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市波密縣美景。 王珊 謝筱純 攝
巴宜區布久鄉(xiang) 擁有濃厚的工布民俗文化氛圍,當地充分發揮“旅遊+民俗文化”的優(you) 勢,吸引遊客前來體(ti) 驗。圖為(wei) 布久鄉(xiang) 朵當村身著傳(chuan) 統工布藏裝的村民。
工布江達縣秀巴千年古堡吸引遊客前來觀賞桃花。
整潔優(you) 美的察隅縣下察隅鎮京都村一角。
林芝市波密縣美景。 王珊 謝筱純 攝
家住林芝市巴宜區米瑞鄉(xiang) 色果拉村的次仁,家鄉(xiang) 始終是他鏡頭的焦點。近年來,林芝在沙海中鋪展綠色,實現了“沙退人進”的曆史性轉變。次仁感觸地說:“我拍到的‘綠色’越來越多,大片大片的綠色方格,構成了綠色的網狀‘海洋’,一眼望不到頭,特別震撼。”
綠色,不僅(jin) 是次仁的拍攝“底片”,也是林芝生態治理的“底色”。在雪域江南,“生態環境保護”這六個(ge) 字的分量格外厚重。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2021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視察林芝市雅尼濕地國家公園,並強調“要加強重要江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複,守護好這裏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
牢記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林芝市全麵加強黨(dang) 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領導,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持續推進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工作,不斷築牢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
如今的林芝,天藍如洗,河清見底,綠韻為(wei) 裳,牛羊悠閑。穿行於(yu) 此,感受著生態之美,映照著幹群一心對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不懈追求;山水塑形,見證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生動實踐。
雪域高原有了“國家森林城市”
2022年11月,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公布了新一批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城市名單,林芝市上榜,成為(wei) 目前西藏首個(ge) 獲此殊榮的城市。
說起雪域高原,大家腦中想到的大多是雪山冰川、戈壁草原,很少有人會(hui) 想到森林。說起“國家森林城市”,很多人腦中都會(hui) 出現城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場景,很少聯想到雪域高原。
林芝市是我國第三大林區,集中了西藏80%的森林。“林芝市現有林地麵積657.44萬(wan) 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7.66%,森林蓄積量達14.09億(yi) 立方米,城區平均綠化覆蓋率達40.88%,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麵積為(wei) 19.03平方米。”林芝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領導工作小組辦公室主任李華平如數家珍。
自2018年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以來,林芝市科學開展造林綠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作,持續增加綠地麵積,加快推進濕地公園、綠道網絡等建設,在4年時間裏新增人工造林麵積6448.07公頃,完成公益林管護麵積44.68萬(wan) 公頃。
“人工林建設,讓我們(men) 的城市走進了森林,也讓森林擁抱了城市。”李華平說,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路上,林芝大力開展人工植綠、護綠、愛綠工作,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最是一年春光好,植樹添綠正當時。造林綠化,宣傳(chuan) 為(wei) 先。林芝市充分發揮傳(chuan) 統媒體(ti) 和新興(xing) 媒體(ti) 的作用,利用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形式,大力宣傳(chuan) 造林綠化的重要意義(yi) 和相關(guan) 政策,強化全民生態意識,廣泛開展綠色生活行動。通過廣泛宣傳(chuan) ,群眾(zhong) 的認識大幅度提高,並積極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林業(ye) 建設中來,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濃厚的造林綠化輿論氛圍。
3月12日,在位於(yu) 林芝市巴宜區立定村的雅尼國家濕地公園北側(ce) 的山坡上,2000多名幹部群眾(zhong) 正參加全民義(yi) 務植樹活動。今年的義(yi) 務植樹活動以“我在林芝種桃樹”為(wei) 主題,首次采用“互聯網+義(yi) 務植樹”的方式,市民通過網絡報名既可免費參加義(yi) 務植樹活動,還能在線上獲得義(yi) 務植樹證書(shu) 。當天,幹部群眾(zhong) 共種植光核桃7000餘(yu) 株,種植麵積200畝(mu) 。各縣(區)也相繼開展義(yi) 務植樹活動,處處是一片植樹護綠的火熱場景。
“三分種,七分管”,林芝市堅持種管結合,不斷加強對造林項目建設全過程監督管理,注重完善監督管理工作的方法,確保種一棵、活一棵。一是嚴(yan) 把苗木質量關(guan) ,禁止使用弱苗、病苗造林,嚴(yan) 格實行林木種苗生產(chan) 經營許可證、植物檢疫證製度,加強種苗質量查驗、檢疫和監督,確保苗木供應質量;二是加大造林項目檢查力度,把辦公桌搬到田間地頭,每年組織人員深入各縣(區)開展造林檢查和技術指導,推動造林工程各項管護措施到位、人員到位、資金到位、責任到位;三是嚴(yan) 格項目驗收,連續多年委托第三方開展市級複查驗收,把成活率和保存率作為(wei) 檢驗造林成效的唯一標準,根據驗收成果督促各工程單位加大整改力度,最大限度確保工程造林質量。2021年至今,林芝市開展義(yi) 務植樹累計652公頃。
“我們(men) 站是守護森林的第一站,必須要守好。”正在巡山的米林縣丹娘鄉(xiang) 魯霞溝管護站生態護林員白瑪次仁說。他和同事索朗次仁常年守在魯霞溝溝口。一直以來,林芝市始終強化森林資源管護,充分發揮12萬(wan) 餘(yu) 名群眾(zhong) 生態管護員作用,嚴(yan) 厲打擊各類破壞森林資源行為(wei) 。同時,加大宣傳(chuan) 教育力度,嚴(yan) 厲打擊盜伐濫伐林木行為(wei) ,實施禁牧休牧、退牧還草、人工種草,群眾(zhong) 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人人爭(zheng) 做美麗(li) 家鄉(xiang) 的建設者、環境保護的完成者。
一代代接續植綠護綠,讓雪域高原也擁有了“國家森林城市”這塊金字招牌。“林芝成功創建了‘國家森林城市’,將在保護雪域高原生態環境中起到積極示範作用。”李華平說,林芝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不僅(jin) 是對其生態文明建設的褒獎,也綜合體(ti) 現了林芝城市科學發展水平與(yu) 和諧發展程度,更將極大地鼓舞人們(men) 繼續造林綠化,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麵,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守護國家濕地公園
旦追次仁和次仁紮西是巴宜區布久鄉(xiang) 嘎瑪村的濕地管護員。“雅尼濕地管護員有26名,我們(men) 兩(liang) 人一組,不管晴天、雨天,每周至少要把負責的片區巡護三遍,一遍下來要走5公裏多。”旦追次仁向記者介紹說。
“我們(men) 在樹林裏清理垃圾時,有時候需要劃船清理水麵上腐爛的樹枝,偶爾會(hui) 有點累,但看到在我們(men) 守護下,濕地越來越美麗(li) ,村裏人看到我們(men) 的行動後也自覺地參與(yu) 到濕地保護裏來,我就覺得值了。”次仁紮西笑著說。
用手機拍攝記錄濕地中的各類動植物,也是性格開朗的旦追次仁和其他管護員工作中的一種樂(le) 趣。“每年都有黑頸鶴來這裏過冬,這幾年越來越多。”旦追次仁一邊打開手機相冊(ce) 向記者展示黑頸鶴的照片,一邊自豪地說,“以前覺得腳下的土地隻和自己的生活有關(guan) ,現在這裏是國家濕地公園,我是生態管護員,這裏的山山水水,野生動物,任何一件事都和我們(men) 有著密切的聯係。”
林芝市堅持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的殷殷囑托轉化為(wei) 雅尼國家濕地公園保護建設的火熱實踐,重點從(cong) 濕地公園科普宣教、科研監測、建設管理等方麵,加強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的保護與(yu) 建設,交出了保護與(yu) 發展的滿意答卷。
2021年9月,林芝市林草局在雅尼國家濕地公園開展了“貫徹總書(shu) 記視察精神·共建美麗(li) 雅尼濕地·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主題宣傳(chuan) 教育活動;
2021年以來,林芝市在公園內(nei) 布設調查監測樣線10處、水質監測點12個(ge) ,調查發現菊科、薔薇科、莎草科、禾本科等植物30科53屬64種,初步監測發現蝴蝶、甲蟲、蜜蜂、蛾類等昆蟲4目19科134屬154種,觀測記錄鳥類57種,並首次觀測到黑頸鶴大種群110餘(yu) 隻,發現濕地內(nei) 有灰雁分布的新記錄,特別是區域內(nei) 的濕地植物中有30%以上的物種屬於(yu) 西藏特有;
2022年7月21日,西藏雅尼濕地生態係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正式掛牌,標誌著雅尼濕地科研步伐全麵提速,開啟了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全麵發展的新階段;
……
在做好濕地保護與(yu) 發展的答卷中,林芝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全市重點濕地都已劃入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嚴(yan) 格進行保護,先後建成雅尼、嘎朗、朱拉河三個(ge) 國家濕地公園,濕地公園總麵積1.45萬(wan) 公頃。
價(jia) 值轉化的“綠色畫卷”
人們(men) 也許會(hui) 問,林芝生態這麽(me) 好,為(wei) 什麽(me) 還要大力加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林芝市一直探索從(cong) 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價(jia) 值轉化,讓生產(chan) 要素、生態產(chan) 品的價(jia) 值充分彰顯,賦予“綠水青山”以商品屬性、市場屬性、金融屬性,推動資源有價(jia) 、使用有償(chang) 、交易有市、節約有效。
沿著318國道走進巴宜區林芝鎮真巴村,“一望二三裏,煙村四五家,門前六七樹,八九十枝花”。古詩裏的景象一一映入眼簾,道路幹淨整潔,兩(liang) 旁花草樹木交相輝映,美麗(li) 的新農(nong) 村盡收眼底。
“舍得力氣,財富不盡;秋來六穀熟滿山,勸伊此時莫等閑……”村裏一戶人家的陣陣歌聲引著我們(men) 走進了娘姑家。“現在生活好了,紅得發紫!”一見麵,46歲的娘姑就拉著我們(men) 參觀她的果園,這可是她的“寶貝”。“快嚐嚐蘋果,嘎嘣脆,甜滋滋,營養(yang) 豐(feng) 富。”娘姑一邊樂(le) 嗬嗬地介紹著,一邊麻利地從(cong) 蘋果樹上摘下蘋果。地上幾個(ge) 簍子裏裝滿了蘋果和李子、梨等等。“這是我早上剛摘的,一會(hui) 準備拿到菜市場賣。自家種的沒農(nong) 藥,又新鮮,年年都能賣個(ge) 好價(jia) 錢。”
此前,真巴村一直守著“金山”受窮,長期戴著“貧困帽”。過去這裏遠看是青山綠水,但靠著這樣的自然資源,村民卻沒路子致富。2000年開始,真巴村黨(dang) 支部嚐試引導村民進行庭院經濟果木種植。“果樹能過冬不?誰教大家種?”“果子好賣不?不好賣,我可不種。”“果苗貴不貴?”村民們(men) 紛紛提出自己的顧慮。
“這麽(me) 大的庭院,搞好了,不就是一條增收致富的好路子麽(me) ?而且還有這麽(me) 多好政策,我先種上試試。”之前一直靠種地和放牧維持全家生計的娘姑,成為(wei) 村裏第一個(ge) “吃螃蟹”的人。
以往雜亂(luan) 無章的院子和房前屋後,被娘姑種上了葡萄樹、梨樹、蘋果樹、車厘子樹等十幾個(ge) 品種的200餘(yu) 棵經濟苗木。“如今,庭院經濟每年給我家帶來的收入超過1萬(wan) 元。”看得見的收益讓娘姑嚐到了甜頭,真巴村的村民們(men) 也開始利用自家閑置的院落在方寸之地做起了精品“文章”。
同時,真巴村村民以土地入股和自籌資金等方式籌集資金49.5萬(wan) 元,打造了麵積80餘(yu) 畝(mu) 的水果采摘園,進一步把果木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
真巴村的嘎拉自然村資源豐(feng) 富,山水相間,綠樹成蔭,原生態農(nong) 業(ye) 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田園風光、淳樸的民俗風情、深厚的民間文化,為(wei) 開發鄉(xiang) 村旅遊業(ye) 奠定了得天獨厚的基礎。這裏有野生桃樹1253棵,桃林麵積達270多畝(mu) ,享有“桃花村”的美譽。
39歲的次央就實現了從(cong) 放牧到“售景”的轉變,開辦家庭旅館,出售自家特製的奶渣、酥油、牛奶,“以前總以為(wei) 多養(yang) 牛羊才能賺錢,沒想到搞旅遊的純收入就有兩(liang) 三萬(wan) 元。很多自駕遊的客人都來我們(men) 這裏看桃花、喝酥油茶、吃藏餐,生意一年比一年好。”
一庭一風景,一院一世界,我有庭院一方,勝過詩和遠方。如今的真巴村,家家戶戶的庭院內(nei) 綠植環繞、果滿枝頭,潔淨優(you) 雅、舒適幹淨的家居環境,讓村民們(men) 每天都充滿著幸福感。
多年來,林芝市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優(you) 勢,努力打造“兩(liang) 山”雙向轉化通道,促進產(chan) 業(ye) 生態化、生態產(chan) 業(ye) 化,引導更多群眾(zhong) 走上生態路、吃上生態飯。生態旅遊接待收入由2012年的18.59億(yi) 元增至2021年的83.75億(yi) 元,增長了4.5倍,帶動農(nong) 牧民轉移就業(ye) 人數累計超過10萬(wan) 餘(yu) 人,實現收入3200餘(yu) 萬(wan) 元,人均增收超過3000元。圍繞“一帶四基地”產(chan) 業(ye) 布局,按照“多縣一品、產(chan) 業(ye) 聯動”的發展思路,茶葉、蘋果等地理標誌產(chan) 品品牌效應凸顯,2021年生態農(nong) 牧業(ye) 輻射帶動1.9萬(wan) 餘(yu) 戶7.8萬(wan) 餘(yu) 名群眾(zhong) ,人均年增收3200餘(yu) 元,2022年全市安排生態崗位12500個(ge) ,年人均增收3500元,生態富民更加普惠。
好生態繪就“幸福底色”
藍天白雲(yun) 飄逸,田野隻此青綠,鄉(xiang) 村美景如畫,城鎮幹淨整潔。
美麗(li) 林芝城鄉(xiang) 大地上,水清岸綠,移步換景,處處公園。
“天朗氣清,抬頭遠望是醉人的‘西藏藍’。碧水泛波,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生態綠’。你說美不美?”日前,家住工布公園附近的市民米瑪把拍到的風景照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引來不少朋友點讚。在他看來,家鄉(xiang) 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隨時隨地都能拍“大片”。
誠如米瑪所言,登高望遠,遠山如黛碧空如洗。藍天白雲(yun) 、水清岸綠、生態和美的“高顏值”畫卷就是林芝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民居、田園與(yu) 綠水青山相映成趣。一棟棟幹淨整潔的農(nong) 家小院依次排開,一條條鄉(xiang) 村小道蜿蜒盤旋,不時看見各種鳥類翩躚,此起彼伏的啼鳴聲不絕於(yu) 耳,它們(men) 如今成為(wei) 這裏的“常客”。
“環境變好了,看著心裏敞亮。”“村裏亂(luan) 堆亂(luan) 放的現象沒有了,道路變得通暢了。”走進林芝市朗縣登木鄉(xiang) ,處處都能聽見老百姓分享人居環境整治帶來的喜悅心情。村民們(men) 的點讚,無不透露出對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帶來的新變化的感觸。
改善農(nong) 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具體(ti) 行動之一。林芝市大力實施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全市上下聞令即動,打響了一場人居環境整治戰役。各級黨(dang) 政一把手真抓實幹,推動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基層黨(dang) 員幹部衝(chong) 鋒帶頭,村民積極參與(yu) ,形成了“人人有責、人人參與(yu) ”的良好氛圍。
潔白的瓷磚、衝(chong) 水式馬桶、幹淨整潔的環境,這是察隅縣下察隅鎮京都村阿胖家廁所如今的樣子。“改廁‘改’出了新生活,幹淨又衛生,心情都跟原來不一樣了。”
農(nong) 村環境是否整潔優(you) 美,垃圾處理也是重要一環。察隅縣竹瓦根鎮龍古村村民對此深有感觸,現在村裏環境真是大變樣了。“現在家裏攢下來的瓶瓶罐罐,以前隨手一丟(diu) ,現在可以到村裏的兌(dui) 換超市換一些牙膏、紙巾等生活用品。今天我就兌(dui) 換了兩(liang) 包紙巾。”龍古村村民邊巴曲珍開心地介紹道。同時,村裏都有分類垃圾桶,定期有保潔員進行清理。垃圾被運走了,街道變幹淨了,空氣裏的臭味兒(er) 沒有了,村莊麵貌煥然一新。
隨著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不斷推進,再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的自然風光,鄉(xiang) 村美,百姓的日子更美。
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
林芝市市長巴塔表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guan) 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下一步,我們(men) 將堅決(jue)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jue) 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在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以更大的決(jue) 心、更大的氣魄、更大的力度,紮實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yu) 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再上新台階,切實在全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工作大局中走在前、作表率。”
當記者寫(xie) 完稿時,不禁想起那英演唱的歌曲《山水間的家》:
從(cong) 一個(ge) 人心中童年
到一群人夢中田園
山水間的故鄉(xiang) 連接曆史和今天
滄海桑田依依生煙
一路向前 山水之間一個(ge) 時代的光圈
從(cong) 一夢繁華如錦到一顆心吾鄉(xiang) 歸安
山水間的故鄉(xiang) 連接曆史和今天
綠水青山暖暖人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