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巴桑卓瑪參加醫藥衛生界小組討論。 旦增蘭(lan) 澤 攝
巴桑卓瑪從(cong) 事高原醫學教育和科研工作已有十餘(yu) 年,現任西藏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西藏大學高原健康科學研究中心負責人。
巴桑卓瑪時常提起,她今天的成就,離不開黨(dang) 和政府對西藏幹部群眾(zhong) 的關(guan) 心關(guan) 懷和國家對西藏的好政策。
早年間,巴桑卓瑪一直在西藏本地讀書(shu) 。得益於(yu) 國家教育援藏的好政策,西藏大學與(yu) 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nei) 名校有了“組團式”援藏的支援模式。她也因此有了再深造的機會(hui) ,考入北京大學相繼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此後,她又有機會(hui) 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杜克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訪學,最終成為(wei) 基礎醫學的一名教授。
“每當我站在各種學術論壇上,我都為(wei) 自己是一名新西藏培養(yang) 的高原醫學學者而自豪。”她說。
西藏大學高原健康科學研究中心組建於(yu) 2006年,創立之初,便被確立為(wei) 西藏自治區普通高校首批重點實驗室。作為(wei) 中央與(yu) 地方共建優(you) 勢學科實驗室、“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實驗室、自治區科技廳、教育廳頒布的學科重點實驗室,近年來,西藏大學高原健康科學研究中心突出優(you) 勢,利用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群體(ti) 和資源優(you) 勢,突出“高原、民族、地域”等特色,堅持現場調研—基礎研究—臨(lin) 床診治三結合的學科交叉研究方案,力爭(zheng) 在高原低氧適應機製研究、高原病防治、高原藥物研究與(yu) 發展、高原運動、高原衛生政策與(yu) 衛生服務研究等方麵取得突破與(yu) 成績。
巴桑卓瑪見證了研究中心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從(cong) 弱到強的發展曆程:從(cong) 成立之初隻有5人,到如今30餘(yu) 人的科研團隊。平台也由初始的不健全、不完善,到目前已初具規模,並依托該平台相繼成立西藏大學與(yu) 西藏藏醫藥大學藏藥現代化研發創新中心和西藏大學——西藏自治區體(ti) 育局高原健康與(yu) 運動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今年,當得知自己當選新一任全國政協委員時,巴桑卓瑪既激動,又感到責任重大。作為(wei) 一名長期從(cong) 事高原醫學教育和科研的工作者,她的首次兩(liang) 會(hui) 之行關(guan) 注點仍然基於(yu) 這些年自己在專(zhuan) 業(ye) 領域的多維思考,其中一方麵就是呼籲亟需製定高原醫學標準。在她看來,製定高原醫學標準需要通過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來構建大數據,通過大數據來製定高原標準。她解釋說:“現在西藏的醫護工作者診療病人多數時候還是憑借經驗做事。製定高原醫學標準,使其科學化、標準化,勢在必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