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日喀則:用紮念琴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

發布時間: 2023-01-24 09:32:00 來源: 新華社


這是紮念琴製作場景(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紮念琴,又名六弦琴,是藏族傳(chuan) 統歌舞“堆諧”中最常用的彈撥樂(le) 器。紮念,藏語意為(wei) “悅耳動聽之聲”。在西藏,紮念琴深受廣大群眾(zhong) 喜愛。

   西藏日喀則拉孜縣有著悠久的紮念琴製作曆史。2014年,“紮念琴製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今年47歲的索朗瓊拉是該項目的傳(chuan) 承人。他從(cong) 14歲開始跟隨父親(qin) 學藝,六年後出師。2010年,他和朋友們(men) 一起成立了製作紮念琴的民族手工業(ye) 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

   創業(ye) 初期,索朗瓊拉遇到過資金短缺、銷售渠道不暢等難題。2011年,拉孜縣政府出資7.1萬(wan) 元,資助他購買(mai) 工具和重點原材料,解決(jue) 了資金方麵的燃眉之急。之後,索朗瓊拉改進紮念琴的製作流程,工人開始流水線作業(ye) ,製作一把琴的時間從(cong) 10天縮短到了3天。工藝改進加之他們(men) 的好口碑,產(chan) 品逐漸產(chan) 銷兩(liang) 旺,合作社收入穩步增加。

   政府牽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發展,索朗瓊拉則把自己製琴的“看家本領”分享給村民,用傳(chuan) 統文化帶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如今,合作社有幾十名學徒,紮念琴銷往西藏各地。合作社年收入最高時達到百萬(wan) 元,在傳(chuan) 承“非遺”的同時,奏響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進行曲。


索朗瓊拉在製作紮念琴(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索朗瓊拉的小兒(er) 子在製作紮念琴(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索朗瓊拉的大兒(er) 子在製作紮念琴(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合作社的工匠在製作紮念琴(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合作社的工匠在製作紮念琴(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合作社的工匠在製作紮念琴(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合作社的工匠在製作紮念琴(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索朗瓊拉(左)和助手在挑選製作紮念琴的木材原料(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索朗瓊拉在切割製作紮念琴的木材原料(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合作社的工匠在調試新製作的紮念琴(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合作社的工匠手拿自己製作的紮念琴合影(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在西藏日喀則市芒普鄉(xiang) 普村的“村晚”現場,演員手持紮念琴準備表演傳(chuan) 統節目(1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在藏曆農(nong) 家年的家庭聚會(hui) 中,人們(men) 彈奏紮念琴(1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在藏曆農(nong) 家年的家庭聚會(hui) 中,人們(men) 彈奏紮念琴(1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