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達瓦頓珠參加農(nong) 業(ye) 界小組討論。 記者 旦增蘭(lan) 澤 攝
新任全國政協委員達瓦頓珠是西藏自治區農(nong) 科院農(nong) 業(ye) 研究所的一名副研究員。此次赴京參會(hui) ,他所帶提案重在“農(nong) ”。
“我的研究領域是青稞遺傳(chuan) 改良工作和青棵種質資源研究,我在這一領域研究工作達15年。”達瓦頓珠開門見山,他的提案關(guan) 注點,一是提高對農(nong) 牧業(ye) 應用基礎研究的重視和支持,加大對生物育種長期穩定的專(zhuan) 項支持和規劃;二是加強基層一線農(nong) 牧科技工作者隊伍建設。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作為(wei) 一名長期在農(nong) 業(ye) 領域從(cong) 事青稞育種工作的委員,這些年,達瓦頓珠幾乎跑遍了西藏所有的山野鄉(xiang) 村,對西藏各地的青稞品種資源、類型都很熟悉。“青稞是咱藏族老百姓的主食,我們(men) 做育種工作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他說。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種業(ye) 技術的進步是農(nong) 業(ye) 發展的基礎。達瓦頓珠認為(wei) ,青稞的產(chan) 業(ye) 發展也是保障西藏廣大老百姓飲食安全的重要前提。他說:“目前,西藏的育種技術還處於(yu) 比較落後的階段,所以,努力向現代化生物育種技術轉變,讓精準高效育種在西藏落腳,是我們(men) 努力的方向。”
“現階段作物育種中,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很成熟,並且全基因組選擇育種、分子模塊育種和基因編輯育種等技術手段具有非常大的應用潛力。”達瓦頓珠感慨道,可區內(nei) 所有育種和培育工作,目前仍基於(yu) 傳(chuan) 統方式,還處在依靠簡單的表型性狀和經驗的階段,還沒有把生物學、統計學、遺傳(chuan) 學等知識充分應用於(yu) 育種工作。另外人才資源緊缺,尤其是從(cong) 事應用基礎研究和基層一線的人才隊伍沒有健全,農(nong) 業(ye) 新技術無法有效落地開花,直接導致了西藏育種水平落後、品種更新速度緩慢,基本達不到生產(chan) 需求。
基於(yu) 調研和長期研究結果,達瓦頓珠建議應該專(zhuan) 門設立一個(ge) 長期性的規劃來專(zhuan) 項支持和攻關(guan) 生物育種工作。“讓精準、高效育種在西藏落腳,並成規模推廣起來。”他說,這將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西藏生物種質資源豐(feng) 富,從(cong) 中精準地發掘優(you) 異基因並高效利用起來,需要借助生物育種的手段才行。
當前,發展生物育種是黨(dang) 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之一,是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而西藏,這幾年各級政府也逐漸重視生物育種技術的研究工作。他滿懷希望地說:“過去,西藏農(nong) 牧業(ye) 研究著重在應用和推廣上,目前正慢慢往基礎研究轉變,這將是這一行業(ye) 的一個(ge) 重大機遇。”
達瓦頓珠表示,作為(wei) 藏族群眾(zhong) 的主糧,青稞產(chan) 業(ye) 需要高效發展、快速發展,但優(you) 良的品種才是產(chan) 業(ye) 的核心,要借助現代的生物育種技術手段來加快生物育種的速度,從(cong) 而全麵推動西藏青稞產(chan) 業(ye) 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