雞、藏西北白絨山羊等畜禽新品種,克隆技術首次應用於(yu) 藏豬保種;5個(ge) 草品種成為(wei) 西藏自治區首批審定的牧草新品種,初步構建海拔4600米以下區域人工草地建植的主栽牧草品種和相應配套技術體(ti) 係;首次揭示了西藏優(you) 質礦泉水“八大特征”。
據悉,西藏自治區創新平台建設也取得曆史性突破,多個(ge) 領域創新平台從(cong) 無到有。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建成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ge) 、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1個(ge) 、國家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2個(ge) 、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1個(ge) 、國家創新型城市1個(ge) 、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2個(ge) 、國家創新型縣(市)1個(ge) 、自治區級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4家、自治區級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7個(ge) ,籌建4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西藏分中心掛牌成立。
同時,不斷加強對園區、野外台站、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台的快速發展,目前,西藏自治區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由5個(ge) 增加到9個(ge) 、國家級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由2個(ge) 增加至4個(ge) 、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由21家增加至37家、自治區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由1個(ge) 增加到3個(ge) 。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科技創新取得豐(feng) 碩成果。赤來旺傑表示,下一步,自治區科技廳將繼續落實“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部署的6個(ge) 創新領域、16個(ge) 創新方向,實施8個(ge) 重大專(zhuan) 項群的重點科技創新任務,深化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持續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落實,加快推進創新平台建設,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深化科技合作交流,持續激發創新主體(ti) 活力,努力打造高原科技創新高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