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cong) 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獲悉,截至目前,西藏已建成138家“雙創”載體(ti) ,成為(wei) 有誌青年追逐夢想的舞台。
藍天白雲(yun) 、雪山草原,大美西藏讓人流連忘返。25歲的巴桑頓珠大學畢業(ye) 後加入大學生創業(ye) 大軍(jun) ,家鄉(xiang) 豐(feng) 富的旅遊資源給他提供了創意:“開一家茶館,讓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一邊遠眺布達拉宮,一邊圍爐品茶,感受西藏休閑愜意的慢生活。”
從(cong) 西藏文化旅遊創意園區創業(ye) 創新基地遠眺布達拉宮。新華社發
西藏文化旅遊創意園區創業(ye) 創新基地位於(yu) 拉薩河南岸,與(yu) 布達拉宮隔河相望。這裏成為(wei) 巴桑頓珠和合夥(huo) 人理想的創業(ye) 場所。巴桑頓珠說,基地幫他們(men) 宣傳(chuan) 品牌、免費展銷,還為(wei) 入駐企業(ye) 提供培訓學習(xi) 的機會(hui) 。茶館一開張就吸引了眾(zhong) 多市民和遊客前來“打卡”。
西藏文化旅遊創意園區創業(ye) 創新基地總經理秦香介紹,在“雙創”政策支持下,2017年基地投入運營,作為(wei) 自治區級創新孵化平台,主打文化、科技和旅遊主題,截至目前吸引62家企業(ye) 入駐,帶動200多人實現就業(ye) 。
27歲的旦增格桑家在西藏林芝,那裏森林茂密,林下資源豐(feng) 富,被稱為(wei) “西藏江南”。他在魯朗創客雙創產(chan) 業(ye) 園開設了一家主打土特產(chan) 品銷售的企業(ye) ,帶動當地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自己缺乏社會(hui) 經驗,剛開始創業(ye) 時並不是一帆風順,在園區創業(ye) 導師的指導下,現在企業(ye) 逐漸步入正軌,年營業(ye) 額可達180多萬(wan) 元。”
魯朗創客雙創產(chan) 業(ye) 園外景。新華社記者李鑫 攝
魯朗創客雙創產(chan) 業(ye) 園總經理萬(wan) 靈敏介紹,產(chan) 業(ye) 園是林芝市首批自治區級眾(zhong) 創空間,通過產(chan) 、學、研深度合作,促進科學技術創新各要素的有效組合,為(wei) 入駐企業(ye) 和團隊提供一站式的創業(ye) 創新孵化服務,現有各領域創業(ye) 導師18人,累計入駐企業(ye) 已有115家。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高度重視創新創業(ye) 工作,“雙創”載體(ti) 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助力創業(ye) 者興(xing) 業(ye) 逐夢。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科技創業(ye) 服務中心主任包漢文介紹,截至目前,自治區累計投入資金1.57億(yi) 元,共建成各類“雙創”載體(ti) 138家。其中,國家級“雙創”載體(ti) 22家,自治區級“雙創”載體(ti) 38家。
包漢文說,自治區加強眾(zhong) 創空間、科技企業(ye) 孵化器、星創天地等創業(ye) 平台管理,推動“雙創”載體(ti) 提質增效,各類“雙創”載體(ti) 累計孵化企業(ye) 2800多家,實現就業(ye) 2.47萬(wan) 人,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成為(wei) 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