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記者麵前,不等記者發問,索朗德吉主動說:“我來說說我鄉(xiang) 裏的情況吧!”身為(wei) 西藏錯那縣吉巴門巴民族鄉(xiang) 鄉(xiang) 長,中共二十大代表索朗德吉最惦記的就是鄉(xiang) 裏的發展。
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雪域高原的西藏女性,正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上,織繪一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索朗德吉曾赴其他省份求學,畢業(ye) 後選擇回鄉(xiang) 從(cong) 基層工作做起。“我們(men) 門巴族人口不多,我想回家鄉(xiang) 工作,為(wei) 家鄉(xiang) 發展盡自己的力量。”
二十大報告特別提到,紮實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xing) 。人才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起著重要作用,對鄉(xiang) 村人才的培養(yang) 又能反哺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深入推進。索朗德吉就是典型的例子。
作為(wei) 邊境鄉(xiang) 村裏的知識女性,索朗德吉發揮優(you) 勢,帶領村民探索通過提升技術含量,助力產(chan) 業(ye) 轉型,邀請專(zhuan) 業(ye) 的技術人員到鄉(xiang) 裏做技術指導,生產(chan) 苦蕎茶、釀造“門隅甘露”酒,給邊民們(men) 帶來了不錯的收益。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從(cong) 老百姓身邊的小事入手。二十大代表尼瑪拉宗是一名社區主任,對此有著真切感受。
尼瑪拉宗來自於(yu) 中尼邊境的西藏日喀則市聶拉木縣樟木鎮,雖然出生於(yu) 此、成長於(yu) 此,對樟木鎮的一草一木頗為(wei) 熟悉,但最初接手基層工作還是讓她“吃不消”:繁瑣的工作並不熟悉,也遇到過不少困難。
不過,與(yu) 老百姓接觸久了,尼瑪拉宗慢慢默默摸索出了門道:“把他們(men) 當成自己的好朋友,就都能解決(jue) 。”
2015年樟木鎮因地震受損嚴(yan) 重,災後重建需要整體(ti) 搬遷,然而世代生活在這裏的邊民不舍離開這片家園。於(yu) 是,尼瑪拉宗主動帶頭搬遷,她把自己的考量講給邊民聽:樟木鎮是我們(men) 熟悉的美麗(li) 故鄉(xiang) ,樟木新區是更加現代化的宜居新家園,都是我們(men) 的家鄉(xiang) 、我們(men) 愛的家鄉(xiang) 。
如今,邊民們(men) 已經在樟木新區生活了7年,尼瑪拉宗帶領大家奔著更加美好的生活邁進。“我們(men) 這裏的風景和環境在日喀則市區是數一數二的”,她驕傲地對記者說。
目前,西藏大力實施興(xing) 邊富民守邊固邊工程,建成了624個(ge) 邊境小康村,邊境各族人民建設幸福家園的熱情高漲。進一步織繪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女性力量如涓涓細流,浸潤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
二十大代表亞(ya) 夏,去年成為(wei) 林芝市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xiang) 南伊村婦聯主席。在參加市婦聯組織的就業(ye) 培訓後,亞(ya) 夏對未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圖景有了更多想法。
在一次參觀草莓種植後,亞(ya) 夏眼前一亮,“我們(men) 南伊村也有溫室,也可以種草莓。”回村第二天,她就召集村裏有勞動力的婦女開會(hui) 。“行,還是不行?”大家舉(ju) 手表決(jue) ,90%以上的參會(hui) 婦女讚同。
說幹就幹,亞(ya) 夏在駐村隊和村兩(liang) 委班子(村黨(dang) 支部委員會(hui) 、村民委員會(hui) )支持下,很快組織成立“南伊村巾幗草莓種植示範基地”。去年,南伊村種植的3個(ge) 大棚草莓為(wei) 有勞動力婦女每人增收6000餘(yu) 元人民幣,草莓種植空窗期她們(men) 在溫室裏種植大白菜和土豆還能帶來額外的收入。
談及未來,亞(ya) 夏憧憬,“我們(men) 想擴到10個(ge) 大棚,搭支架種植,也想在每個(ge) 超市、水果店都能看到‘南伊村巾幗草莓’的標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