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則紮西吉彩金銀銅器加工廠廠長拉巴瓊達(前排左一)在指導工人金銀鍛銅(3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孫非 攝
西藏日喀則市紮西吉彩金銀銅器加工廠廠長拉巴瓊達最近有點忙,他要擴建工廠,招收更多工人。
拉巴瓊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藏族金屬鍛製技藝(紮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1964年出生。
從(cong) 1980年開始,他便隨父親(qin) 學習(xi) 金銀鍛銅技藝,憑著熱愛和天賦,很快出師。1985年起擔任鍛打小組組長,1996年出任廠長。拉巴瓊達接手時,工廠正麵臨(lin) 困境,瀕臨(lin) 倒閉。
在紮西吉彩金銀銅器加工廠工人正在檢查打製的銀器坯子(3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孫非 攝
“當時廠裏的工人大多是利用農(nong) 閑時間來做工,不是很專(zhuan) 業(ye) ,產(chan) 品質量不穩定,加上管理不善,廠子很困難。”拉巴瓊達說。
紮西吉彩廠曆史悠久。據考證,七世班禪從(cong) 尼泊爾請進工匠,在如今的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紮西吉彩社區附近建起加工場地,加工寺廟所需的金屬製品。從(cong) 那時起,紮西吉彩就成了金銀鍛銅匠人集中區。
為(wei) 了讓工廠重振旗鼓,拉巴瓊達實施一係列措施:鼓勵“以老帶新”,讓老工匠“一對一”培訓新工人,實現工匠專(zhuan) 業(ye) 化、職業(ye) 化;潛心打磨工藝,滿足市場對各類產(chan) 品的需求……
“紮西吉彩從(cong) 最早的紮什倫(lun) 布寺的專(zhuan) 用作坊,發展到為(wei) 普通群眾(zhong) 加工生活用品,我們(men) 一直在尋求更大的市場。現在我們(men) 還在研發製作旅遊紀念品,為(wei) 遊客提供可以從(cong) 西藏帶回家的禮物。”拉巴瓊達說。
現在,紮西吉彩金銀銅器加工廠擁有民族特色產(chan) 品、寺廟金屬製品、古建築裝飾品以及旅遊紀念產(chan) 品等四大類數百種產(chan) 品。
紮西吉彩金銀銅器加工廠工人正在給銀器鏨刻花紋(3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孫非 攝
記者了解到,紮西吉彩金銀銅器加工廠現有20多位工人,其中15人是拉巴瓊達帶出來的徒弟。年輕人進廠,前三年學徒期所有費用全免,廠裏還給發放生活補貼。
走進加工廠車間,叮叮咚咚的敲擊聲此起彼伏。32歲的巴桑紮西正在製作一個(ge) 家用小銀碗,他一手捏緊鋼釘,一手拿著小錘不停敲打,“從(cong) 一塊完整的銀片到打出一個(ge) 有精致圖案的碗坯,需要‘捶打’兩(liang) 到三天才能完成。”他說。
紮西吉彩金銀銅器加工廠工人在銀器上鏨刻花紋(3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孫非 攝
除了銀碗,巴桑紮西還會(hui) 熟練地製作茶盤茶架、腰扣、禮儀(yi) 酒壺等日常用品,“入行”6年的他說:“我的技藝水平隻是中等,每月收入在4500元到6500元之間。”
紮西吉彩金銀銅器加工廠的精湛技藝廣為(wei) 人知、深受歡迎,這些年,他們(men) 先後參與(yu) 了山南桑耶寺、拉薩甘丹寺、江孜白居寺、甘肅拉卜楞寺、青海塔爾寺等著名寺廟金屬製品的修複和製作。
這是紮西吉彩金銀銅器加工廠的產(chan) 品展示間(3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孫非 攝
2021年,文化和旅遊部發布《“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規劃》。西藏自治區和日喀則市據此先後製定了相關(guan) 的非遺保護和扶持政策。其中,《日喀則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條例》明確提到對“金屬鍛造”傳(chuan) 統技藝的保護和傳(chuan) 承,增強了拉巴瓊達傳(chuan) 承、發展這門技藝的信心。
“過去,這門手藝主要通過家庭式傳(chuan) 承,以避免技藝‘外流’,現在無論是誰,隻要真心想學,我都盡力傳(chuan) 授。”拉巴瓊達說,等新廠房蓋起來,肯定能吸引更多人學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