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60年來,西藏話劇團的演出足跡遍布全區各地 送劇下鄉 服務群眾(解碼·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發布時間: 2022-12-29 13:55:00 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

  60年來,西藏自治區話劇團不斷壯大,既表演大劇目,也送劇下鄉(xiang) ,創作貼近生活、貼近基層群眾(zhong) 的小戲、小品,還投身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受到當地群眾(zhong) 的歡迎和喜愛,推動了話劇事業(ye) 在西藏發展進步。

  演出終了,一群藏族演員次第登台謝幕,一同登場的還有這出劇目的指導老師——濮存昕。這是由西藏自治區話劇團排演的一場話劇,演員是上海戲劇學院西藏班的22名學生,該劇由濮存昕執導,特別分為(wei) 普通話和藏語兩(liang) 個(ge) 版本。

  “我之前在上海生活,是話劇愛好者。如今在雪域高原看到這樣高水平的話劇,感到格外高興(xing) 。”在拉薩工作的陳治龍說。這是話劇事業(ye) 在西藏發展進步的縮影。60年來,西藏話劇人的足跡遍布西藏的城鎮、鄉(xiang) 村、學校、邊防哨所,送劇下鄉(xiang) 、服務群眾(zhong) 。

  培養(yang) 齊備人才隊伍

  1959年,上海戲劇學院為(wei) 西藏開設話劇表演班,索朗繞登幸運地成為(wei) 這個(ge) 班的學生。由田漢創作的《文成公主》成為(wei) 他們(men) 的畢業(ye) 劇目,索朗繞登在劇中飾演文成公主的舅舅。多年後,很多人依然用劇中的稱呼“阿古拉”(藏語“叔叔”)來稱呼他。

  1962年7月1日,以上海戲劇學院西藏話劇表演班第一批畢業(ye) 生為(wei) 主體(ti) 的西藏自治區話劇團正式成立。

  自此,上海戲劇學院西藏話劇表演班每10年招生一次,迄今已培養(yang) 了6屆畢業(ye) 生,他們(men) 成為(wei) 西藏話劇事業(ye) 發展的中堅力量。據介紹,西藏話劇團的演職人員中九成以上畢業(ye) 於(yu) 上海戲劇學院,都受過係統的專(zhuan) 業(ye) 教育。

  畢業(ye) 劇目是這些學生的“初考”,也是他們(men) 登上職業(ye) 戲劇舞台的起點。用少數民族語言演繹經典話劇著作,是西藏戲劇團演員們(men) 的特色之作。

  “濮存昕老師的腿做過手術,但依舊跪在地上做示範,讓我們(men) 感受表演的動作。他還在劇中加入了藏族歌舞,用熟悉的文化讓我們(men) 放鬆下來。”回憶排練的過程,演員白瑪拉吉感慨自己的成長。

  在排練中,一代代話劇人才完成了從(cong) 青澀到成熟的轉變。西藏話劇人才隊伍越發完善,話劇團形成了老中青人才齊整的梯隊格局,擁有編導演齊全、燈服道效化等齊備的人才隊伍。

  “如今,我們(men) 擁有一批在全區乃至在全國都享有盛譽的劇作家、導演、舞美和表演藝術家,他們(men) 有能力創作演出高質量話劇作品,也正努力為(wei) 高原話劇事業(ye) 耕耘希望的沃土。”西藏話劇團團長普布次仁表示。

  把戲送下去、留下來

  西藏話劇團的演員,幾乎個(ge) 個(ge) 都參與(yu) 過“送劇下鄉(xiang) ”。在地廣人稀的鄉(xiang) 鎮表演話劇,和大舞台不同。每個(ge) 新進話劇團的年輕人,都曾聽過這樣一個(ge) 故事——在一次下鄉(xiang) 演出中,演出場所沒有電,演員們(men) 靠8支蠟燭照明,最終完成了一場戲劇演出。

  2007年,23歲的阿旺仁青跟著話劇團去那曲地區嘉黎縣送劇下鄉(xiang) 。“下鄉(xiang) 演出非常艱辛,時間基本都在1個(ge) 月以上,特別是到偏遠的農(nong) 牧區時,路途遙遠還很危險。當時我們(men) 在路上遇到了泥石流,情況十分危急。”阿旺仁青回憶。然而,在快到縣城時,一車人看到牧民們(men) 激動地揮舞著手中的哈達迎接他們(men) ,“那一刻,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阿旺仁青說。

  普布次仁記得,有一次話劇團去山南演出,當地為(wei) 話劇團的演員們(men) 準備了雞蛋,每個(ge) 雞蛋上還標注了姓名。當地工作人員告訴他,這些是群眾(zhong) 的名字,原來這些雞蛋都是當地群眾(zhong) 聽說話劇團來表演,特地送上的禮物。“那是老百姓對我們(men) 的喜愛呀!”普布次仁說。

  現在,西藏各地的基礎設施大為(wei) 改善,但下鄉(xiang) 演出依然是辛苦活。話劇團的成員們(men) 到達之後,便要卸車、裝台、演出,經常一忙就到深夜。

  西藏話劇團還積極為(wei) 基層表演人員開展培訓。西藏話劇團黨(dang) 組書(shu) 記王全平說:“我們(men) 不僅(jin) 要把戲送下去,還要努力把戲留下來,話劇團定期走下去對民間、基層藝術團進行培訓,又把西藏各地有潛力的基層演職人員請上來,對他們(men) 進行一對一的培訓,培訓內(nei) 容包括表演、創作等。”據介紹,這項工作開展近5年來,西藏話劇團已經先後培訓了100餘(yu) 名基層演職人員。

  西藏話劇團還積極開展“文藝下基層”“高雅藝術進校園”等社會(hui) 演出和全國巡演,推動西藏優(you) 秀話劇走向全國舞台,巡回演出的足跡遍布西藏的農(nong) 村、牧場、邊防哨所以及國內(nei) 多個(ge) 省份,每年完成演出不少於(yu) 120場次。

  探索更多傳(chuan) 播形式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如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以及獨特的民族地域文化,更好地創作和傳(chuan) 播話劇?西藏話劇團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

  劇目作品更貼近生活、貼近群眾(zhong) 。受限於(yu) 場地等因素,大型劇目很難在基層表演,話劇團就帶著小戲、小品下鄉(xiang) 。西藏話劇團每年都要創作大量的小戲小品劇目,如藏語小品《張不美相親(qin) 》、四川方言劇《芙蓉樹下》《鄰裏之間》等。這些作品大多取材於(yu) 小人物的小故事,受到當地群眾(zhong) 的喜愛。

  拓展渠道,進一步擴大受眾(zhong) 覆蓋麵。這些年,話劇團利用晚會(hui) 、影視劇等平台,把創作從(cong) 實體(ti) 劇場搬上更大舞台。在藏曆新年晚會(hui) 上,話劇團經常帶來精彩的表演。“1996年的晚會(hui) 上,我們(men) 創作了小品《花傘(san) 下》,產(chan) 生很大影響,至今老百姓中還流傳(chuan) 著當時節目中的一些台詞。”編劇尼瑪頓珠說。同時,尼瑪頓珠等話劇團成員共同創作了西藏第一部藏語情景喜劇《快樂(le) 生活》。這部小成本、小製作的電視劇在西藏引發了觀看熱潮,尼瑪頓珠記得,播出的那段時間正好是收青稞的季節,“但大家再忙,也會(hui) 放下手頭的農(nong) 活,趕回家看西藏電視台播放的《快樂(le) 生活》。”直到現在,這部電視劇裏的許多片段還被老百姓們(men) 反複提及。

  如今,劇團還積極投身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將《共同家園》《八廓街北院》等優(you) 秀劇目視頻上傳(chuan) 至網絡平台實現資源共享,或儲(chu) 存在光盤或優(you) 盤中,分送至基層文化站,擴大優(you) 質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

  話劇種子逐漸在高原播撒,但西藏話劇人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我們(men) 完成了由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引進的兒(er) 童劇《特殊作業(ye) 》,這是西藏首部兒(er) 童劇。我們(men) 近年把目光重點放在了西藏兒(er) 童身上,將通過基層巡演的方式,把它送到偏遠地區少年兒(er) 童身邊。”王全平說。

  王全平介紹,西藏話劇團堅持“全公益”的惠民定位,60年演出5000餘(yu) 場次、觀眾(zhong) 人數超500萬(wan) 人次。未來5年,西藏話劇團還將通過新建劇場的數字化運用,打造“線下演出+線上演播”深度融合,為(wei) 更多觀眾(zhong) 帶來全新的話劇體(ti) 驗。

(責編: 常邦麗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廳推出“西藏旅遊”APP

    為積極推進西藏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智慧旅遊發展,近日,自治區旅遊發展廳針對“西藏旅遊”APP開展了專題推介會議,致力於將“西藏旅遊”APP打造成一個適合西藏本土旅遊市場的平台。 [詳細]
  • 西藏藏醫藥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記者從自治區藏醫藥管理局獲悉,自疫情發生以來,西藏堅持“中西醫並重、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原則,推動中(藏)醫藥盡早介入,發揮中(藏)醫藥優勢作用,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