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ge) 月開始,當雄縣那邊一些鄉(xiang) 裏就有賽馬活動了,現在把家裏的三匹馬拉到村裏的跑馬場增加一些戶外活動,準備參賽。”4月26日,西藏林周縣甘旦曲果鎮江角村42歲的農(nong) 牧民強巴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講述高原養(yang) 馬、賽馬生活。
林周藏語意為(wei) “天然形成的地方”,強巴所在的江角村地處拉薩河北岸支流澎波河穀,是以務農(nong) 為(wei) 主的傳(chuan) 統村落。
強巴家的藏式木櫃上,擺滿了參加拉薩、山南、林芝以及遠至那曲市嘉黎縣等地賽馬活動所獲得的獎牌。
“我記得四五歲時,我們(men) 家沒有馬,那時村裏其他人家的馬放在外麵吃草,夏天時我們(men) 就溜出門,偷偷爬上別人家的馬背。”強巴笑著說,自己便是這樣學會(hui) 了騎馬,從(cong) 此喜歡上了在馬背上的感覺。
4月26日,強巴在村裏的跑馬場騎馬,為(wei) 5月參加賽馬活動熱身。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他回憶,大概是1990年,隨著經濟條件改善,父親(qin) 購買(mai) 了家裏的第一匹馬,“一家人很開心,我也不用去偷偷騎別人家的馬了。”強巴說,自己喜歡和馬兒(er) 親(qin) 近,常跟著父親(qin) 一起喂養(yang) 、照顧,做馬具等。
他介紹,以前村民們(men) 養(yang) 馬是出於(yu) 實際使用需要,那時馬匹要做農(nong) 活,“主要是拉馬車,運些莊稼、肥料什麽(me) 的。到了2000年以後,村民們(men) 開始有了拖拉機、摩托車,後麵又有了收割機、貨車。”他說,村民們(men) 便逐漸不用馬拉馬車了。
機械化日益普及,強巴和村裏部分農(nong) 牧民依舊保持了養(yang) 馬的習(xi) 慣。“每年青稞成熟時,我們(men) 村過望果節,全村養(yang) 馬的40多戶,幾十匹馬都會(hui) 拉出來,搞一個(ge) 村級賽馬”。
值得一提的是,日積月累下,除了養(yang) 馬,強巴還擅長識馬。憑著對馬匹潛力的準確判斷,他在賽馬圈內(nei) 是小有名氣的“馬販子”,“看體(ti) 型、骨架,可以大概知道馬兒(er) 以後會(hui) 不會(hui) 長得很壯、以及跑比賽的耐力情況等”。
他介紹,自己2021年花2.3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收了一匹母馬,養(yang) 了兩(liang) 年多,中間產(chan) 下一頭小馬駒,今年年初,母馬還是以2.3萬(wan) 元賣出,小馬品相不錯,賣了3.6萬(wan) 元。
憑借這一能力,每年強巴收馬、養(yang) 馬、賣馬,可以為(wei) 家庭帶來近十萬(wan) 元的收入。
強巴家有22畝(mu) 地,其中18畝(mu) 種青稞、小麥,其餘(yu) 4畝(mu) 種植飼草,為(wei) 家裏的馬和奶牛提供草料。
他說,大家之所以熱衷賽馬,首先是以前生活習(xi) 慣的傳(chuan) 承,其次賽馬獲得名次,馬匹的身價(jia) 也水漲船高,連同馬主人的養(yang) 馬能力也會(hui) 獲得認可。
4月下旬,高原已是柳綠草長。強巴非常期待夏天的到來,他說,家裏3匹馬中兩(liang) 匹馬狀態非常好,近期正在增加精飼料的喂養(yang) ,“希望今年能多得一些獎牌”。
4月26日,強巴整理自己的馬具,他專(zhuan) 門有一間房用於(yu) 堆放馬具。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西藏自治區畜牧總站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西藏全區農(nong) 牧民共擁有17.4萬(wan) 匹馬,其中昌都、那曲農(nong) 牧民共擁有9.39萬(wan) 匹,拉薩、阿裏、林芝各超萬(wan) 匹。
西藏自治區畜牧總站副站長拉巴次仁介紹,在西藏農(nong) 牧區,不少兒(er) 童八九歲後都會(hui) 騎馬,而那曲、昌都等地牧區,騎馬更是大部分人都擁有的技能。
“西藏城市化發展使馬匹的功能發生了轉變,從(cong) 以往的實際使用,比如拉貨、出行代步,變成了現在的賽馬。”拉巴次仁說,高原馬匹豐(feng) 富了農(nong) 牧民的娛樂(le) 、精神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