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西藏山南市隆子縣鬥玉珞巴民族鄉(xiang) 拍攝的全國人大代表紮西江村(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現在生活上還有什麽(me) 困難嗎?”“對珞巴族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保護有哪些建議?”……在與(yu) 西藏山南市隆子縣鬥玉珞巴民族鄉(xiang) 鬥玉村老黨(dang) 員小加油交談時,紮西江村邊問邊記,為(wei) 今年的履職工作做好基礎調研。
紮西江村來自珞巴族,連續當選為(wei) 第十三屆、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作為(wei) 西藏山南市瓊結縣拉玉鄉(xiang) 的基層幹部,同時也是人口較少民族的代表,紮西江村一直關(guan) 注興(xing) 邊富民工程的實施和珞巴族文化傳(chuan) 承與(yu) 保護工作。
在西藏山南市隆子縣,紮西江村(左)與(yu) 護林員在林中席地而坐,交流當地生態環境問題(2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為(wei) 了更好履職盡責,我努力鑽研政策,深入基層調研,了解群眾(zhong) 的真實想法,並把老百姓的心聲帶到北京。”紮西江村說,5年來,他一共提出了意見建議10多條,看到這些意見建議大部分被相關(guan) 部門重視采納,讓他對邊境小康村發展建設事業(ye) 信心越來越足。
珞巴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服飾、語言等文化載體(ti) 。
在多次調研的基礎上,紮西江村大致摸清了珞巴族文化保護現狀及麵臨(lin) 的困難。2019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紮西江村提出了“希望國家豐(feng) 富對人口較少民族非物質文化保護的手段,加快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對人口較少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轉換,從(cong) 而加強對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建議。
紮西江村(右)在隆子縣一家標準化奶牛養(yang) 殖基地調研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和帶動群眾(zhong) 增收情況(2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2020年,珞巴族係列神話傳(chuan) 說《阿巴達尼》作為(wei) “中國史詩百部工程”子課題被批準立項並實施;珞巴服飾等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在援藏省市支持下,珞巴族聚居區建起了珞巴民族文化展廳……紮西江村說:“目前,多種渠道保護工作正在推進與(yu) 落實,珞巴族傳(chuan) 統文化搶救性保護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果。”
這兩(liang) 年,紮西江村更忙了。他除了馬不停蹄地走訪調研外,還要帶領全鄉(xiang) 幹部群眾(zhong) 發展生產(chan) ,解決(jue) 群眾(zhong) 普遍關(guan) 心的醫療教育、公共服務等問題,帶動更多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過上更高品質的生活。
“現在生活越來越好,大家對健康更加重視。”紮西江村介紹,在2020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他提交了“加大西藏市縣人民醫院人才建設、學科建設和醫療設備更新力度”的建議。這一建議很快得到落實,國家對“組團式”醫療人才援藏工作不斷提點擴麵,越來越多的農(nong) 牧區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
紮西江村(右)在慰問老黨(dang) 員索朗,了解搬遷群眾(zhong) 生活情況(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2021年,紮西江村到鬥玉珞巴民族鄉(xiang) 任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鄉(xiang) 長。任職以來,他幾乎走遍了鄉(xiang) 裏每一寸土地,走訪了大部分群眾(zhong) ,深入了解掌握邊境建設、邊民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固邊戍邊等方麵的情況。
紮西江村(右)在隆子縣一家標準化奶牛養(yang) 殖基地查看牛飼料,調研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情況(2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目前,鬥玉珞巴民族鄉(xiang) 的3個(ge) 行政村已全麵建成邊境小康村,通電通網、通自來水、基本通硬化路,群眾(zhong) 衣食住行得到大幅改善,2022年全鄉(xiang) 人均年收入超過2.6萬(wan) 元。“我也想把家鄉(xiang) 的喜人變化,我們(men) 邊境小康村的建設情況和基層群眾(zhong) 的真實意願、需求帶到全國兩(liang) 會(hui) 會(hui) 場。”紮西江村說。
【記者手記】
對於(yu) 推動珞巴族文化傳(chuan) 承與(yu) 保護工作,5年來紮西江村做了不少工作。他堅持走村入戶調研,向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請教,大量搜集學術資料,係統深入學習(xi) 珞巴文化傳(chuan) 承保護現狀,讓自己的意見建議更有深度,也更有價(jia) 值。
采訪過程中,提到鄉(xiang) 裏的情況,他對其中存在的重要問題、現狀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都有著清晰的思考和規劃,這和他紮實的調研,和他作為(wei) 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對事業(ye) 負責的使命感、心裏裝著群眾(zhong) 的責任感是分不開的。
一支筆、一本筆記,邊問邊記、腿勤嘴勤、多學多思,這是紮西江村匯集民意、履行好代表職責的法寶。記者跟隨紮西江村去調研產(chan) 業(ye) 情況時,看到他為(wei) 鄉(xiang) 裏的產(chan) 業(ye) 項目奔走縣裏各個(ge) 部門協調推進,為(wei) 掌握一線情況和護林員在沙棘林中席地而坐進行調研交流,鄉(xiang) 裏的村民和他熟絡得像常來常往的親(qin) 戚一般。“到群眾(zhong) 中去,聽群眾(zhong) 最真實的聲音,努力提升履職本領,盡己所能為(wei) 百姓辦實事、謀利益。”紮西江村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