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茹育峰承包了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唐加鄉(xiang) 紮尼瑪村的50棟溫室大棚,憑借著曾在曲水縣聶當鄉(xiang) 兩(liang) 年的溫室大棚種植經驗,茹育峰和當地村民一起,依靠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著力發展蔬菜瓜果產(chan) 業(ye) ,在擴大規模、提升品質的同時,也豐(feng) 富了當地群眾(zhong) 的“菜籃子”,拓寬了當地群眾(zhong) 的增收渠道。
來到紮尼瑪村,成排的溫室大棚映入眼簾,走進其中一間大棚裏,溫暖濕潤的氣息撲麵而來,大棚內(nei) 蔬菜長勢正好,一派綠意盎然、暖意融融的景象。
老板茹育峰是山西太原人,今年43歲。從(cong) 2014年至今,茹育峰來拉薩已經近9年時間了。一開始,茹育峰在拉薩從(cong) 事蔬菜運輸工作,由此接觸到溫室大棚。在這個(ge) 過程中,他逐漸產(chan) 生了對溫室大棚蔬菜種植的濃厚興(xing) 趣,後來,茹育峰在曲水縣聶當鄉(xiang) 承包了幾個(ge) 大棚,開始嚐試溫室大棚種植。溫室種植本身就是一項技術活,在高原上更是如此。為(wei) 此,茹育峰既當工人又當老板,還要當技術員,整天鑽在大棚裏研究種植技術,閑下來時則翻閱資料、不斷實踐,遇到問題就向懂行的人請教,下了不少功夫。
2021年年底,茹育峰做了一個(ge) 大膽的決(jue) 定,他將唐加鄉(xiang) 50棟溫室大棚全部承包下來。“過來後,我把這邊進行了簡單的維修改造,把各種農(nong) 業(ye) 設備都準備好後,就開始投入使用。這次的計劃就是朝著精細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為(wei) 了把名聲打響,我們(men) 還成立了公司。”茹育峰說。
由聶當到唐加,溫室大棚規模更大了,種植的蔬菜種類也更多了。對於(yu) 技術方麵,茹育峰依然非常謹慎,為(wei) 此他特意從(cong) 老家聘用了兩(liang) 名技術人員,負責指導日常大棚管理工作,秉持著綠色健康的發展原則,棚內(nei) 施肥以農(nong) 家肥為(wei) 主,旨在打造健康無公害的綠色蔬菜。目前大棚以西紅柿和各種辣椒種植為(wei) 主,西葫蘆、豆角、大白菜、西藍花等種植為(wei) 輔,同時嚐試探索聖女果、西瓜等水果種植,產(chan) 品主要供應墨竹工卡縣和東(dong) 嘎農(nong) 貿市場。
隨著溫室大棚的不斷發展,茹育峰雇用了幾名附近村民,農(nong) 閑時,村民會(hui) 來茹育峰的大棚裏幹活,正在大棚裏忙碌的紮西央宗活潑愛笑,幹起活來動作嫻熟利落。“我來這邊幹活有一年多時間了,平日主要負責育苗、種菜、澆水、除草等工作,現在每天工資140元,我們(men) 幾個(ge) 人輪著來。在這邊工作不算太累,老板也很好相處。”紮西央宗告訴記者。
和紮西央宗一樣,48歲的強巴桑姆也是紮尼瑪村的村民,從(cong) 來大棚幹活至今,強巴桑姆已經累計實現了10000元的收入。對於(yu) 這份家門口的“副業(ye) ”,強巴桑姆很是喜歡。“家裏有事就在家裏幹活,農(nong) 閑時就來溫室大棚內(nei) 幹活。剛開始過來不太懂,後來在技術員的指導下,慢慢掌握了一些大棚種植技術,現在一些日常工作都能輕鬆上手。在這裏工作離家很近,能照顧到家裏,又可以拿到工資,我們(men) 都很願意來這邊幹活。”
對於(yu) 下一步的發展,茹育峰在心裏構建起了藍圖。“2023年,我們(men) 計劃在原有產(chan) 業(ye) 基礎上,探索采摘項目,打造集旅遊、觀光、休閑於(yu) 一體(ti) 的采摘園,為(wei) 市民提供假日好去處。”茹育峰說,“同時,我們(men) 將不斷提升蔬菜大棚的產(chan) 、供、銷產(chan) 業(ye) 鏈一體(ti) 化水平,讓蔬菜大棚進一步向產(chan) 業(ye) 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讓本地群眾(zhong) 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鮮健康的蔬菜,同時帶動更多周邊村民增收致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