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政部門預測,“十四五”期間,中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yi) ,將從(cong) 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對於(yu) 西藏來說,如何完善牧區特困老人集中供養(yang) ,是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白瑪措博士關(guan) 注的議題。
圖為(wei) 白瑪措博士(中)在西藏藏北的特困人員集中供養(yang) 服務中心進行調研。白瑪措供圖
2016年,白瑪措以人類學者身份對西藏藏北牧區的特困人員集中供養(yang) 服務中心進行過為(wei) 期3個(ge) 多月的田野調查,這段經曆讓她開始關(guan) 注牧區老年群體(ti) 及養(yang) 老模式。
她描述,這類縣級的特困人員集中供養(yang) 服務中心,家具、生活日用品等一應俱全,老人可以拎包入住,吃飯有食堂、衣服有人洗,生活不便的老人,有專(zhuan) 人照顧生活起居,配有醫務人員。
在調研中了解,有位老人患有白內(nei) 障,當時政府工作人員詢問她願不願意去縣裏集中養(yang) 老,她非常開心。白瑪措說:“她很擔心眼睛看不見,正常生活難以維持,而西藏的集中養(yang) 老措施讓他們(men) 真正感受到了溫暖,很多人形容國家就像父母一樣照顧他們(men) 。”
目前,西藏每個(ge) 縣均設有特困人員集中供養(yang) 中心,全區共80家,床位12476張。她表示,這些數據背後有著許多溫暖的故事,那些無兒(er) 無女、無實際贍養(yang) 人的老人在這個(ge) “家”獲得了溫暖。
圖為(wei) 白瑪措博士(左)在西藏藏北的特困人員集中供養(yang) 服務中心進行調研。白瑪措供圖
2006年,中央頒布《農(nong) 村五保供養(yang) 工作條例》,西藏農(nong) 牧區五保戶供養(yang) 標準也經曆了數次提升,2013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guan) 於(yu) 全麵推進五保集中供養(yang) 和孤兒(er) 集中收養(yang) 工作的意見》出台。她從(cong) 調研中還了解到,在不斷完善著這一兜底保障的基礎性工作的同時,涉及養(yang) 老服務、高齡失能等老人補貼製度的相關(guan) 意見也相繼發布。
由此可見,西藏落實製度養(yang) 老不斷完善。她說,一係列福利製度讓牧區中那些孤寡殘障的老人們(men) 獲得了最為(wei) 切實的製度養(yang) 老保障,國家的製度養(yang) 老模式也成為(wei) 老人們(men) 直觀感受並理解國家溫暖的方式。
她還表示,西藏城鎮人口以及農(nong) 牧區人口同樣會(hui) 麵臨(lin) 人口老齡化的現實,故而加快西藏養(yang) 老服務全麵加速發展,顯得更為(wei) 緊迫。調研中,白瑪措在西藏民政部門了解到,部分地市已開展了居家和社區養(yang) 老服務,有65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以及49個(ge) 農(nong) 村幸福院。
在白瑪措看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yang) 服務中心物質保障不斷提升,但距離更完善的人性化服務還有差距,如更好關(guan) 注心理健康、提升精神文化生活等。
她提出,在製定養(yang) 老服務工作頂層設計時,建議讓從(cong) 事人類學、社會(hui) 學、曆史學的學者介入,進行較為(wei) 係統深入的田野調查,對政策的製定及實施方麵提供綜合性、多方位的政策建議。
她還建議,西藏的社會(hui) 養(yang) 老服務中,民間組織也可以參與(yu) 建立養(yang) 老輔助機構。另外,也可以借鑒時間銀行、老人會(hui) 等民間形式,讓青年人、健康老人以社工、誌願者的身份參與(yu) 到這一工作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