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yu) 上世紀60年代的阿旺頓珠是拉薩市林周縣江多村人。他年少時就跟隨父輩學跳熱振卓舞,到如今,已經跳了40餘(yu) 年。
熱振卓舞也稱“熱振曲卓”,起源於(yu) 公元10世紀。整個(ge) 舞蹈節奏鮮明,氣勢磅礴,是彰顯西藏曆史文化與(yu) 民族歌舞的絢爛瑰寶。2021年,熱振卓舞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阿旺頓珠告訴記者,他經曆過熱振卓舞後繼乏人的蕭條時期,也深切感受到近年來舞蹈越來越受到重視,傳(chuan) 承力度加強,重新煥發生機。
在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擬推薦名單中,阿旺頓珠在列。據介紹,這份由西藏文化部門上報的名單中,囊括了傳(chuan) 統舞蹈、民間文學、曲藝、傳(chuan) 統戲劇、傳(chuan) 統美術、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統醫藥、民俗等八大類西藏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的34位非遺傳(chuan) 承人。
自治區文化廳非遺保護處副處長克珠介紹,近年來,西藏非遺保護工作在區黨(dang) 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各級文化部門的不懈努力,非遺名錄體(ti) 係不斷完善,政策法規逐步健全,保護方式日益多樣,保護傳(chuan) 承能力顯著提升。
截至目前,藏戲、格薩爾、藏醫藥浴法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106個(ge) 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96人被認定為(wei)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全區先後命名4個(ge) 國家級生產(chan) 性保護示範基地,12個(ge) 自治區級生產(chan) 性保護示範基地,159個(ge) 非遺項目傳(chuan) 習(xi) 基地,19個(ge) 非遺旅遊景區(點),29個(ge) 非遺進校園示範基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記錄工作,全麵、真實、係統地記錄下每位非遺傳(chuan) 承人所掌握的精湛技藝,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研究留下珍貴的“種子”。多年來,西藏積極開展高齡傳(chuan) 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相繼完成《藏北格薩爾藝人獨家說唱》《高齡格薩爾藝人獨家說唱》錄製,用文字、照片、音頻和視頻等形式完成32位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和6位自治區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的數字記錄工作。全麵啟動“西藏非遺係列叢(cong) 書(shu) ”和音(影)像製品的出版工作,出版發行普查成果書(shu) 籍和音(影)像製品近百種。
得益於(yu) 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與(yu) 積極引導,西藏非遺在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及群眾(zhong) 致富。通過大力實施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計劃,持續推進非遺工坊設立。截至目前,全區151家非遺工坊,覆蓋49個(ge) 縣,直接帶動6000餘(yu) 人實現就近就業(ye) 。其中,83家非遺工坊入駐互聯網平台,利用網絡直播帶貨,開啟文化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天地。
“我們(men) 積極努力探索將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工作與(yu) 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有機結合,逐步將各類傳(chuan) 習(xi) 展示場所培育成為(wei) 當地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展示窗口,為(wei) 建設文化強區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克珠介紹,西藏文化部門依托“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雪頓節和藏博會(hui) 等重大節點,積極組織開展西藏非遺保護成果展等非遺宣傳(chuan) 展示活動,提升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可見度、知名度和社會(hui) 影響力,達到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feng) 收。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期間,西藏非遺工坊和企業(ye) 參與(yu) “非遺購物節”線上線下銷售活動,實現銷售收入280餘(yu) 萬(wan) 元。
非遺保護離不開法律規章的約束,無論傳(chuan) 承還是利用,都需要納入法治化軌道。近年來,西藏頒布實施《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辦法》,製定出台《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認定與(yu) 管理辦法(試行)》《西藏自治區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計劃》《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發展工程實施辦法》等,涉及多項法規及規範性文件,為(wei) 加快推進西藏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弘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