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市開展人工增雪作業(ye) 。圖由自治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提供
利用科技手段幹預天氣,可增加雨雪、防止冰雹災害等,造福人類。西藏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開始於(yu) 20世紀70年代中期,目前全區有231個(ge) 人影作業(ye) 點。2016年至今,圍繞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增收、生態環境保護、重大社會(hui) 活動及應急保障,我區累計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e) 7517次。
助力生態高地建設 建成人影現代化業(ye) 務體(ti) 係
截至目前,西藏人影現代化業(ye) 務體(ti) 係已經建成,建設了一江兩(liang) 河流域高原特色農(nong) 業(ye) 重點保障區、藏東(dong) 南森林生態保護區、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態保護區和藏東(dong) 三江流域生態保護區四個(ge) 示範基地。
基於(yu) 西藏氣象災害普查初步結果,將幹旱和冰雹災害縣級精細化風險評估區劃融入人影精細化抗旱防雹業(ye) 務,在一江兩(liang) 河流域高原特色農(nong) 業(ye) 重點保障區墨竹工卡縣開展精準防雹實驗。將雲(yun) 水資源開發利用與(yu) 全區主體(ti) 功能區和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相聯係,布設了西藏綜合處理分析與(yu) 指揮係統,繼續推進西藏人影智慧雲(yun) +端業(ye) 務平台建設,實施了昌都市縣人影綜合業(ye) 務指揮平台和智慧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完成了西藏主要農(nong) 區南木林等六縣局的縣級人影作業(ye) 指揮平台項目建設,提高了精細化監測、作業(ye) 條件識別和效果評估能力,助力高原生態高地建設。
完善探測設備布局,基於(yu) 現有雷達觀測網和補短板工程布設的一江兩(liang) 河流域8部X波段雷達,在浪卡子縣建設微波輻射計及配套自動氣象站,首次實現氣象要素垂直觀測,開展雷達的防雹增雨業(ye) 務應用,提高特種觀測設備的雲(yun) 水資源精細化監測和評估水平,拓寬了人影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效率和覆蓋範圍。
提升作業(ye) 安全性能 完成人影地麵標準化建設
科學推進藏東(dong) 三江流域、藏西北荒漠化、藏東(dong) 南森林生態保護區和一江兩(liang) 河流域特色農(nong) 業(ye) 重點保護區人影基礎能力建設,建成我區作業(ye) 火箭發射係統更新改造、高炮遠程自動控製係統、氣象專(zhuan) 用設備安全技術提升、新型自動化移動作業(ye) 保障平台和智能手機APP作業(ye) 指揮係統等業(ye) 務平台。
完成全區151個(ge) 人影地麵固定作業(ye) 點的標準化建設,在7個(ge) 地(市)40個(ge) 縣增設新型地麵移動作業(ye) 裝備51套,推進68個(ge) 作業(ye) 點的火箭、高炮等地麵作業(ye) 裝備自動化升級,188部人影作業(ye) 裝備安裝實現了作業(ye) 信息自動采集,100個(ge) 作業(ye) 點布設人影實景監控係統,配備6個(ge) 地(市)局的6套人影高炮檢修裝備。改善日喀則、山南市27個(ge) 火箭作業(ye) 點作業(ye) 環境,建設了安全保障設施,提升了我區地麵作業(ye) 安全性能、作業(ye) 效率和科技水平。
提升試驗基地服務 發揮氣象第一道防線作用
下一步,西藏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將繼續推進“青藏高原無人機增雨(雪)試驗”,提升人工影響天氣雲(yun) 水探測、作業(ye) 、指揮基礎能力,發展安全高效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繼續提升“一江兩(liang) 河流域高原特色農(nong) 業(ye) 重點保障區”防雹(增雨)試驗示範基地服務效益,提高糧食安全精準服務保障能力,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圍繞“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態保障區”,指導那曲市局重點開展增雨(雪)作業(ye) 試驗,實現對藏北生態保護、修複型增雨(雪)作業(ye) 探索創新;圍繞“播雨”行動計劃,錨定“四件大事”,做好精準作業(ye) 能力提升行動、效果評估能力提升行動、裝備彈藥質量提升行動、支撐保障能力提升行動、科學服務“四個(ge) 創建”五個(ge) 提升行動試點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