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泉河一路向北奔騰,流經革吉鎮那普社區,宛如含羞少女一般,不肯展現她的華麗(li) 麵容,而是鑽入地下,形成一段長達13公裏的暗河,至那普山腳流出後,才重現婀娜豐(feng) 姿。
在獅泉河流經的那普山腳,一座依山而建、由土牆圍成的長方形院牆式建築赫然出現,這就是阿裏(革吉)直屬庫紅色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這座紅色遺址,曾在特殊時期發揮過重要作用——上世紀60年代初,根據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wei) 人民”的指示,革吉縣政府對直屬庫所在地進行改造,建造了阿裏地區最大的武器、彈藥、糧食、銀元儲(chu) 備基地,還修建了一定規模的招待所、駐營地和會(hui) 議室,使直屬庫成為(wei) 阿裏地區重要的會(hui) 議中心。
而今,一位老人在這裏向一批批前來參觀的人們(men) ,傾(qing) 情講述著60多年前的崢嶸歲月,忘情敘說著那一段悠遠厚重的曆史,用心傳(chuan) 承著紅色基因、踐行著初心使命,為(wei) 讓紅色血脈代代賡續而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他,就是久美老人。
農(nong) 奴娃遇到解放軍(jun)
久美老人今年73歲,與(yu) 共和國同齡;巧的是,他的生日是7月1日,和黨(dang) 的生日是同一天。
“我真正的生命是從(cong) 10歲開始的。10歲以前,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黑暗往事。”在直屬庫一座黑帳篷裏,久美老人向阿裏采訪組講述著他的過往,思緒也回到幾十年前……
據老人回憶,舊社會(hui) 裏,他們(men) 一家人被分到雄巴部落的不同頭人家做仆人,因此他與(yu) 父母、弟弟妹妹很少見麵。不滿十歲,小久美就已經會(hui) 趕羊、放牛、割柴,還能做點雜活兒(er) 。雖說是仆人,可他連頭人家的狗都不如,吃的是主人剩下的,稍不注意就會(hui) 招來一頓毒打;一年到頭,身上就一件破羊皮、一雙露出腳趾頭的爛鞋子,褲子更是從(cong) 來沒見過。“那時候,有一口糌粑吃,就是最幸福的了。”講到過往,久美老人神情激動,數次哽咽。
就像經曆過漫長黑夜的人期盼黎明的到來一樣,過久了暗無天日的農(nong) 奴生活,年幼的久美多麽(me) 渴望光明的來臨(lin) 。這一天,終於(yu) 還是盼來了——
在一個(ge) 農(nong) 閑季節,年僅(jin) 10歲的小久美與(yu) 同樣是少年的舅舅強巴外出討飯,在路途中偶遇一支進藏部隊。
久美老人說,“‘金珠瑪米’很熱情,主動過來打招呼。見我們(men) 饑腸轆轆又破衣爛衫,就從(cong) 兜裏拿出糖來給我們(men) ,還把我倆(lia) 帶到軍(jun) 營安置了下來!”後來,有了讀書(shu) 的機會(hui) ,久美從(cong) 一些資料上得知,當年救助他們(men) 的那支部隊,就是來自新疆的進藏先遣連的後續部隊。
從(cong) 此,久美老人便與(yu) “紅色”產(chan) 生了密不可分的聯係,開啟了一生的紅色之旅。
長在紅旗下的少年
1960年,阿裏地區開展轟轟烈烈的民主改革,革吉縣不失時機帶領群眾(zhong) 推翻農(nong) 奴主,建立了社會(hui) 主義(yi) 新政權。而久美,也成為(wei) 長在紅旗下的少年。
時隔60多年,久美老人對那段曆史仍記憶猶新。
他從(cong) 軍(jun) 營回家後,發現許久未見的親(qin) 人也回來了。“從(cong) 那時起,我們(men) 再沒做過誰的仆人,也再沒挨過打,還分到了許多生產(chan) 生活物資。”說著,久美老人舒展了一下眉頭,神情也變得輕鬆起來,“我們(men) 家得到了六七匹馬,幾十隻牛、羊,還有一大片草場。給自己家放牧,心情自然不一樣。”
1964年3月,“社會(hui) 主義(yi) 三大教育”工作組進駐久美的家鄉(xiang) 布貢村,旨在通過與(yu) 當地牧民群眾(zhong) 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xi) ,加快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新牧區建設。
但工作組人手不夠,加上翻譯也僅(jin) 有4人。此時的久美,已是身強力壯的大小夥(huo) 了,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於(yu) 是,他主動申請加入。在半年時間裏,他放牧、打柴、撿牛糞、做群眾(zhong) 工作,迅速成為(wei) 工作組的得力助手;他也經常利用閑暇時間,向工作組請教語言和文化知識,還學到一些簡單的醫療技能。
當年9月,工作組結束工作準備返回時對久美說,“你就像八九點鍾的太陽一樣,將來可為(wei) 國家作貢獻。”在此後的人生中,即使遇見再苦再難的事,每每想起這句話,久美都能堅強挺過去。
在工作組推薦下,年僅(jin) 15歲的久美擔任布貢村共青團支部書(shu) 記、毛澤東(dong) 思想宣講員和雄巴區民辦學校老師。身兼數職的他,並不覺得有多辛苦,反而因為(wei) 是“為(wei) 人民服務”,總有使不完的勁。
也正是從(cong) 1964年開始,這位熱愛讀《毛主席語錄》的少年,迷上了收集紅色物件,像毛主席像章收集了五六枚,家裏還存有老式收音機、水壺、馬燈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物件。“我一輩子崇拜毛主席、信仰共產(chan) 黨(dang) ,對這些東(dong) 西有感情。”久美老人說。
紅色曆史的傳(chuan) 播者
“歡迎走進紅色革吉,我們(men) 新革吉的曆史是從(cong) ‘三頂帳篷’開始的……”在直屬庫大院,身穿一件老公安製服、胸前別著一枚黨(dang) 員徽章的久美老人,開啟了又一次紅色革命曆史的講解。
久美老人告訴采訪組,由於(yu) 當時剛剛建縣,備荒備戰依然是新生政權工作的重中之重,糧食、彈藥和銀元這些重要戰備物資必須集中存放、統一管理,便建造了直屬庫。幾十年過去了,直屬庫完成了神聖使命,退出了曆史舞台,日漸荒蕪。進入新時代,為(wei) 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從(cong) 2017年開始,革吉縣整合資金690萬(wan) 元,在原址打造了這座紅色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
2019年12月21日,直屬庫正式麵向公眾(zhong) 開放。這座占地麵積1.6萬(wan) 多平米的紅色遺址,主要由交通工具展示廳、“三頂帳篷”複原實物、“歲月情懷”雕塑群、電報房、醫務室、禮堂和幾個(ge) 洞窟遺址組成。身處其間,仍能真切感受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革吉幹部群眾(zhong) 那既嚴(yan) 肅又活潑的生活場景。
參觀中,采訪組驚訝地發現,對於(yu) 直屬庫內(nei) 的每一處布置、每一件文物、每一張照片、每一份文獻,久美老人都能講出一串完整的故事來。追問之下才發現,他與(yu) 直屬庫的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這裏見證著咱革吉建縣的曆史,我必須參與(yu) 。”聽說革吉縣要修複直屬庫,本該在家頤養(yang) 天年的久美老人,不顧當時年近七旬的身體(ti) ,毅然來此當起了建築工人;
為(wei) 了充實這座紅色遺址,有著40年黨(dang) 齡的久美老人,毫不猶豫拿出家裏珍藏了幾十年的三四十件舊物,大到帳篷、床,小到磨盤、馬鞍,一並無償(chang) 捐贈給了直屬庫;
後來直屬庫招募講解員,久美老人又義(yi) 不容辭地來了,作為(wei) 這裏唯一的工作人員,久美老人一肩挑三職:講解員、管理員和環保員。
由於(yu) 直屬庫裏沒有宿舍,久美老人便在院內(nei) 搭建了一頂帳篷,一住就是3年多。雖然這裏的工作並不輕鬆,可久美老人卻樂(le) 此不疲,他說:“當年是毛主席派來的解放軍(jun) 救了我,我在這裏宣講革命曆史,就是對黨(dang) 的一種感恩和回報方式!”
此時此刻,眼前這位微微弓背的老人,在采訪組心中的形象又高大了許多。
“這是1956年生產(chan) 的‘解放’牌卡車,由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chan) ,短短兩(liang) 年之內(nei) ,咱阿裏地區就有了……”耳畔,又回蕩起久美老人渾厚的聲音,思緒再一次被帶回那段刻骨銘心的紅色歲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