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手工業(ye) 是西藏三大傳(chuan) 統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之一,長期以來,民族手工業(ye) 一直是西藏農(nong) 牧民家庭的重要副業(ye) ,產(chan) 品具有很強的自給性,也是藏族傳(chuan) 統文化延續和傳(chuan) 播的重要載體(ti) 。如今,在擁有“三絕七技”的“匠人之鄉(xiang) ”西藏拉薩市尼木縣,傳(chuan) 統非遺的“故”和創新思想的“新”碰撞在一起,讓眾(zhong) 多民族傳(chuan) 統手工藝有了新的呈現形式,也讓“非遺+”有了無限可能。
水車吱呀作響,吞曲河畔一縷幽香飄轉了晨昏千載;石杵研磨捶打,文香故裏一卷藏紙記錄下歲月流年;刻刀飛轉遊走,指尖生花一塊木板演繹出萬(wan) 千故事……在西藏民族手工業(ye) 傳(chuan) 承最為(wei) 豐(feng) 富的縣之一——拉薩市尼木縣,一項項古老技藝千百年來在一雙雙巧手舞動中代代相傳(chuan) ,成就了尼木縣作為(wei) “拉薩手工作坊”的美名:擁有尼木藏香、雪拉藏紙等國家級文化遺產(chan) 項目4個(ge) ,普鬆雕刻在內(nei) 的自治區級文化遺產(chan) 項目2個(ge) 。其中,尼木藏香、雪拉藏紙、普鬆雕刻並稱為(wei) “尼木三絕”。
與(yu) 西藏其他民族手工技藝一樣,“尼木三絕”也麵臨(lin) 著產(chan) 業(ye) 總體(ti) 規模小、設計製作工藝落後、市場定位過窄、人才缺乏等問題,如何讓這些傳(chuan) 統技藝在沿襲古老傳(chuan) 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成為(wei) 群眾(zhong) 致富增收的“金鑰匙”?“尼木三絕”產(chan) 業(ye) 的從(cong) 業(ye) 者如何破解保護傳(chuan) 承發展難題,實現指尖技藝向指尖經濟的優(you) 勢轉化?帶著這些問題,經濟日報記者走進了有著西藏“匠人之鄉(xiang) ”之稱的尼木縣,探訪遠近聞名的“尼木三絕”產(chan) 業(ye) 發展之路。
藏族文化的瑰寶
尼木藏香作為(wei) “尼木三絕”之一,被譽為(wei) 西藏第一聖香。位於(yu) 尼木縣吞巴河穀的吞達村是尼木藏香主產(chan) 區,藏香創始人吞彌·桑布紮就曾在這裏生活。2008年,尼木藏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13年,獲得國家原產(chan) 地保護標誌。
走進吞達村,溯吞曲河而上,270多座水磨錯落分布,構成了一條長達數公裏的“水磨長廊”。這條“水磨長廊”曆時千年仍保存完好,是跨越千年的活化石。52歲的吞達村村民達嘎是尼木藏香傳(chuan) 統技藝的忠實擁躉者,從(cong) 事藏香製作數十年來,他一絲(si) 不苟地執行著老祖宗流傳(chuan) 下來的製作技藝:“尼木藏香的製作工藝很複雜,每一步都要做到精益求精,這是尼木藏香的精髓。”
雪拉藏紙的誕生則相傳(chuan) 與(yu) 文成公主有關(guan) 。據說當年文成公主把造紙術帶到西藏,卻找不到造紙的材料。經過多年尋找,終於(yu) 發現一種叫做狼毒草的植物通過與(yu) 土堿等物質混合後可以做成藏紙。用狼毒草做成的藏紙不遭蟲蛀、腐蝕,且耐磨、耐折。2006年,藏紙生產(chan) 工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雪拉藏紙的製作要經過采料、泡洗、去皮、蒸煮、研磨、打漿、抄紙、晾曬、揭紙等環節,至今仍完全按照傳(chuan) 統的手工製作方式完成,每一道工序都是技術、體(ti) 力和耐心的綜合考驗,任何一個(ge) 環節稍有偏差都會(hui) 影響紙張的質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尼木縣塔榮鎮雪拉村村民次仁多傑說。
左手木板、右手刻刀,刻刀微動、木屑輕飛……37歲的嘎瑪曲紮全神貫注於(yu) 身前的木板之上,絲(si) 毫不為(wei) 窗外的喧囂所幹擾。這項技藝就是“尼木三絕”第三絕普鬆雕刻,已經在嘎瑪曲紮家族傳(chuan) 承了近500年,曆經了6代人。嘎瑪曲紮所在的尼木縣普鬆鄉(xiang) 被譽為(wei) “雕刻之鄉(xiang) ”,全鄉(xiang) 有一半家庭從(cong) 事雕刻,有“一鄉(xiang) 人半鄉(xiang) 匠”之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引領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不斷加大對非遺工作的資金投入力度,尼木縣也出台了一係列政策措施,大力開展‘非遺+扶貧’、手工業(ye) 技能培訓、非遺技能大賽等活動,還專(zhuan) 門成立了非遺誌願服務隊,組織非遺傳(chuan) 承人走村入戶為(wei) 群眾(zhong) 講解非遺知識、傳(chuan) 授非遺技藝。”尼木縣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張文明介紹,如今,尼木擁有“三絕七技”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這些都已經成為(wei) 尼木群眾(zhong) 致富增收的“金鑰匙”。
傳(chuan) 承人多起來了
“我們(men) 家世代都以藏紙製作為(wei) 生,我是家族的第五代傳(chuan) 承人,有一段時間特別擔心這門技藝會(hui) 在我手上失傳(chuan) 。”次仁多傑老人的擔憂,曾是雪拉藏紙麵臨(lin) 的最大難題:傳(chuan) 統的藏紙幾乎需要全手工製作,程序繁雜、效率低、產(chan) 量少。上世紀60年代起,在現代造紙工業(ye) 衝(chong) 擊下,一直保持著傳(chuan) 統手工生產(chan) 方式的藏紙製造業(ye) 迅速萎縮。
同樣的困境也擺在了尼木縣其他民族手工業(ye) 麵前。特別是普鬆雕刻,嘎瑪曲紮介紹,普鬆雕刻中很重要的一項是藏文書(shu) 法雕刻,學成至少要3年,相對較難的立體(ti) 雕刻更是至少8年才能學成。“學習(xi) 時間長,收入相對偏低,有興(xing) 趣學習(xi) 並且能夠堅持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嘎瑪曲紮說。
非遺技藝後繼無人的困境也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為(wei) 破解這一難題,尼木縣堅持以“藏文鼻祖之鄉(xiang) ”“藏香文化之源”“民族文化搖籃”等為(wei) 依托,加大對尼木“三絕七技”等傳(chuan) 統優(you) 勢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充分發揮非遺傳(chuan) 承人優(you) 勢,通過開展首屆非遺傳(chuan) 承人培訓班,教育引導非遺傳(chuan) 承人切實擔負起“非遺+扶貧”就業(ye) 工坊工作責任,進一步加強對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品的創意衍生開發,努力形成自己的文創產(chan) 品體(ti) 係。
這些舉(ju) 措大大激發了大家學習(xi) 傳(chuan) 承“尼木三絕”技藝的熱情。次仁多傑的兒(er) 子格桑旦增就放棄原有工作,回來從(cong) 事雪拉藏紙的製作。“小時候,父親(qin) 憑借雪拉藏紙製作這門手藝養(yang) 活了一家老小,我耳濡目染也學會(hui) 了製作藏紙。但等我成年後,現代工業(ye) 製作的紙張品類多、產(chan) 量高,藏紙已經沒有了市場。”格桑旦增說。
後來,西藏自治區檔案館需要大量藏紙用於(yu) 修複古籍。“經過測驗,他們(men) 發現父親(qin) 製作的雪拉藏紙完全符合要求,便與(yu) 父親(qin) 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格桑旦增說,當時隻有日漸蒼老的父親(qin) 獨自操勞,看著父親(qin) 因長期製作藏紙而關(guan) 節嚴(yan) 重變形的雙手,他決(jue) 定回來幫忙,跟父親(qin) 一起做好藏紙製作技藝的“守藝人”。
普鬆雕刻拉薩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嘎瑪曲紮也曾經被朋友勸說一起去做生意。但嘎瑪曲紮還是選擇了堅守:“這是傳(chuan) 統技藝,願意學的人越來越少,如果我也離開了,這門手藝的傳(chuan) 承會(hui) 越來越難。”
嘎瑪曲紮的堅守沒有白費,隨著當地政府對非遺技藝的重視與(yu) 文化旅遊日漸繁榮,普鬆雕刻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有很多來自廣東(dong) 、浙江的收藏愛好者專(zhuan) 程找到我,想收藏我的雕刻作品。現在,普鬆雕刻已經成為(wei) 一種藝術品。”嘎瑪曲紮說。
隨著訂單越來越多,嘎瑪曲紮與(yu) 弟弟一起成立了合作社,讓更多人參與(yu) 到普鬆雕刻中,也讓更多鄉(xiang) 親(qin) 因雕刻獲益。作為(wei) 拉薩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嘎瑪曲紮也希望能為(wei) 雕刻技藝的保護傳(chuan) 承作一點貢獻:“我已經收了40個(ge) 徒弟,其中有12個(ge) 人可以獨立完成雕刻作品。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普鬆雕刻這項技藝能得到更多人的認識和了解。”
對於(yu) 尼木藏香來說,最大的難題則在於(yu) 家庭作坊式的傳(chuan) 承方式。“村裏有很多藏香製作家庭,每家的配方都不一樣。藏香製作沒有統一標準,這也使得很多外地藏香冒充尼木藏香。”吞巴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張緒剛介紹,為(wei) 更好保護“尼木藏香”品牌,去年尼木縣完成了傳(chuan) 統尼木藏香古配方升級項目的申報,同時在北京市順義(yi) 區幫扶下,為(wei) 包括尼木藏香在內(nei) 的“尼木三絕”等傳(chuan) 統技藝作品進行了版權登記,保護並傳(chuan) 承非遺技藝。
打開發展新局麵
日出日落,湍流激發水車帶動柏木與(yu) 石板磨打,從(cong) 而產(chan) 生製作尼木藏香的主要材料。遊走在吞達村,隨處可見藏式院落門前掛著一塊“藏香專(zhuan) 業(ye) 製作戶”的牌子。44歲的次仁多吉盤坐在自家屋前露台上,正用牛角將香泥拉製成一根根線條勻稱的藏香:“根據等級和功效的不同,把柏木泥磚研磨成粉後,裏麵還要放入藏紅花、豆蔻、檀香、沉香等多種藥材,之後混合、揉搓便得到了製作藏香的香泥。”
“我14歲開始跟著爺爺、爸爸製作藏香,30年來從(cong) 未間斷。早些年,製作好的藏香需要背著籮筐去外地走街串巷售賣,收入勉強維持生活。”次仁多吉說,“現在,吞巴鎮成了旅遊景區,遊客越來越多,藏香不僅(jin) 在家門口就能銷售,便捷的電商平台也成為(wei) 銷售新渠道。去年,我們(men) 家僅(jin) 靠製售藏香一項就收入50多萬(wan) 元。藏香真正成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上好日子的‘香餑餑’。”
不同於(yu) 次仁多吉家庭作坊式的生產(chan) ,紮西頓珠在2015年成立了西藏香禦藏香有限公司,對藏香製作進行了創新升級,使其更好適應市場需求。紮西頓珠說:“我們(men) 申請注冊(ce) 了‘吞巴倉(cang) ’商標,目前已與(yu) 廣州、深圳、成都等地代理商達成合作,有了穩定訂單。公司也積極吸納周邊群眾(zhong) 就近就業(ye) 。”
“近年來,為(wei) 提升尼木藏香的整體(ti) 質量和水平,我們(men) 致力於(yu) 扶持適合的家庭作坊逐步向合作社、公司轉型,采取‘公司+農(nong) 戶’運作模式,打響尼木藏香品牌。”張緒剛介紹,吞巴鎮已形成集藏香製作、旅遊觀光、文化體(ti) 驗、住宿餐飲於(yu) 一體(ti) 的發展新格局。目前,全鎮藏香製作戶達287戶,有36家藏香製作合作社、公司。
雪拉藏紙也迎來了新發展。2016年,在政府支持下,格桑旦增牽頭成立了尼木縣雪拉藏紙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曾經的鄉(xiang) 村家庭生產(chan) 作坊搬到了縣城的非遺工坊。為(wei) 順應市場需求,合作社相繼推出了花瓣夾層紙、藏紙筆記本、藏紙燈罩、彩色藏紙等係列文創產(chan) 品。
“雖然目前合作社規模還不算大,年銷售額也隻有近50萬(wan) 元,但有20多個(ge) 年輕人在合作社學習(xi) 藏紙製作技藝,在原材料的種植上,我們(men) 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格桑旦增說,“更令我欣慰的是,女兒(er) 十分熱愛這門祖傳(chuan) 手藝,大學畢業(ye) 後在繼承藏紙製作技藝的同時,還積極設計開發藏紙文創產(chan) 品,拓展各類銷售渠道,我相信藏紙製作的發展會(hui) 越來越好。”
同樣通過創新得到發展的還有普鬆雕刻。以前,普鬆雕刻產(chan) 品主要以民族特需商品為(wei) 主,其他領域很少涉及。隨著西藏旅遊市場日益繁榮,雕刻內(nei) 容逐漸向藝術產(chan) 品、旅遊產(chan) 品演變,木雕工藝品已成為(wei) 廣受遊客青睞的旅遊產(chan) 品。嘎瑪曲紮就是這一轉變的先行者。在嘎瑪曲紮的工作室內(nei) 有兩(liang) 麵展櫃,一麵展櫃擺放著他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shu) ,另一麵則是他所雕刻的各式作品。一塊塊木板上凹凸有致地呈現著花鳥魚蟲、飛禽走獸(shou) 、山水樹木、人物形象……一個(ge) 個(ge) 元素栩栩如生、形神兼備。
“時代在發展,需求在改變。作為(wei) 新時代的傳(chuan) 承人,守正創新很重要,不僅(jin) 要有對傳(chuan) 統工藝的堅守,對工匠精神的執著,更要探索創新,讓普鬆雕刻成為(wei) 更多人喜愛的工藝品。”嘎瑪曲紮說。
“非遺+”創造無限可能
隨著西藏交通基礎設施改善提升,西藏旅遊業(ye) 蓬勃發展,西藏民族手工藝品也因其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而深受遊客喜愛,采購獨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藝品已成為(wei) 進藏旅遊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尼木三絕”以其獨有的文化魅力吸引著遊客爭(zheng) 相埋單。
“雪拉藏紙,遇水不化、千年不腐……”在尼木縣雪拉藏紙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產(chan) 品展示廳內(nei) ,格桑旦增時常這樣為(wei) 遊客介紹雪拉藏紙。看到遊客臉上露出的質疑,格桑旦增毫不緊張,他引導著遊客用筆在藏紙上寫(xie) 字,並將紙泡在水中,等待見證奇跡:寫(xie) 有字跡的雪拉藏紙不僅(jin) 在水中完好無損,即使在水中反複搓揉,紙上的字跡始終清晰如初。這一幕讓遊客們(men) 嘖嘖稱奇,也更願意購入雪拉藏紙製成的各類文創產(chan) 品。
對於(yu) 尼木藏香來說,人們(men) 則更願意為(wei) 它的藥用價(jia) 值埋單。尼木藏香由多種名貴中草藥按比例進行物理混合配製而成。“遊客來到這裏,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加入一些中草藥用以保健,還能親(qin) 手製作藏香,這是遊客都很喜歡參與(yu) 的項目。”張緒剛說。
普鬆雕刻也推出了便攜的小尺寸雕畫,讓不少遊客愛不釋手。“我希望能將雕刻技藝與(yu) 旅遊文化更多地結合,加入新的元素,將作品縮小細化,便於(yu) 攜帶,使西藏雕刻藝術走出西藏,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嘎瑪曲紮說。
傳(chuan) 統非遺的“故”和創新思想的“新”碰撞在一起,讓尼木縣眾(zhong) 多民族傳(chuan) 統手工藝有了新的呈現形式,也讓“非遺+”有了無限可能。
作為(wei) 全國第一批10個(ge) “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尼木縣“三絕七技”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得到了持續發展,得到的扶持力度也不斷加大。援藏資金投資1182萬(wan) 元建設的尼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中心成為(wei) 集中展示這些技藝的重要窗口。
同時,尼木縣堅持以藏文字發源地、藏香源產(chan) 地、藏地原鄉(xiang) 體(ti) 驗地和豐(feng) 富的非遺文化傳(chuan) 承為(wei) 依托,近年來將非遺與(yu) 旅遊業(ye) 有機結合,打造“文香故裏”特色文化旅遊品牌,建設文化特色鮮明、旅遊服務優(you) 質的精品旅遊景區,“尼木三絕非遺文旅”已成為(wei) 拉薩市主推的9條美麗(li) 鄉(xiang) 村精品旅遊線路之一。
“旅遊業(ye) 的發展進一步帶動民族手工業(ye) 的興(xing) 盛,民族手工業(ye) 也提升了旅遊的文化內(nei) 涵。當前,民族手工藝品已成為(wei) 尼木縣旅遊與(yu) 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ti) 。”尼木縣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張文明介紹,尼木縣各類民族手工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已達1615人,各類民族手工業(ye) 企業(ye) (合作社)達74家,總產(chan) 值突破6000萬(wan) 元,年可輻射帶動2500餘(yu) 名群眾(zhong) 人均增收2萬(wan) 元。下一步,他們(men) 將通過走現代化產(chan) 業(ye) 之路和加大線上經營力度,提高市場競爭(zheng) 力,力爭(zheng) 總產(chan) 值突破1億(yi) 元,輻射帶動群眾(zhong) 人均年增收3萬(wan) 元。
“‘尼木三絕’已從(cong) 文化產(chan) 品向文化品牌發展邁進,‘文香故裏’也已成為(wei) 縣域公用文化品牌,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了‘活水’。”張文明說,“我們(men) 將繼續加強對尼木縣‘三絕七技’非遺產(chan) 品的深入研發、創新和升級,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特色文化資源有效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促進文旅融合發展,讓傳(chuan) 統民族手工業(ye) 綻放新光彩,讓群眾(zhong) 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