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市城關(guan) 區金珠西路街道當巴路的一棟小樓房中,不時傳(chuan) 出“叮叮當當”的敲擊聲,傳(chuan) 統石刻非遺傳(chuan) 承人桑周才仁手執一把細長的刻刀,用扁平的鐵錘有節奏地敲擊著刻刀尾部,在石板上雕刻“吉祥八寶”中的“蓮花”。35歲的他,黝黑麵龐中透著一絲(si) 儒雅。
桑周才仁熱情地帶著記者參觀他的工作室,“寶傘(san) ”“白海螺”“和氣四瑞像”……每一幅作品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石板上,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堅硬的石頭在他出神入化的雕工下竟變得柔軟,又不失力量和美感。
桑周才仁一邊帶著記者參觀,一邊講述著自己與(yu) 石頭的故事。他出生在石刻世家,父輩都是石匠。從(cong) 小,他就對石頭有一種特殊的情感。
“刻字是石刻技藝中的基礎。練習(xi) 刻字時,一坐就是一整天,刻不好就磨掉重做,直到刻出滿意的作品為(wei) 止。”桑周才仁對記者說,當時聽到父親(qin) 一句“刻得很好”的評價(jia) ,他能高興(xing) 一整天。
作品尺寸的大小、圖案的複雜程度都決(jue) 定了耗時的多少。“小幅簡單石刻作品最快5天完成,巨幅大型作品需要花費幾個(ge) 月的時間。”桑周才仁說,目前他把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研究石刻技藝中,當一幅精美的作品完成時,內(nei) 心是充實、愉悅的。作品帶給他的不僅(jin) 僅(jin) 是成就感,更是文化得以傳(chuan) 承創新的自豪感。
經過不斷摸索鑽研,桑周才仁製作出來的成品既有特色又生動,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要學懂弄通,更要傳(chuan) 承發揚。桑周才仁希望有機會(hui) 讓更多人認識傳(chuan) 統文化,熱愛傳(chuan) 統技藝。“新的一年,我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到這項非遺傳(chuan) 承中。”桑周才仁說。此外,他還希望將傳(chuan) 統石刻技藝與(yu) 公益事業(ye) 相結合,讓非遺技藝發揮更高價(jia) 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