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是支撐工業(ye) 發展、穩定就業(ye) 、增收致富的重要載體(ti) ,對促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特色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具有重大意義(yi) 。
記者從(cong) 今年的自治區兩(liang) 會(hui) 上了解到,近年來,全區經濟和信息化係統在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優(you) 勢和園區產(chan) 業(ye) 發展實際,堅持科學布局,統籌謀劃,穩步推進園區產(chan) 業(ye) 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步伐,形成良好發展態勢。截至目前,西藏有國家新型工業(ye) 化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2家、自治區級工業(ye) 園區2家。
自治區經信廳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達孜工業(ye) 園區作為(wei) 西藏第一個(ge) 工業(ye) 園區,自2002年設立以來,全力發展成“綠色可持續、創新促發展、民族有特色、富民以興(xing) 區”的現代工業(ye) 示範區,孕育打造出一大批優(you) 質企業(ye) ,大批名特優(you) 產(chan) 品逐步走向國內(nei) 國際大市場。曆時20載的建設,達孜工業(ye) 園區已形成“青稞增產(chan) 、犛牛育肥”高原特色產(chan) 業(ye) 群,“本地原材、精細加工”淨土健康產(chan) 業(ye) 群,“品種多樣、特色突出”西藏民族手工業(ye) 產(chan) 業(ye) 群,積極支持生物醫藥資源研發和科技創新,構建了高原特色生物醫藥資源開發產(chan) 業(ye) 鏈,實現了特有生物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2022年度該園區實現總產(chan) 值6億(yi) 元,其中工業(ye) 產(chan) 值1.1億(yi) ,元排全區第6位,繳納稅金7.4億(yi) 元,注冊(ce) 企業(ye) 1642家,解決(jue) 就業(ye) 1436人。
談及西藏園區建設和產(chan) 業(ye) 發展,該負責人說:“2022年4月,自治區經信廳、自治區發改委下發了《關(guan) 於(yu) 做好“十四五”園區循環化改造有關(guan) 事項的通知》,5月,又出台了《關(guan) 於(yu) 規範管理全區產(chan) 業(ye) 園區化工項目的指導意見》,7月份,指導並開展第十批國家新型工業(ye) 化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申報工作。”此外,西藏多次舉(ju) 辦西藏特色產(chan) 業(ye) 招商引資推介會(hui) ,達成了各園區與(yu) 區外多家合作單位簽訂協議。特別是以各種推介會(hui) 和大型交流活動為(wei) 契機,將天然飲用水、蟲草、藏醫藥等特色產(chan) 品推向更大市場,成功打通區外營銷渠道。2022年12月,自治區經信廳聯合第三方機構製定全區產(chan) 業(ye) 園區高質量發展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對全區已初具規模的重點產(chan) 業(ye) 園區開展高質量發展評價(jia) 工作,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審定,首次發布《西藏自治區產(chan) 業(ye) 園區2021年度高質量發展評價(jia) 報告》,這些舉(ju) 措不僅(jin) 有助於(yu) 規範西藏園區化工項目管理,推動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也促進園區綠色高質量發展。
如今,產(chan) 業(ye) 園區正在成為(wei) 輻射帶動所在區域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對優(you) 化提升西藏產(chan) 業(ye) 結構、創新能力,推動產(chan) 業(ye) 融合、產(chan) 城融合,解決(jue) 大學生和農(nong) 牧民就業(ye) 起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據統計,2022年,全區產(chan) 業(ye) 園區共吸納29000餘(yu) 人就業(ye) ,實現了以產(chan) 促城、以城興(xing) 產(chan) ,推動園區所在區域全麵協調發展。
下一步,全區經信係統將持續完善產(chan) 業(ye) 園區溝通協調和園區經濟運行跟蹤機製,努力完成園區工業(ye) 總產(chan) 值增長任務;確保安全生產(chan) 紅線,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自治區級產(chan) 業(ye) 園區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開展自治區產(chan) 業(ye) 園區高質量發展評價(jia) 並出台報告,指導產(chan) 業(ye) 園區綠色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全國工信係統對口支援合作協議落實,積極參與(yu) 中國國際中小企業(ye) 博覽會(hui) 和APEC中小企業(ye) 技術交流暨展覽會(hui) 等國際展會(hui) ,堅持自主組織西藏高新數字、綠色工業(ye) 暨特色產(chan) 業(ye) 招商引資推介會(hui) ,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