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七年來,我們生活很幸福!”

——西藏曲水縣三有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見聞

發布時間: 2023-01-31 09:49:00 來源: 拉薩晚報


圖為(wei) 三有村村民德吉正在輔導孩子做作業(ye) 。拉薩融媒記者 莫瑞英攝

  冬日曲水,三有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暖陽高照、環境整潔、店多貨齊。自2016年7月5日易地扶貧搬遷群眾(zhong) 入住該安置點以來,曲水縣在穩住就業(ye) 、壯大產(chan) 業(ye) 、助力增收、提升服務等方麵聚力施策,跟蹤問效。近日,記者走訪部分搬遷群眾(zhong) ,他們(men) 向記者分享了黨(dang) 的好政策帶來的幸福生活。

  上午10時,走進曲水縣三有村“養(yang) 老驛站”,一股暖風撲麵而來,記者看到,阿佳普珍正在準備甜茶和酥油茶。阿佳普珍告訴記者,再過一個(ge) 小時,老人們(men) 就要來了,自己動作得再麻利些,要提前準備好水果、甜茶等吃食。天氣寒冷,也得提前打開暖氣暖屋子。

  11時許,老人們(men) 陸續抵達驛站,他們(men) 和普珍一起看電視,有說有笑,場麵溫馨而祥和。年紀最大的老人已經89歲,普珍一直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照顧著24名老人。自2016年從(cong) 茶巴拉鄉(xiang) 柏林村一組搬遷過來後,普珍就在“養(yang) 老驛站”裏工作,對老人們(men) 的習(xi) 慣都了然於(yu) 心,繼續為(wei) 老人做好服務是她的願望。

  “以前要去很遠的地方打工,搬遷過來後,村裏提供了就業(ye) ,各個(ge) 方麵都挺好的。工作離家近,同時能為(wei) 老人服務,挺開心的。”普珍說。

  從(cong) 曲水縣達嘎鎮色麥村搬遷過來的村民尼瑪,曾經是“養(yang) 老驛站”一名工作人員。由於(yu) 工作需求,在三個(ge) 月前被調整至茶巴拉卓瑪民族服飾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工作。走進合作社,伴隨著縫紉機的“噠噠噠”聲,工人們(men) 坐在縫紉機前埋頭縫製門簾。在技術人員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下,尼瑪很快學會(hui) 了縫紉技術。

  尼瑪說:“我們(men) 搬遷過來有七年了,就醫就學更方便了。我之前在‘養(yang) 老驛站’上班,現在轉到合作社工作,學到了縫紉技術,同時也有了收入,希望日子越過越紅火。”

  尼瑪的女兒(er) 德吉在村委會(hui) 當廚師,正值飯點,尼瑪趕回家吃午飯。記者跟隨尼瑪走進村裏,幹淨整潔的水泥路映入眼簾,一排排藏式民居錯落有致。尼瑪走進一幢精致的二層藏式小樓,院落寬敞明亮、屋裏家具一應俱全。德吉正趁著上班前輔導兩(liang) 個(ge) 孩子做作業(ye) ,屋內(nei) 暖意洋洋,映照著的一家人其樂(le) 融融。

  “我們(men) 搬遷到三有村後,孩子上學近了,教學質量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更好了,我們(men) 會(hui) 繼續努力讓生活越過越好。”德吉充滿信心地說。

  漫步在三有村,幹淨的鄉(xiang) 村道路、有序的藏式民居、整齊的太陽能路燈、品種齊全的小商鋪,隨處可見,一幅生態文明和諧發展的畫卷徐徐鋪展開來。“三有村共121戶、722人,於(yu) 2016、2017年全麵實現脫貧,現在人均年收入在21000元左右。搬遷過來後,老百姓有房住、能就醫、能就業(ye) 。”三有村村委會(hui) 主任桑珠曲培說。

  易地搬遷表麵上是人的遷移,背後是人所在的生產(chan) 生活環境的變遷。我市不斷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確保新建和擴建集中安置區通水、通電、通路、通網,讓搬遷群眾(zhong) 享受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務。繼而不斷強機製、壯產(chan) 業(ye) 、促就業(ye) ,寫(xie) 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確保人民群眾(zhong) 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各級領導的關(guan) 懷下,我們(men) 同全國一道步入了小康社會(hui) 。今後我們(men) 三有村將繼續努力,想方設法提高老百姓的經濟收入,提供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讓老百姓不用外出務工,在合作社就能工作。同時提高他們(men) 的思想意識,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好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讓老百姓的生活越過越好。”桑珠曲培說。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