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中國道路中國夢·不負囑托更奮發⑨)

發布時間: 2022-10-25 09:49:00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玉麥,是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xiang) 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麵積3000多平方公裏,距離縣城200公裏,卻隔著幾座高海拔的大山。鄉(xiang) 裏人最少的時候,隻有父親(qin) 桑傑曲巴、我和妹妹央宗三個(ge) 人,玉麥也因此被稱為(wei) “三人鄉(xiang) ”。可無論條件多惡劣,我們(men) 一直都堅守在這兒(er) ,每天趕著犛牛去放牧,在走過的地方懸掛國旗——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放牧守邊是我們(men) 的職責。

  我們(men) 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基層考察時看望慰問群眾(zhong) 。於(yu) 是我和妹妹萌生了一個(ge) 想法,給總書(shu) 記寫(xie) 一封信,匯報為(wei) 國守邊的經曆體(ti) 會(hui) 和家鄉(xiang) 的發展變化,表達同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繼續堅持放牧守邊、報答黨(dang) 恩的決(jue) 心。2017年10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我們(men) 回信了。總書(shu) 記在回信中囑托:“希望你們(men) 繼續傳(chuan) 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牧民群眾(zhong)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這是對我們(men) 家幾代人堅守的肯定,也是對我們(men) 做好今後工作的極大鼓舞。

  守邊的路不好走。在我年輕時,玉麥還沒有通路。1988年,我當選為(wei) 玉麥鄉(xiang) 鄉(xiang) 長,為(wei) 了冬季的物資補給,常常費盡心思。去外邊采購,需要翻越日拉山時,我們(men) 得穿上特製的長筒牛皮靴,以防雪透進來把腳凍壞,一個(ge) 冬天要走壞好幾雙鞋子。我們(men) 在淩晨最冷的時候出發,這樣遇到雪崩的概率會(hui) 更低。翻雪山過程中,有時頭上是懸冰,腳下是懸崖,趕著一隊馱東(dong) 西的犛牛,心裏十分害怕。但我知道,我運送的是全鄉(xiang) 的希望,所以還是硬著頭皮走了過來。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玉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季保通的柏油路全麵通車,我們(men) 去縣城或者其他地方,再也不用徒步翻越雪山。國家電網進駐,家家戶戶還實現了WiFi覆蓋。如今,玉麥鄉(xiang) 常住人口也多了起來,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8848元。來玉麥旅遊的遊客越來越多,哪怕路途遙遠,不少人也想來這裏看看。我父親(qin) 的舊居也被改成了展覽館,用來展陳玉麥人的守邊故事。

  對玉麥人來說,巡邊守邊已成為(wei) 大家的自覺行動,興(xing) 邊富邊是共同期盼。我的大女兒(er) 巴桑卓嘎畢業(ye) 後回到玉麥就業(ye) ,侄子索朗頓珠是玉麥走出去的第一個(ge) 大學生,現擔任玉麥鄉(xiang) 玉麥村第一書(shu) 記。和他們(men) 一樣,很多年輕人成為(wei) 建設玉麥的有生力量,擔負起愛國守邊的光榮使命。不僅(jin) 如此,現在玉麥還有很多搬遷來此的居民,他們(men) 的到來讓玉麥有了更多人氣,也帶來了更多的發展。

  為(wei) 國守邊,是我一生的事業(ye) 。現在年齡大了,巡邊路快要走不動了,但我會(hui) 繼續做好愛國守邊精神的傳(chuan) 承工作,多給大家講講紅色故事。這裏是家之所在,也是國之所在。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們(men) 一定能把玉麥鄉(xiang) 建設得更美好,把祖國的邊疆守護好。

  (作者為(wei) “七一勳章”獲得者、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xiang) 村民,記者徐馭堯采訪整理)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