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午,一場高難度的神經纖維瘤切除及顏麵部重建手術在自治區人民醫院進行。此次手術需要血管外科、麻醉科、耳鼻喉科、腫瘤科、放射科等多學科的保障與(yu) 配合,涉及患者半側(ce) 顏麵部重建,難度大、風險高,在西藏地區尚屬首次。
當天上午9時,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教授、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周栩正在為(wei) 患者進行術前最後一次會(hui) 診。來自尼木縣的患者加措(化名)自小患有神經纖維瘤,由於(yu) 過去治療條件有限,再加上自身因素影響,原本小小的瘤體(ti) 在十幾年的時間裏迅速生長,造成右側(ce) 麵部器官下垂移位、麵容毀損,對自身生活、工作產(chan) 生巨大影響。
“神經纖維瘤是一個(ge) 不太多見的顱麵部畸形疾病,全球發病率大概三千分之一。我們(men) 準備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主要包括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方麵是瘤體(ti) 的廣泛切除,另一方麵是對患者整個(ge) 麵部外形進行重建,對移位的器官進行重新複位。”周栩說。
在前期的病理分析中,周栩對瘤體(ti) 解剖結構進行了判斷。由於(yu) 瘤體(ti) 位置在顱麵部,十幾年病理性的生長又讓瘤體(ti) 走行、血管等異常紊亂(luan) 。為(wei) 了避免術中患者大量出血,手術前一天,患者已接受介入治療,將主要血管進行了栓塞。盡管如此,手術難度還是非常大。
“在去除瘤體(ti) 的過程中,我們(men) 可能涉及到麵神經的解剖,因為(wei) 瘤體(ti) 是一個(ge) 病理性的生長,可能會(hui) 對患者的麵神經存在潛在的損傷(shang) 風險。”周栩說。
上午10時,手術正式開始。手術室內(nei) ,整形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耳鼻喉科、腫瘤科、放射科等多學科專(zhuan) 家醫師密切配合,手術室外,加措的家人焦急地等待。這個(ge) 巨大的瘤體(ti) 已經成為(wei) 他們(men) 全家人的心病。
“以前醫療條件有限,我哥哥長期求醫問藥一直沒能治療成功。後來聽說自治區人民醫院可以做這個(ge) 手術,我們(men) 一家人都很開心。現在哥哥已經進手術室了,希望手術能夠成功,也希望哥哥今後的生活越變越好。”加措的弟弟次仁雲(yun) 旦說。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4個(ge) 多小時後,緊張奮戰在手術台上的醫生們(men) 終於(yu) 鬆了一口氣,患者被安全送回病房,手術取得了圓滿成功。雖然加措還要麵對後續的一係列恢複治療,但他在醫生的幫助下已闖過最難的一關(guan) ,新生活的曙光已然降臨(lin) 。據了解,由於(yu) 加措是尼木縣政府的重點扶貧對象,因此各項治療費用都得到了政策減免。
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巴羅說:“因為(wei) 這台手術涉及科室非常多,所以在術前我們(men) 也跟相關(guan) 科室進行了溝通,在醫院減免政策的規定下,考慮到患者的實際情況,我們(men) 在收取費用時應免盡免,不論是介入治療還是後續相關(guan) 整形,我們(men) 都收取了最低費用。患者需繳納的總體(ti) 費用大概在1萬(wan) 5千元到2萬(wan) 元左右,對這種大手術來說,這是一個(ge) 很少的治療費。”
此次手術的成功,是援藏醫生與(yu) 本地醫護人員共同努力付出的結果。近年來,“組團式”醫療援藏工作的成果有目共睹,西藏醫療技術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和突破。
“在‘組團式’醫療援藏專(zhuan) 家團隊的幫助下,我們(men) 醫院各個(ge) 科室都有很大的發展。拿整形外科來說,這也是西藏的一個(ge) 新突破。我們(men) 組建科室僅(jin) 三年時間,曾經沒有做過的很多小手術、常規手術現在逐步開展起來。我們(men) 也會(hui) 繼續努力,不斷學習(xi) 新技術、新手段,為(wei) 西藏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巴羅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