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昂旺格來是類烏(wu) 齊縣類烏(wu) 齊鎮遠近有名的老藏醫,是大家公認的好“曼巴”(意為(wei) 醫生),自從(cong) 醫以來,昂旺格來治好的病人數不勝數,來找他看病的鄉(xiang) 親(qin) 絡繹不絕。2010年,昂旺格來在鎮上開辦了康德診所。在父親(qin) 的影響下,昂旺格來的兩(liang) 個(ge) 兒(er) 子也走上從(cong) 醫之路。
大兒(er) 子多吉江村13歲開始學醫,先後遊曆了區內(nei) 外多家藏醫院,遊學歸來後,選擇回到家鄉(xiang) 坐診、講學、帶學生。
二兒(er) 子仁青江村也是自小學醫,曾在自治區藏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學習(xi) ,2007年,成為(wei) 類烏(wu) 齊縣人民醫院的一名醫生。
父子三人都是醫生,當被問起誰的醫術更高時,大家雖相互謙虛,稱讚對方醫術更高,不過有一樣,他們(men) 的想法是一致的:傳(chuan) 統藏醫應該與(yu) 現代醫學相結合,取長補短、互為(wei) 促進,更好地造福各族人民。
深秋時節,記者來到類烏(wu) 齊縣類烏(wu) 齊鎮,剛到康德診所,就趕上昂旺格來老人開門營業(ye) 。
“我記得十年前,你們(men) 的同事來采訪過我,時間過得真快。”昂旺格來一邊寒暄,一邊給我們(men) 倒上熱水。他是這家診所的醫生,從(cong) 醫至今已有49個(ge) 年頭。
進入診所,映入眼簾的便是嶄新的木質地板、藥品展示櫃、藥架、問診台等。除此之外,老人身邊還跟著兩(liang) 個(ge) 學徒,一個(ge) 是自己的大兒(er) 媳次仁曲西,一個(ge) 是本地青年紮巴格勒。老人告訴記者,康德診所是鎮上第一家診所,開辦時條件不好,所謂的診所就是找幾塊木板搭建起來的一間小破房,經常漏風漏雨。好在有政策扶持,人民生活越過越好,診所也搬進了現在的樓房。
“等申請批示下來,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就可以在我們(men) 診所輸液了。”昂旺格來老人精神抖擻地說。
在父親(qin) 的影響下,十年前,遊學回來後在自家破舊的房屋裏坐診、講學、帶徒弟的大兒(er) 子多吉江村,如今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藏醫。他教過的幾百名學徒也在玉樹、丁青等地嶄露頭角,有的在當地開診所,有的像他一樣當老師,有的在當地人民醫院和藏醫院當醫生。而如今,多吉江村也有了很多“頭銜”——老師、製劑室負責人、院長。
在多吉江村的引領下,我們(men) 來到匯集了他多年心血的地方。這是一個(ge) 占地4000平方米的開闊地,集類烏(wu) 齊康德藏醫藥製劑室、藏醫班、學生宿舍、食堂等於(yu) 一體(ti) 。
“在昌都市委、市政府的關(guan) 心支持以及縣裏各部門的幫助下,我們(men) 在2017年建成類烏(wu) 齊康德藏醫藥製劑室,目前能夠配製80餘(yu) 種藥劑,2021年成立藏醫班,至今共招收43名學徒,學徒們(men) 可以在這裏學習(xi) 傳(chuan) 統藏醫、藏族傳(chuan) 統天文曆法等知識。”多吉江村說,食宿、學費全免,學生們(men) 在空閑時間幫忙製作藥劑、藏曆等。
告別多吉江村後,我們(men) 驅車來到老人二兒(er) 子仁青江村所在的類烏(wu) 齊縣人民醫院。十年來,仁青江村也從(cong) 類烏(wu) 齊縣人民醫院的一名普通藏醫,成長為(wei) 類烏(wu) 齊縣人民醫院的副教授、院長。在他的帶領下,類烏(wu) 齊縣人民醫院成功創辦“二甲”、搬進了新區,如今正朝著質量更高、服務更好、人民更加滿意的目標穩步邁進。
“誰的醫術更高?”當記者再一次問到和十年前一樣的問題時,仁青江村回答:“哥哥多吉江村多年來致力於(yu) 將藏醫文化發揚光大,這一點就比我做得要好太多。”昂旺格來一家兩(liang) 代人堅守行醫初心,造福了這裏的群眾(zhong) 。如今,在黨(dang) 和國家政策扶持下,藏醫文化不僅(jin) 得到有效保護和傳(chuan) 承,也正逐步走出高原,讓更多患者受益,為(wei) 更多人帶來福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