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洋河奔騰南去,印度洋季風順江北上,在西藏東(dong) 部的林芝市形成了高原獨特的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域內(nei) 植被豐(feng) 富,森林密布。
位於(yu) 尼洋河北岸的嘎拉村,擁有數百畝(mu) 野生桃林,每年三四月份,夾岸而生的桃花次第綻放,漫山粉紅霞蔚,山野一片明媚。如詩如畫的雪域春光,使嘎拉村贏得了“最美桃花村”的美譽。依托桃花,嘎拉村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產(chan) 業(ye) ,帶動全村走上了致富路。
2021年7月21日,在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西藏。在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聽取嘎拉村發揮黨(dang) 建引領作用、帶領群眾(zhong) 增收致富、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等介紹,走進村便民服務中心、“綠色銀行”兌(dui) 換商店、衛生室等詳細了解有關(guan) 情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就的一個(ge) 縮影,這裏是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盛開的地方。
總書(shu) 記殷切的話語,道出了嘎拉村在時代發展下的美好變遷,鼓舞著當地幹部群眾(zhong) 乘勢而上謀發展,不斷書(shu) 寫(xie) 美好生活新篇章。
總書(shu) 記考察嘎拉村一年來,嘎拉村發展思路更清晰、幹勁更足了,村“兩(liang) 委”班子帶領群眾(zhong) 圍繞嘎拉桃花源、農(nong) 業(ye) 綜合體(ti) 等項目不斷探索生態價(jia) 值轉換路徑,進一步拓展“旅遊+”發展模式,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大步邁進。
西藏林芝市嘎拉村新貌。光明日報記者 尕瑪多吉攝/光明圖片
嘎拉村桃花盛開。新華社發
嘎拉村俯瞰。新華社發
1.吃上“旅遊飯”,共走致富路
綠樹掩映之下,一幢幢藏家庭院錯落有致,村道寬敞整潔,溪水潺潺流淌。嘎拉村在細雨蒙蒙中展現著“雪域江南”的獨特風韻。
嘎拉村曾經一下雨就滿地泥濘的土路,早已被一塊塊青石板取代;過去好幾戶共用一台犁地車,現在家家都有小汽車;以前守著綠水青山隻會(hui) 賣資源,如今靠著“桃花源”做大做強產(chan) 業(ye) 鏈。
回首過往,恍如隔世。今年38歲的嘎拉村村民達瓦堅參清楚地記得,自己十幾歲時,父親(qin) 為(wei) 養(yang) 家糊口要趕著牛羊翻越村北麵的大山去放牧,達瓦堅參經常帶著給父親(qin) 的食物,清晨從(cong) 家裏出發,黃昏時分才能背著父親(qin) 采集的蘑菇、鬆茸等林下產(chan) 品回到家中,那時他隻能輟學在家。
“父親(qin) 早些年已去世了,他沒能看見我們(men) 今天的幸福生活。這些年,靠著景區分紅、跑運輸、流轉土地、種植養(yang) 殖等,一年下來全家收入達30多萬(wan) 。不僅(jin) 如此,村子裏的環境也越來越好,有了水泥路,環境衛生質量也大大提升了,日子越過越有奔頭。”達瓦堅參說。
外人難以想象,如今生活比蜜還要甜的嘎拉村村民,20世紀80年代還在色季拉山山溝裏靠伐木維生。隨著伐木被禁止,村民們(men) 才從(cong) 伐木向護林轉變。當時,村裏的1200多棵古桃樹被分到各家各戶,眼看著一年一年花開花落,村民的生活卻沒有一點起色。
嘎拉村的美麗(li) 蝶變,離不開援藏力量。村支部書(shu) 記邊巴說,2014年,在廣東(dong) 援藏幹部的幫助下,嘎拉村以“整村推進、村景合一”的思路著力打造“桃花村”品牌,統一經營桃花林,興(xing) 建遊客接待站,逐步推進人畜分離、造林綠化、庭院改造、道路硬化、管網入地等工程,完成了從(cong) 村莊到景區的蝶變,引得遊客紛至遝來,旅遊收入連年累增,村民們(men) 通過吃“旅遊飯”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來,隨著林芝市成功打造“兩(liang) 節一季”“進藏第一站”“人間淨地·醉美林芝”等旅遊品牌,當地旅遊熱度不斷升溫。去年,嘎拉村桃花節累計接待遊客14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60餘(yu) 萬(wan) 元,戶均分紅10萬(wan) 元。
“目前,我們(men) 正在整合思路,通過探索推出精品民宿、文創產(chan) 品等,完善‘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全產(chan) 業(ye) 要素,推動村集體(ti) 經濟發展更高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下派到嘎拉村開展駐村工作的達珍表示。
8月的嘎拉村,瓜果飄香、麥田金黃,呈現出一幅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的鄉(xiang) 村美景,映襯著嘎拉人猶如桃花盛開般燦爛的笑臉,訴說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帶來的幸福光景。
2.多元產(chan) 業(ye) 齊頭並進,村民腰包越來越鼓
望著掛滿枝頭紅彤彤的蘋果,村民次央開心地笑了。“今年我們(men) 村的蘋果產(chan) 量高、品質好,一斤可以賣到6到8塊錢,在果園工作一年有兩(liang) 三萬(wan) 收入,這比過去種青稞收入高很多。”嘎拉村觀光采摘園占地100多畝(mu) ,有桃、李、櫻桃、葡萄、蘋果等十餘(yu) 種水果,碩果累累的果樹給村民們(men) 帶來了觸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就在幾年前,嘎拉村絕大部分村民仍然隻會(hui) 種青稞,信守著傳(chuan) 統的生產(chan) 方式。在村黨(dang) 員幹部的開導幫扶下,不少村民開始學習(xi) 種植水果苗木,進入村辦觀光采摘園工作。
“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充分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黨(dang) 員幹部的模範帶動作用是關(guan) 鍵。”邊巴說。
桃花過了花期怎麽(me) 辦?季節性收入不穩定怎麽(me) 辦?這些都是嘎拉村發展麵臨(lin) 的現實問題。
近年來,嘎拉村建強村級黨(dang) 組織,充分發揮黨(dang) 建引領作用,構建“黨(dang) 建+鄉(xiang) 村旅遊”“黨(dang) 建+基層治理”“黨(dang) 建+鄉(xiang) 村文化”等發展新模式,不斷匯聚發展動力,形成“產(chan) 業(ye) 富農(nong) 、組織強農(nong) 、文化興(xing) 農(nong) ”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氣象,帶動了村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圍繞桃花旅遊觀光,村“兩(liang) 委”班子帶領群眾(zhong) 進一步拓展“旅遊+”發展模式,建設觀光采摘園、升級改造農(nong) 家樂(le) 、培育花草基地、開發民俗體(ti) 驗項目、推出文創產(chan) 品、製作桃花特色美食,旅遊產(chan) 業(ye) 鏈得到進一步延伸。
除此之外,土地流轉也是嘎拉村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現在嘎拉村有100多畝(mu) 流轉土地,平均每畝(mu) 租金1300元,主要用來種植蔬果和苗木。“流轉土地是為(wei) 了不浪費資源,讓每一塊地都發揮作用,讓村民們(men) 都能夠從(cong) 中獲益。”邊巴說。
如今,在嘎拉村村“兩(liang) 委”的帶動引領下,全村構築起了以桃花源景區為(wei) 主、農(nong) 牧民運輸隊和觀光采摘園齊頭並進的三大產(chan) 業(ye) ,村集體(ti) 經濟日益壯大、村民腰包越來越鼓。2021年嘎拉村集體(ti) 收入1262.3萬(wan) 元,同比增長13.2%;33戶152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萬(wan) 元,同比增長12.9%。
片片盛開的桃花鋪滿了嘎拉村的致富路,嘎拉村正成為(wei) 雪域高原生態致富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樣本。
3.“紅色研學”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新動能
今年3月,嘎拉村“團結頌”紅色研學主題教育展覽館正式開館。“通過不忘總書(shu) 記的囑托、頌好黨(dang) 的恩情、辦好老百姓的展覽、講好村裏人的故事,展覽不斷擴大紅色研學的影響力,提升紅色研學的魅力,進而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新動力。”講解員、大學生村官黃海芬表示,自開館以來,展館先後接待黨(dang) 員群眾(zhong) 120餘(yu) 批次,1萬(wan) 餘(yu) 人次觀看了展覽。
為(wei) 了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深刻內(nei) 涵,創新方式方法,把故事講“新”,把人物講“近”,把情懷講“濃”,展館內(nei) 還設置了黨(dang) 員初心學堂、“笑臉牆”拍照留言係統、桃花實景打卡點等,增加互動體(ti) 驗功能,實現“聯展、聯學、聯訓、聯遊”目標,通過開發文創套盒、桃花口罩等文創產(chan) 品,形成產(chan) 業(ye) 鏈條,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與(yu) 村民親(qin) 切交流的生動場景至今曆曆在目。”邊巴說,總書(shu) 記來到嘎拉村後,全體(ti) 村民受到極大鼓舞,掀起了學習(xi) 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的熱潮,形成了團結一心共同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以實際行動踐行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的思想共識。
邊巴結合身邊的故事,用村民聽得懂的“鄉(xiang) 言鄉(xiang) 語”為(wei) 村民講解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並結合嘎拉村脫貧攻堅成果和村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尤其是村裏人居環境改善、群眾(zhong) 生活條件改變等成效進行宣講,讓村民切切實實感受到村裏巨大的變化都是依靠黨(dang) 的領導、黨(dang) 的好政策。
除了宣講,嘎拉村黨(dang) 員幹部還開展了和村民麵對麵談心交流,對於(yu) 村民提出的問題一一作答,並詢問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狀況,和群眾(zhong) 一同探討發展壯大村集體(ti) 經濟的策略,共謀發展路徑,激發村民參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積極性。
“嘎拉村以紅色研學主題教育展覽館開館為(wei) 契機,進一步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踐行初心使命,以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為(wei) 引領,共繪發展藍圖,共建幸福家園,共護良好生態,共享美好生活,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開得更加絢麗(li) 多彩!”邊巴表示。
4.擦亮綠色招牌,生態優(you) 先成共識
一紙杯煙頭可兌(dui) 換20積分、一斤塑料袋可兌(dui) 換100積分、5公斤廢報紙或紙板可兌(dui) 換300積分……“綠色銀行”兌(dui) 換商店的垃圾兌(dui) 換明細表上,積分兌(dui) 換規則一目了然。
兌(dui) 換商店內(nei) 另一邊的貨架上,擺滿了食品、生活用品,每一樣商品下麵,都標注著單價(jia) 和換購需要的積分數量。
近年來,嘎拉村以“綠色銀行”為(wei) 載體(ti) ,對垃圾處理方式進行了一次分門別類的整體(ti) 升級。2022年,嘎拉村“兩(liang) 委”創新推出“綠色銀行”積分製度,給村民建起了綠色信用檔案——“綠色金融積分排行榜”,積分排名靠前的村民可在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惠農(nong) e貸”中予以增量授信,並優(you) 先享受農(nong) 戶信息建檔、信用等級評定及貸款額度提升等金融服務。
“綠色銀行”背後,是一幅原生態與(yu) 現代氣息融合、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li) 畫卷。
村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標語格外醒目。保護生態環境不僅(jin) 為(wei) 嘎拉村群眾(zhong) 帶來經濟收益,也漸漸內(nei) 化成他們(men) 的自我意識。許多村民在生產(chan) 生活閑暇之餘(yu) ,借著散步的機會(hui) 在村中轉轉,撿拾地上的垃圾。每一次彎腰,都會(hui) 為(wei) “桃花村”添上一抹生態底色。
據統計,從(cong) 2021年1月4日營業(ye) 至今,“綠色銀行”兌(dui) 換商店共兌(dui) 換26萬(wan) 多積分,為(wei) 村民換購各類商品。
綠色招牌越擦越亮,“生態飯”越吃越香。嘎拉村先後被評定為(wei) “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全國美德在農(nong) 家活動示範點”“國家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示範園”“自治區級生態村”“自治區文明村鎮”。邊巴說,總書(shu) 記考察後,嘎拉村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的思路更清晰,幹部群眾(zhong) 幹勁更足了。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諄諄教誨的鼓舞下,嘎拉村不僅(jin) 開展季節性植樹造林活動,而且進一步實施綠化亮化、綠色籬笆、瓜果庭院建設等工程。如今,嘎拉村已經實現庭院綠化全覆蓋,周邊植樹造林綠化麵積達到240畝(mu) 。
“新征程上,我們(men) 將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根本遵循,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讓嘎拉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讓美麗(li) 河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對於(yu) 嘎拉的未來,嘎拉村幹部群眾(zhong) 滿懷期待。
5.高原特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實踐密碼
依托良好的生態發展鄉(xiang) 村旅遊,不斷延伸產(chan) 業(ye) 鏈,帶動村集體(ti) 經濟發展,村民增收致富,嘎拉村因地製宜地走出了一條高原特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在對嘎拉村的采訪調研結束後,調研組認為(wei) ,西藏地廣人稀,自然環境惡劣,經濟發展底子薄,特別是廣大農(nong) 村地區,資源稟賦各有不同,嘎拉村發展經驗不可完全複製,但仍有許多可借鑒之處,對西藏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具有啟迪作用。
黨(dang) 建引領是關(guan) 鍵。基層黨(dang) 組織是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主心骨。基層黨(dang) 組織軟弱渙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將步履維艱;基層黨(dang) 組織堅強有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便會(hui) 蹄疾步穩。嘎拉村充分發揮“關(guan) 鍵少數”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引領作用,通過駐村工作組、雙聯戶、“一對一”結對子幫扶,不斷激發黨(dang) 員幹部幹事創業(ye) 熱情;從(cong) 推動黨(dang) 建工作與(yu) 壯大村集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到以務實舉(ju) 措推動鄉(xiang) 村治理工作行穩致遠,嘎拉村堅持以黨(dang) 建引領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基層黨(dang) 組織“紅色引擎”作用不斷凸顯,對“將黨(dang) 的政治優(you) 勢、組織優(you) 勢轉化為(wei) 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紅色動能”這一時代課題做出了生動注解、積累了可貴經驗。
產(chan) 業(ye) 發展是路徑。嘎拉村桃林有數百年曆史,但在未形成旅遊觀光產(chan) 業(ye) 之前,沒有給當地村民帶來任何收益。依托資源發展產(chan) 業(ye) ,是變“輸血”為(wei) “造血”的長久之策,農(nong) 牧民可通過從(cong) 事產(chan) 業(ye) 經營活動、參加勞動實現增收致富和提高勞動技能,也就是捧上更加有保障的“金飯碗”。
人才振興(xing) 是保障。構築留住人才的良好環境,讓願意留在鄉(xiang) 村、建設鄉(xiang) 村的人留得安心,打造一支強大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隊伍,人才興(xing) 則鄉(xiang) 村興(xing) 。將資金、項目、人才、產(chan) 業(ye) 擴展到廣大農(nong) 牧區。同時,選調一批優(you) 秀的駐村幹部、大學生村官,服務基層、建設基層,推動人才、資金、技術、政策、資源優(you) 勢深度融合。
守住綠色是底線。嘎拉村依托村中桃花資源發展旅遊業(ye) ,形成“旅遊+”發展模式,讓村民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致富路。這是嘎拉村深入踐行“兩(liang) 山”理念,堅持生態優(you) 先,堅持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
嘎拉村的成功,正是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親(qin) 切關(guan) 懷和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多方發力、多措並舉(ju) 努力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一個(ge) 成功縮影。牢記囑托,砥礪前行,西藏在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道路上一定會(hui) 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尕瑪多吉、杜倩,光明日報通訊員張猛,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副院長羅布、研究員陳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