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前排左二)與(yu) 卡若二中學生們(men) 一起探討計算機知識(2021 年 11 月 20 日攝) 受訪者供圖
結束援藏已有近半年時間,58歲的劉斯仍然牽掛著她的孩子們(men) 。
離別場景曆曆在目,不能忘懷。那些天,在教室、辦公室、宿舍,成群結隊的學生來與(yu) 劉媽媽告別。三年的師生情,包含在緊緊的擁抱和不舍的淚水中。在學生們(men) 眼中,劉斯是改變了自己人生軌跡的恩師,也是體(ti) 貼慈祥的“阿媽”。
“你們(men) 都是老師的孩子,是老師這輩子最大的驕傲。”看著一張張稚嫩的麵龐,劉斯幾度哽咽。
8月西藏,格桑花盛放。雪域高原上,劉斯用心用情教書(shu) 育人,播撒下一顆顆希望的種子。
“我熱愛這裏的一切”
劉斯個(ge) 頭不高,身材瘦削,梳著兩(liang) 條麻花辮、穿著一身藏裝。參加了援藏工作,她把自己融入了西藏。“西藏是我的第二故鄉(xiang) ,我熱愛這裏的一切。”劉斯笑著說。
2008年,劉斯第一次進藏旅遊。經過一個(ge) 村莊時,熱情的藏族村民邀請劉斯夫婦進屋做客,還端出熱氣騰騰的犛牛肉、酥油茶招待。
“主人家的小孫女特別可愛,坐在我懷裏用藏語跟我講話。雖然聽不懂,但看得出她很喜歡我。”劉斯的思緒飄回十多年前,那是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藏族群眾(zhong) 的淳樸善良,也讓她萌生出援藏的想法。
2016年,福建省選派第八批援藏幹部人才進藏工作,劉斯毫不猶豫地提交了報名申請。那時,她是廈門信息學校信息部教學部長、正高級計算機講師,曾獲得福建省優(you) 秀教師、廈門市勞動模範等多項榮譽。
“你都50多歲了,去西藏身體(ti) 受得了嗎?”“援藏的事讓年輕人去,你受那苦幹嗎?”“你現在什麽(me) 都不缺,還折騰什麽(me) 啊!”……同事聽到劉斯的決(jue) 定,勸她再考慮一下。
麵對外界的不解,劉斯沒有動搖:“放棄這次援藏的機會(hui) ,我肯定會(hui) 後悔。”進藏日期臨(lin) 近,劉斯做好了準備工作,意外卻發生了:愛人王剛突然發病住院。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她一時亂(luan) 了心緒。
劉斯一邊照顧臥病在床的丈夫,一邊做著是否還要進藏的心理鬥爭(zheng) 。細心的丈夫看出她的彷徨,堅定地安慰:“我知道援藏是你最大的心願,你就放心去吧。我的身體(ti) 慢慢在康複,能照顧好自己。”
在外地讀書(shu) 的兒(er) 子也發來短信:“媽媽你放心出發吧。我可以請假回來照顧爸爸,在家學習(xi) 不會(hui) 耽誤功課。等爸爸康複,我們(men) 一起來看你。”
在丈夫和兒(er) 子的鼓勵下,劉斯放下了心頭的包袱。
“踏踏實實做些事”
2016年7月,劉斯來到西藏昌都市左貢縣,開始了第一次援藏經曆。
初上高原,由於(yu) 低壓缺氧,她常常一夜醒來三四次,一個(ge) 月瘦了八斤。
“那時,我在縣裏擔任教育局副局長,聽見別人叫我劉局長,特別不適應。我想發揮特長,踏踏實實做些事。”劉斯告訴記者,分管教師發展與(yu) 教學科研工作的她,通過調研發現,當地中小學在課題研究領域處於(yu) 空白狀態。
“我跟很多教師聊天得知,大部分老師從(cong) 業(ye) 數十年但從(cong) 來沒做過課題研究,不知道課題研究是什麽(me) 、該怎麽(me) 做。”她說。
不隻是左貢縣,類似的情況在西藏大多數縣區都有存在。劉斯決(jue) 心把教學科研作為(wei) 援藏重點工作,幫助本地教師開展課題研究。
“劉局長可不是嘴上說說。為(wei) 了推進工作進度,她把相關(guan) 部門跑了個(ge) 遍,辦公室的燈經常很晚還亮著,同事們(men) 都叫她工作狂。”同事紮西拉姆說。
西藏有“險在昌都”的說法。每次送教下鄉(xiang) ,汽車都要在高山峽穀中穿行,劉斯因為(wei) 暈車都吐得一塌糊塗。“有些路很險,車輪緊貼著懸崖邊,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回想起來,劉斯至今還有些後怕。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劉斯的努力下,左貢縣成立了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教學科研工作逐漸走上正軌。她還多方奔走、牽線搭橋,引入福建援藏力量籌措60萬(wan) 元資金,將左貢縣中學荒廢已久的計算機房更新升級,建立起教師發展培訓中心,對教師開展信息技術培訓。
“以前,我們(men) 對課題的立項、開題、結題等流程很陌生,也沒人指導。劉老師來後,犧牲休息時間帶我做課題,從(cong) 立項書(shu) 撰寫(xie) 到調研報告、統計分析,手把手地教。”左貢縣中學教師馮(feng) 靜說。在劉斯的悉心指導下,馮(feng) 靜的課題研究成果獲得了西藏自治區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開展專(zhuan) 題講座、一對一指導、爭(zheng) 取教學資源……援藏期間,劉斯先後幫助左貢縣教師完成了1個(ge) 自治區規劃課題、4個(ge) 市級自主課題、18個(ge) 縣級規劃課題的立項。
“那裏有我的孩子們(men) ”
“如果說上天會(hui) 眷顧某個(ge) 人,並且送給她一份人生中的大禮。那麽(me) 對我來說,這個(ge) 大禮莫過於(yu) 遇見我的恩師劉斯媽媽……”與(yu) 劉媽媽離別之際,18歲的向巴曲珍寫(xie) 下了這篇《我的援藏媽媽》。
2016年10月,劉斯在左貢縣旺達鎮拉達村調研時,偶遇向巴曲珍一家。那天,劉斯推開虛掩的木門,隻見不大的土院裏晾曬著成捆的青稞,低矮昏暗的屋子裏,向巴曲珍和哥哥紮西江村伏在窗前寫(xie) 作業(ye) 。
“向巴曲珍家是貧困戶,爸爸因病喪(sang) 失勞動能力,家裏所有開銷都靠媽媽種地維持。”劉斯說,見到孩子們(men) 第一眼,她就決(jue) 定資助他們(men) 完成學業(ye) 。從(cong) 那以後,劉斯每逢周末都會(hui) 來看望向巴曲珍一家。
讀初三時,紮西江村萌生了棄學打工的念頭。“孩子,你千萬(wan) 不能有這種想法。安心讀書(shu) 學到本事,才能改變命運。”劉斯的耐心開導,讓紮西江村重新回到了課堂。如今就讀於(yu) 西藏民族大學體(ti) 育係的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成為(wei) 像劉媽媽一樣的教師。
劉斯把向巴曲珍當做女兒(er) 一般,照料她的學習(xi) 和生活。“將來我要考廈門大學,回到劉媽媽身邊。”有了自己的“小目標”,正在昌都一中讀高二的向巴曲珍學習(xi) 成績名列前茅。六年來,劉斯累計資助向巴曲珍一家近10萬(wan) 元,在當地被傳(chuan) 為(wei) 佳話。
2017年,由於(yu) 家庭和工作原因,劉斯不得不提前結束援藏返回廈門。但她一直牽掛著這片土地。“那裏有我的孩子,有我未竟的心願。”劉斯說。
2019年,福建省開展新一批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劉斯再次申請進藏。這一次,她來到昌都市卡若區第二初級中學,投入教學一線。
“西藏的素養(yang) 類教育水平相對落後,希望通過我們(men) 的努力,帶動更多人一起補上這塊短板,讓孩子們(men) 得到全麵發展。”劉斯說。為(wei) 此,她主動承擔了七年級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利用課外時間組織電腦社團活動,教會(hui) 學生電腦動畫和圖像處理技術。
2021年,劉斯被評為(wei)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ge) 人。“能看著孩子們(men) 成長成才,就是對我最大的回報。”劉斯說,退休後如果還有機會(hui) ,她要再回西藏,回到孩子們(men) 身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