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凝聚紮根邊陲守護國土的磅礴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固邊興邊富民工作綜述

發布時間: 2022-09-13 11:13:00 來源: 西藏日報

  “這十年,西藏邊疆發展、邊防鞏固、邊境安全。”在今年8月2日舉(ju) 行的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hui) “中國這十年·西藏”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上,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書(shu) 記王君正作主發布並回答媒體(ti) 記者提問時指出,“西藏堅持以解決(jue) 穩邊固邊急需、邊民群眾(zhong) 急盼為(wei) 切入點和突破口,將邊境一線村民年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1.26萬(wan) 元。因地製宜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深入實施固邊興(xing) 邊富民行動,建成624個(ge) 邊境小康村,各族群眾(zhong) 紮根邊疆、建設邊疆,譜寫(xie) 了‘黨(dang) 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dang) ’的生動篇章。”

  珠穆朗瑪巍巍聳立,見證著祖國西南邊陲70餘(yu) 年來標榜史冊(ce) 的偉(wei) 大成就;雅魯藏布浩浩奔湧,敘說著西藏“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時代巨變。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邊富民重要論述指引下,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特殊關(guan) 懷下,在全國各兄弟省市大力支援下,在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不懈努力下,西藏邊境地區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長達4000多公裏的雪域高原邊境一線,萬(wan) 千幹部群眾(zhong) 紮根邊陲,一座守土衛國的堅強堡壘已然築牢;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一道興(xing) 邊富民的亮麗(li) 風景正在形成。

  警民合力,共築邊境安全防線

  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xiang) 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山高林密、穀深溝長。近年來,玉麥鄉(xiang) 變化巨大,人口從(cong) 原先的1戶3人增加到現在的67戶240人,守土固邊隊伍不斷壯大。

  “出發!”清晨,在所長袁浩傑的一聲號令下,玉麥邊境派出所由7名全副武裝的民警組成的巡邊小隊向玉麥中橋進發了。他們(men) 當天的任務,是與(yu) 轄區學校師生開展聯合“巡邊體(ti) 驗日”國防教育活動。因此,首先迎接他們(men) 的,是一群六七歲的可愛孩童。

  “叔叔,這個(ge) 入口好像我家狗狗咬人的嘴呀,好嚇人!”“不用怕,你家的狗狗會(hui) 咬你嗎?“不會(hui) 的,是嗎?”……這支特殊的巡邊隊伍高舉(ju) 著國旗,鬥誌昂揚地踏上了往密林深處的巡邊路。

  太陽漸漸升起,密林裏雲(yun) 霧慢慢散開,布滿青苔的山路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頭。隊員們(men) 深一腳淺一腳地向著目的地進發,孩子們(men) 也漸漸安靜了下來,細細打量著一路上掛在樹上的國旗、石頭上標紅的“中國”和“CHINA”等字樣。

  慢慢的,似乎有水聲入耳,空氣也越發潮濕。“馬上我們(men) 就要到玉麥中橋了,以前別說是橋,連這條路都沒有,但這確實是‘人走出來的路’,我們(men) 是站在幾輩戍邊人的肩膀上,才有了今天的便利。”袁浩傑指著便道,向孩子們(men) 介紹道。

  到了橋中間,民警王磊和小學生旦增片多徐徐展開國旗,表情莊嚴(yan) 而肅穆;其他隊員仔細整理著裝後,麵向國旗敬禮,神情激昂而堅定。隨後,稚嫩而雄渾的國歌聲在密林深處回響……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時強調,要鼓勵各族群眾(zhong) 紮根邊陲、守護國土、建設家鄉(xiang) 。多年來,玉麥鄉(xiang) 始終堅持屯兵與(yu) 安民並舉(ju) 、固邊與(yu) 興(xing) 邊並重,深入推進黨(dang) 政軍(jun) 警民合力強邊固防機製建設,組織邊民群眾(zhong) 成立“五員”隊伍,常態化開展邊境前沿踏查調研,推行村長、鄉(xiang) 長、所長三方聯合管控措施,不斷增強群眾(zhong) 抵邊守土衛疆的底氣。

  不僅(jin) 是在玉麥鄉(xiang) ,在噶爾縣紮西崗鄉(xiang) 、定結縣陳塘鎮、米林縣丹娘鄉(xiang) 等邊境一線,人人是哨兵、戶戶是哨所、村村是堡壘、生產(chan) 是執勤、放牧是巡邏的觀念已深入人心,邊疆群眾(zhong) 用放牧守邊的方式表達著拳拳愛國之心,用實際行動守護著祖國邊疆的山河大地。

  產(chan) 業(ye) 引領,書(shu) 寫(xie) 邊境發展新篇章

  西藏邊境地區的發展好不好、產(chan) 業(ye) 帶動邊民增收情況如何,一直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心的問題。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加強邊境地區建設,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幫助邊境群眾(zhong) 改善生產(chan) 生活條件、解決(jue) 後顧之憂。

  “咩咩咩……”清晨,天剛蒙蒙亮,聽見第一聲羊叫聲,崗巴縣崗巴鎮門德村村民朗貴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隻見他走到羊圈邊,嫻熟地揮舞著鞭子,把羊群趕出羊圈、趕到草原上。羊群興(xing) 奮地奔跑著,很快匯聚成一張移動的“羊毛地毯”。

  近年來,憑借肉質細嫩、無膻味等優(you) 勢,崗巴羊在市場上獲得了良好口碑,崗巴羊養(yang) 殖也逐漸成為(wei) 拉動縣域經濟發展、帶動農(nong) 牧民增收的一把“金鑰匙”。崗巴縣按照“人入社、羊入圈、地流轉、勞轉移”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動珠峰藏係綿羊產(chan) 業(ye) 向更低投入成本、更高產(chan) 出效率、更多品牌附加值、更緊密產(chan) 業(ye) 鏈條、更穩定質量水平、更協調資源承載的高質量發展方向加快轉型,實現了畜牧業(ye) 優(you) 質、高產(chan) 、高效、安全、生態的發展目標。

  門德村綿羊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是崗巴縣最具組織化、規範化的繁殖、保種合作社。自2018年運營以來,合作社以支部為(wei) 引領、發揮黨(dang) 員帶頭作用,通過推行“村集體(ti) +黨(dang) 支部+合作社+社員”的發展模式,使全村群眾(zhong) 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目前全村村民已全部入社。

  “光聽到它們(men) 的叫聲,我就已經能想象到分紅時大家喜氣洋洋的樣子了。”帶著對未來的暢想,朗貴笑了。

  目前,崗巴縣新建養(yang) 羊合作社圈養(yang) 基地19個(ge) 、改造升級8個(ge) ;同時,29個(ge) 行政村2368戶、10135人全部加入當地崗巴羊合作社,實現村“兩(liang) 委”班子成員、農(nong) 牧民黨(dang) 員、邊緣戶、殘疾人入社率100%。

  產(chan) 業(ye)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根基,是農(nong) 村發展的引擎。近年來,邊境地區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充分利用國家惠民政策、因地製宜發展產(chan) 業(ye) 的信心更強、勁頭更足——

  定日縣孔美村創辦藏雞養(yang) 殖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村“兩(liang) 委”、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專(zhuan) 幹吃住在現場,刻苦鑽研養(yang) 殖技術、改善養(yang) 殖環境,實現了規模養(yang) 殖7600多羽藏雞、年產(chan) 蛋4萬(wan) 多枚、年經營收入40餘(yu) 萬(wan) 元的曆史性突破;

  米林縣瓊林村依托南伊溝景區優(you) 勢,成立南伊溝珞巴織布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設立4個(ge) 民族特色旅遊商品售賣小組,每年增收50餘(yu) 萬(wan) 元,為(wei) 每戶農(nong) 牧民增收近2萬(wan) 元;

  日土縣烏(wu) 江村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創辦村級合作社砂石廠、班公柳苗圃基地等產(chan) 業(ye) ,一年下來,僅(jin) 砂石廠的分紅就達90多萬(wan) 元,帶動全村227戶933人增收;

  ……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打造邊境小康幸福線

  走進林芝市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xiang) 才召村,幾條幹淨整潔的村道延伸至遠方;道路兩(liang) 旁,一幢幢頗具民族特色的房屋整齊排列著;屋頂上,一麵麵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成為(wei) 邊境地區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

  “這樣的幸福生活,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才召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達波兒(er) 說。

  自2011年擔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和村委會(hui) 主任以來,達波兒(er) 想方設法帶領村民謀出路,通過激活綠水青山資源、挖掘獨特的珞巴族民俗文化,摸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旅遊興(xing) 村之路。

  近年來,才召村先後籌集資金433萬(wan) 元,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珞巴山莊、珞巴客棧、珞巴民俗農(nong) 家樂(le) 等,為(wei) 村民提供了就業(ye) 崗位;積極籌措資金組建珞巴民族手工藝品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引導農(nong) 戶發展農(nong) 家樂(le) 、開辦旅遊商店,帶領鄉(xiang) 親(qin) 深加工旅遊紀念品,實現人均增收6000多元。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更加聚焦群眾(zhong) 普遍關(guan) 注的民生問題,辦好就業(ye) 、教育、社保、醫療、養(yang) 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實事,一件一件抓落實,讓各族群眾(zhong) 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小康村項目的實施,‘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已經成為(wei) 曆史,換之而來的是幹淨整潔、四通八達的硬化路,美麗(li) 的藏家院落有序分布,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踏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光輝大道。”見到記者,山南市浪卡子縣打隆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鎮長多吉旦巴高興(xing) 地說道。

  以前的打隆鎮,卻是另外一番景象——草場嚴(yan) 重退化、村容村貌“髒亂(luan) 差”、人居環境堪憂……“農(nong) 牧民住的都是土坯房或者石砌房,穩定性差;道路未硬化時,坑窪不平,雨後積水路麵更是難行。”談起過去的狀況,當地幹部不無感歎地說。

  對此,打隆鎮依托邊境小康示範村建設項目,通過提質擴容展現鄉(xiang) 村新風貌:投資1761餘(yu) 萬(wan) 元,對全鎮周邊6個(ge) 社區223戶農(nong) 房外立麵進行提升改造;投資1500萬(wan) 元,對林西、相達134戶農(nong) 房外立麵進行提升改造;投資2180萬(wan) 元,對周邊6個(ge) 社區實施供水工程項目,並完成林西7組、曲宗等共計368畝(mu) 複墾複綠建設項目……

  同時,紮實開展生態環境專(zhuan) 項整治工作,實施一戶多宅、亂(luan) 堆亂(luan) 放亮化工程,完成180戶農(nong) 村戶廁改造,人居及生產(chan) 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近年來,在黨(dang) 中央的關(guan) 心關(guan) 懷下,邊境地區大力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基礎設施水平穩步提升——

  供水方麵,21個(ge) 邊境縣城公共供水普及率達84.5%,17個(ge) 邊境縣城建成了汙水處理設施,汙水處理率在80%以上;

  通信方麵,建製村通光纖率和4G信號覆蓋率都在99%以上;

  道路方麵,所有邊境鄉(xiang) 鎮和建製村都通了公路;

  供電方麵,主電網已延伸到全部邊境鄉(xiang) 鎮;

  ……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和黨(dang) 中央的關(guan) 懷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邊境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越來約高,邊境地區發展如火如荼,百姓的日子紅紅火火,廣大幹部群眾(zhong) 正以興(xing) 邊穩邊固邊的紮實行動,守護好祖國邊疆。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