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奮力譜寫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亞東闊步走在幸福大路上

發布時間: 2023-03-03 14:55:00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wei) 西藏亞(ya) 東(dong) 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移民管理警察看望慰問“三個(ge) 老阿媽”。李錦輝攝

  西藏自治區亞(ya) 東(dong) 縣,2017年11月1日成為(wei) 西藏首批脫貧摘帽的5個(ge) 縣區之一。亞(ya) 東(dong) 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正奮力譜寫(xie) 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如今,鄉(xiang) 村振興(xing) 號角再吹響,亞(ya) 東(dong) 闊步走在幸福的大道上。

  產(chan) 業(ye) 齊振興(xing) 邊陲換新顏

  胸前防水布,一身勞保服,60歲的索朗羅布皮膚黝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更老一點,可臉上的笑容從(cong) 來不少。他帶記者參觀了自己的合作社。

  合作社裏,16條深槽水池,活水汩汩,群魚競遊。在不少人印象中,新鮮魚類供應與(yu) 高原之間似乎很難建立聯係,但亞(ya) 東(dong) 鮭魚卻堪稱當地一絕。

  2015年,通過與(yu) 上海高校的技術合作,亞(ya) 東(dong) 建成了鮭魚繁育基地。可當地群眾(zhong) 既不吃魚,也不抓魚,更別提養(yang) 魚了。縣裏開展“以工代訓”,招募培養(yang) 技術骨幹,報名人數也寥寥無幾。

  “群眾(zhong) 對脫貧產(chan) 業(ye) 不了解、不熱情,就得黨(dang) 員幹部先頂上。”就這樣,剛從(cong) 村幹部崗位退下來的索朗羅布,成了繁殖基地首批13名學徒之一。

  師傅教得好,技術學得快,兩(liang) 年不到,索朗羅布就掌握了整套養(yang) 殖流程。村裏投資1200餘(yu) 萬(wan) 元的亞(ya) 東(dong) 鮭魚養(yang) 殖合作社建成,他便帶著村裏兩(liang) 名年輕人創業(ye) 了。

  創業(ye) 並不容易,他們(men) 經曆過超七成魚苗死亡的“當頭一棒”,也遇到了養(yang) 殖過程中常見的黴菌感染。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5年下來,魚苗存活率從(cong) 40%提高到75%,病死率從(cong) 0.5%降低到0.1%以下,合作社還將養(yang) 殖和管理技巧總結出一套“養(yang) 殖效益提升法”,下一步將在全縣推廣。

  “鮭魚養(yang) 得好,不僅(jin) 有工資,還有獎金。”作為(wei) 全縣76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一員,索朗羅布一家率先出列了。2022年底,合作社成功賣出成品魚6800餘(yu) 斤,不僅(jin) 創收31萬(wan) 元,還首次實現了分紅。“今年又進了27萬(wan) 尾魚苗,養(yang) 好出欄就能掙800萬(wan) 元。”索朗羅布自信地說道。

  抓住脫貧攻堅銜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契機,2022年亞(ya) 東(dong) 縣繼續投入資金1.17億(yi) 元,實施13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由政府扶持的35家特色產(chan) 業(ye) 合作社預計完成分紅400餘(yu) 萬(wan) 元,實現脫貧戶年人均純收入2.66萬(wan) 元、增長11.83%。

  護佑生態美 青山變金山

  龐達村海拔2000米,冬日裏仍然綠意盎然。一座座二層藏式小院交錯分布,鮮豔的五星紅旗在每一戶屋頂迎風飄揚。

  這裏的99戶“新”居民,是從(cong) 縣城東(dong) 北部海拔4600米的堆納鄉(xiang) 搬遷而來。

  “花草樹木在老家可是稀罕物。”甫一入住,次仁卓嘎就在院子裏種上花草,院牆外則種上了果樹苗木。從(cong) 土坯房到獨棟樓房,從(cong) 泥濘土路到柏油馬路,從(cong) 飛沙走石到綠波翻湧……龐達村裏的點滴不同,村民們(men) 都喜歡拿出來跟老家作比較。

  為(wei) 實現龐達村搬遷群眾(zhong) “搬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上海援藏幹部湯旻沒少花心思、動腦筋。龐達村轄區16.3萬(wan) 畝(mu) 原始森林,還有河、溪、瀑布,正是天然氧吧、康養(yang) 勝地,縣裏也有意開發新景區。

  “誰家願意試水旅遊民宿?”湯旻帶著村幹部,挨家挨戶征求意願。家裏人口少、空餘(yu) 房間多的次仁卓嘎猶豫間報了名。很快,村裏成立了生態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旅遊合作社,上海援藏出資30餘(yu) 萬(wan) 元,在8戶村民家裏裝修出16間民宿客房。

  “有拉薩、日喀則的,還有其他省市遊客來住,家裏熱鬧得不得了。”僅(jin) 今年春節假期,兩(liang) 間客房就給次仁卓嘎創收近千元。

  “搬來時是入秋,天氣轉冷,大家都擔心取暖問題,不少人家可是磨了斧子的。”村委會(hui) 主任普布紮西回憶道,“現在看到好生態也能賺到錢,再也沒人‘惦記’村裏這片林子,村口設置了木材檢查點,大家‘值班’更積極認真了。”

  除了組織日常巡護林工作,村裏還利用起了生態崗位。各家門前“三包”,村裏的公共區域,則由生態崗位的群眾(zhong) 負責打掃,村容村貌也得到極大改善。“好生態,才會(hui) 有人來。”成了龐達村的共識。

  援藏3年期間,湯旻則結合龐達村特點,積極推進綠色鄉(xiang) 村生態文明實踐項目、林下資源養(yang) 殖項目和蔬菜溫室項目建設。村裏成立高原無公害蔬菜菌類種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去年生產(chan) 的蘿卜、西紅柿、青椒賣出了41.87萬(wan) 元,讓群眾(zhong) 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帶來的紅利。

  邊寧民安樂(le) 譜寫(xie) 新篇章

  走進仁青崗村村民次仁曲珍的新家,廚房裏,70歲的次仁曲珍、64歲的達吉和62歲的普赤正在忙著和麵、燒火、炸油餅。

  3位老阿媽要趕在春節前,把這些藏族特色食品和自家菜地裏采摘的新鮮蔬菜送到亞(ya) 東(dong) 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看望慰問常年駐守在國門口岸的戍邊戰士。

  “我是被金珠瑪米(藏語,意為(wei) 解放軍(jun) )抱著長大的,毛主席像和紅五角星、紅領章,是我童年最難忘的記憶……”從(cong) 懂事起,次仁曲珍就常聽鄉(xiang) 親(qin) 們(men) 講金珠瑪米解放西藏,幫藏族老百姓修路、蓋房子的故事。

  有一次,次仁曲珍與(yu) 同村的達吉、普赤結伴到山裏采藥。山高路滑,達吉不慎摔下山崖左腿受傷(shang) ,3人在雪地裏哭作一團,所幸遇到在山口巡邏的哨所官兵救助,方才脫離險境。從(cong) 那時起,她們(men) 便商量著一定要報答山頂上解放軍(jun) 的恩情。

  1982年,她們(men) 第一次踏上為(wei) 哨所官兵送菜的山路,這一送便是41年。

  “沒有戰士們(men) 戍守,哪有咱今天的好日子!我們(men) 給官兵送菜,就是為(wei) 了感謝共產(chan) 黨(dang) 、感謝金珠瑪米。”次仁曲珍說。

  在3位老阿媽的帶動下,愛國擁軍(jun) 漸漸成為(wei) 仁青崗村村民的自覺行動。3位老阿媽的7個(ge) 孩子先後有5個(ge) 考上了大學。有些孩子雖然在外地工作,但隻要一回到村裏,都會(hui) 幫著往哨所背蔬菜。每次上山前,村民們(men) 都會(hui) 從(cong) 自家菜地裏摘下新鮮蔬菜,托3位老阿媽捎給哨所的官兵們(men) 。

  不僅(jin) 如此,常年駐守亞(ya) 東(dong) 的某邊防連指導員郎曉龍告訴記者:“自1982年以來,3位老阿媽先後為(wei) 這些哨所收發郵件包裹萬(wan) 餘(yu) 份,轉送維修的電器數百件,往返裏程近7萬(wan) 公裏。”

  同村的巴桑多吉兩(liang) 兄弟,也從(cong) 1984年開始放牧守邊生涯。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餓了吞糌粑,渴了喝泉水。白天,翻山越嶺,穿越原始森林和山峰溝梁;晚上,以天為(wei) 被、地為(wei) 床,三塊石頭支口鍋,荒無人煙的原始森林,解悶的隻有一台老式收音機,還要隨時準備迎接各種突發的自然災害和野獸(shou) 襲擊。有一次突下暴雨,巴桑多吉的摩托車在泥濘的山路上打滑,差點跌入懸崖,幸虧(kui) 被一棵大樹擋住,老人的頭部至今還有一道深深的疤痕。

  除了放牧,大部分時間,巴桑多吉兄弟倆(lia) 都在重複著同一件事情,那就是插國旗,他們(men) 每到一處便將鮮豔的五星紅旗立於(yu) 一處,從(cong) 不間斷。

  “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哪有幸福生活。”巴桑多吉兄弟說。

  1.5萬(wan) 餘(yu) 亞(ya) 東(dong) 兒(er) 女,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爭(zheng) 做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