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我在現場·我們都是追夢人|追隨著“天路”在故鄉延伸的腳步

發布時間: 2022-12-17 09:40:00 來源: 新華社

  【編者按】

  我們(men) 都是追夢人。

  新聞記者的夢想,是用自己的筆和鏡頭記錄這個(ge) 偉(wei) 大時代前進的步伐,記錄普通人的追夢故事,從(cong) 深山“空巢村”的複蘇到山水林田的生態變遷,從(cong) 罕見病少年的大學夢圓到神舟航天員的星辰大海......

  “我在現場”欄目以“我們(men) 都是追夢人”為(wei) 題,將新華社記者記錄的追逐夢想的故事匯聚於(yu) 此。這些故事講述的是追夢人不停的腳步,是“中國夢”照進現實的新時代。

  每一個(ge) 人都有夢想。

  爺爺的夢在風雪中的朝聖路上。

  父親(qin) 的夢在漫漫馱鹽路上——春天在藏北無人區的鹽湖邊,秋天在藏南的青稞田裏,鹽糧交換之後的冬天,又把全家人的希望馱回家。

  而我的夢,在離開草原的遠行中——馬背馱我離開羊圈旁的帳篷,乘汽車、坐飛機、坐火車,走出大山,看外麵的世界。

  這也是很多普通西藏人的夢想。然而,如何能夠走出這雪域高原?如何能看到外麵的世界?千百年來,這對我和故鄉(xiang) 人來說,隻是一個(ge) 夢而已。

  我依然清楚地記得,1978年的時候,我14歲,從(cong) 藏北出發,騎馬兩(liang) 天趕到班戈縣,轉乘卡車至那曲,再坐公共汽車到格爾木,耗費了整整一個(ge) 星期走出了西藏,然後從(cong) 那裏再坐車到達甘肅柳園,在柳園換乘火車來到北京上學。那也是我第一次見到真的火車,那麽(me) 神奇,“嗚”的一聲長鳴之後,就“卡嚓卡嚓”地唱著歌,沿著一條鋪在地上看不見盡頭的梯子,仿佛能開到天上去。我和小夥(huo) 伴在火車上一路歡笑,一路歌唱,就這樣來到了北京。

  1985年,我大學畢業(ye) 回到西藏,從(cong) 那時起,我見證、記錄了鐵路首次進入西藏,長期跟蹤采訪鐵路在西藏境內(nei) 的延伸,堅持讓自己的雙腳與(yu) 鐵軌並行,鏡頭與(yu) 火車並進,鐵路修到哪裏,鏡頭就對準哪裏。為(wei) 此,我無數次行進在唐古拉山上的青藏線、雅魯藏布江畔的拉林線上......

  追逐、記錄鐵路在故鄉(xiang) 的延伸腳步,成為(wei) 我追逐的夢想,也幾乎貫穿了我全部的職業(ye) 生涯。


1987年10月1日,在拉薩勞動人民文化宮內(nei) 新建成一座大型遊樂(le) 場裏,小朋友們(men) 在乘坐電動小火車。

  1987年,正好國慶節,我趕去拉薩勞動人民文化宮裏的遊樂(le) 場采訪,有一個(ge) 遊樂(le) 設施前麵,排了特別長的隊伍,圍觀的人也很多,我擠過去一看,原來是電動小火車,從(cong) 未見到過火車的孩子們(men) 坐在小火車上開心地笑著,臉上綻開著一朵又一朵的“鮮花”。

  這個(ge) 場景深深地擊中了我的心,火車的高速便捷我見識過,但故鄉(xiang) 人何時才能見識她的美麗(li) ,才能享受到她帶來的幸福!

  “有昆侖(lun) 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20世紀美國旅行家保羅·泰魯在《遊曆中國》一書(shu) 中這樣寫(xie) 道。

  曆史似乎也在印證著這個(ge) 斷言——

  1958年9月,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開工,同時格爾木至拉薩段開始大規模勘測。但經曆緩建、停工、複建,直到1984年西格段才建成通車。受限於(yu) 惡劣的自然環境、經濟實力等多方麵因素,格拉段隻能停建。

  1989年2月,湖南、雲(yun) 南、四川等省專(zhuan) 門為(wei) 西藏人民生產(chan) 的民族磚茶堆放在青海省格爾木火車站,等待西藏運輸車隊前來裝運。

  這是1989年我在青海格爾木采訪時拍攝的照片。當時,格爾木是已經建好的青藏鐵路西格段的終點站,也是西藏連接各省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全國各地援藏物資運到格爾木火車站,再通過運輸車隊轉運進藏。

  2001年4月,鐵道部第一設計院的勘測人員在海拔近5000米的四道梁加緊進行青藏鐵路的勘測工作。在國務院批準修建青藏鐵路後,鐵道部第一設計院的上千名勘測人員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為(wei) 青藏鐵路早日開工夜以繼日地工作。

  2001年6月29日,經過多輪論證,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工程正式開工。十萬(wan) 築路大軍(jun) 滿懷建功立業(ye) 的壯誌,迅速集結,高擎“築國脈、架金橋、揚國威、促團結”的旗幟,堅定地邁向“生命禁區”。

  從(cong) 這一年開始,我也開足馬力,像一個(ge) 奔騰的火車頭一樣不停往返於(yu) 拉薩和建築工地。在整個(ge) 青藏鐵路格拉段的建設期間,我在拉薩與(yu) 格爾木間往返了上百次,竭盡我所有的努力來記錄青藏鐵路建設的全過程,積累了數萬(wan) 張照片,並與(yu) 建設者和沿途牧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2002年9月13日,青藏鐵路工地的醫生胡媛媛(左)在為(wei) 藏族老人紮鬆檢查身體(ti) 。自青藏鐵路開工建設以來,鐵路職工積極為(wei) 沿線藏族同胞解決(jue) 吃水、看病等問題,為(wei) 藏族同胞送溫暖。 

  2004年3月23日,在海拔4704米的青藏鐵路海拔最高鋪架基地——西藏安多鋪架基地上,中鐵十一局1083號東(dong) 風4型內(nei) 燃機車向雪域高原緩緩駛來。這標誌著西藏曆史上出現了第一台鐵路機車。

  這台鐵路機車是從(cong) 青藏鐵路秀水河車站拆解後,用卡車運入西藏那曲地區安多縣的。這次鐵路機車啟機成功也表明了青藏鐵路安多鋪架基地大件運輸初戰告捷,並為(wei) 今後機車、鋪軌機、架橋機等物資運輸,以及鐵路鋪通奠定了基礎。

  下麵這張照片是我後來拍的,它展示了青藏鐵路建設過程中的獨特場景:汽車“背”著火車跑。

  2005年4月19日,一輛汽車上裝著一輛機車,從(cong) 青海省格爾木市秀水河車站經過青藏公路向西藏安多方向行駛。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從(cong) 2004年3月開始陸續把近200台機車、鋪軌機、架橋機、軌道車等大型鋪架設備用汽車從(cong) 格爾木安全運抵西藏安多,途中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埡口,創造了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跡。


2004年10月1日,工人們(men) 正在架設青藏鐵路那曲以橋代路特大橋。

  青藏鐵路那曲以橋代路特大橋是一座環保橋,可以保護天然草場不受鐵路施工的破壞。


2004年10月9日,雪中的青藏鐵路施工現場。

  2004年10月10日,藏北群眾(zhong) 迎接火車抵達那曲。10月9日,青藏鐵路安多到那曲138公裏的鋪軌完成。10月10日,從(cong) 安多出發的西藏境內(nei) 第一列火車上午10點抵達藏北重鎮——那曲鎮。


2004年12月5日,在西藏那曲市境內(nei) ,藏族群眾(zhong) 觀看青藏鐵路建設。


2004年6月20日,第一次見到鐵軌的當地藏族群眾(zhong) 與(yu) 施工人員交談。


2005年3月30日,兩(liang) 名藏族孩子在家附近的青藏鐵路建設工地玩耍。

  青藏鐵路的建設工地成為(wei) 了附近居民最大的關(guan) 注點,老鄉(xiang) 們(men) 來到工地東(dong) 瞅瞅、西瞧瞧,好奇地摸摸鐵軌,或者甚至拉著工人們(men) 問問這、問問那——盡管很多時候,由於(yu) 語言不通的緣故,他們(men) 並不能夠了解對方在說什麽(me) 。在故鄉(xiang) 人的臉上,我看到了對未來變化的憧憬,以及對鐵路建成越來越急迫的渴望。


2005年5月15日,青藏鐵路鐵軌在西藏那曲市境內(nei) 鋪設。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這一天,我沒有去任何的慶祝現場,我去了青海格爾木,沒錯,是坐著火車去的——我乘坐著首趟出藏的“藏2”次旅客列車11時12分從(cong) 拉薩火車站出發,全程穿越新建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7月2日零時13分抵達格爾木火車站——這條路與(yu) 我28年前去北京上學時走過的幾乎完全一樣,當時我用了一個(ge) 星期,而這次,隻用了13個(ge) 小時。

  和列車上幾乎絕大多數的故鄉(xiang) 人一樣,這也是我第一次乘坐火車出西藏,我努力控製著自己內(nei) 心的澎湃,用相機記錄下了故鄉(xiang) 人無法抑製的激動。


2006年7月1日,乘坐“藏2”次列車的藏族牧民(右)在欣賞窗外的美景。

  2006年7月1日,烏(wu) 金(右一)在“藏2”次列車經過自己家鄉(xiang) 安多時,興(xing) 奮地指向車外,向同伴介紹。

  青藏鐵路“飛越”昆侖(lun) 山,標誌著西藏高原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曆史。蒼茫雪域,巍峨昆侖(lun) ,見證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跡,也孕育出了“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


行駛在念青唐古拉山腳下的火車。(2006年10月25日攝)

  2006年青藏鐵路通車之際,我拍攝了拉薩市當雄縣公塘鄉(xiang) 甲根村牧民白瑪拉姆。當時,她手搖轉經筒,背著女兒(er) ,靜坐在草原上,看著火車從(cong) 自家門口駛過——祖祖輩輩放牧的她怎麽(me) 也想不到能在自家門口見到呼嘯的火車。


2006年6月17日,白瑪拉姆背著尼瑪拉姆看著從(cong) 自家門口駛過的火車。

  如今,白瑪拉姆背上的小女孩尼瑪拉姆長大成人,在江蘇淮安市食品藥品職業(ye) 技術學院上學。寒暑假,尼瑪拉姆時常坐火車往返在江蘇和老家之間,經濟、安全、便捷的火車成為(wei) 她的首選交通工具。

  一條鐵路改變了很多故鄉(xiang) 人的人生,很多牧區的年輕人,和尼瑪拉姆一樣,奔赴祖國各地,求學、就業(ye) 、旅遊,努力拚搏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2014年12月,拉林鐵路開建。我追隨著“天路”在故鄉(xiang) 延伸的腳步,繼續踏上征程。

  ↑ 拚版資料左上圖:拉林鐵路西藏桑日縣桑珠嶺隧道開工(2014年12月19日攝);左下圖:施工中的藏木特大橋(2020年4月5日攝);右上圖:拉林鐵路藏嘎隧道施工中(2020年4月5日攝);右下圖:工人把大量冰塊搬進桑珠嶺隧道,用來降溫(2017年4月11日攝)。


2021年6月16日,試運行的複興(xing) 號列車行駛在西藏山南市境內(nei) 。

  2021年6月25日,全長435公裏、設計時速160公裏的拉林鐵路建成通車,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建成,同時複興(xing) 號實現對31個(ge) 省區市全覆蓋。

  跟隨著“天路”在故鄉(xiang) 的不斷延伸,我也記錄下了故鄉(xiang) 人命運的改變。鐵路進藏,催生了新的職業(ye) ,也成就了很多藏族青年的夢想。

  今年35歲的斯朗旺紮,是西藏第一代藏族複興(xing) 號火車司機,出生在藏東(dong) 洛隆縣的一個(ge) 農(nong) 村。家鄉(xiang) 四周的高山峽穀,曾經阻斷了這裏的人們(men) 與(yu) 外麵世界的關(guan) 聯。


西藏第一代藏族複興(xing) 號司機斯朗旺紮。(2021年6月21日攝)

  斯朗旺紮第一次見到火車是在7歲時的小學課本上。也就在這個(ge) 時候,“火車夢”深深種在了這個(ge) 少年的腦海裏。

  經過努力,他後來考入了蘭(lan) 州鐵路機械學校,就讀內(nei) 燃機車專(zhuan) 業(ye) ,從(cong) 此與(yu) 火車結緣。正在修建中的川藏鐵路會(hui) 穿越他的家鄉(xiang) ,這也將成就他“開車著火車回老家,在家鄉(xiang) 親(qin) 人麵前風光一把”的夢想。

  2022年6月25日,拉林鐵路通車一周年,斯朗旺紮帶著妻子和女兒(er) ,以一名普通乘客的身份,坐著火車從(cong) 拉薩前往林芝。在列車上,他讓女兒(er) 深深地感受了一把“爸爸的火車”。


斯朗旺紮與(yu) 妻子女兒(er) 。(2022年6月25日攝)


2022年6月25斯朗旺紮給藏族小姑娘講火車的故事。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場,看到神鷹披著霞光;像一片祥雲(yun) 飛過藍天,為(wei) 藏家兒(er) 女帶來吉祥;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崗,盼望鐵路修到我家鄉(xiang) ;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wei) 雪域高原送來安康;那是一座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帶到邊疆;從(cong) 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er) 女歡聚一堂。”

  一首《天路》,唱出了故鄉(xiang) 人的心聲,也將一幅幅夢想照進現實的畫麵展現在世人麵前。

  曆史上,行走高原是艱難的,走向外麵的世界更是難上加難。如今,立體(ti) 交通網絡把故鄉(xiang) 與(yu) 祖國緊緊相融,把西藏與(yu) 世界緊緊相連。


拉林鐵路上的火車,經過藏南的油菜田(2022年6月22日攝)

  修建通往西藏高原的鐵路,是幾代國人的夢想。追逐“天路”在高原上延伸的腳步,則是我和我同事的夢想。當我們(men) 把“小我”的夢想,融入於(yu) “大我”的夢想之中,夢想之光更加閃亮,熠熠生輝!

  監製:鄭衛 費茂華

  統籌:周大慶 劉金海

  記者:覺果

  編輯:張維革 方欣 程婷婷 盧燁 蔡湘鑫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