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有這樣一批活躍在各個(ge) 崗位上的“西藏工匠”:他們(men) 發揚“執著專(zhuan) 注、精益求精、一絲(si) 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及老西藏精神,把熱愛深深地嵌入高原大地。
勇攀技術高峰的水電專(zhuan) 家
西藏大古水電站對緩解西藏自治區缺電問題具有重要意義(yi) 。
擔任中國水利水電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西藏大古水電站施工局局長的胡中闊,瞄準大壩建設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牽頭組建多個(ge) 課題科技攻關(guan) 小組,成功解決(jue) 了碾壓混凝土層間結合、保溫保濕等一係列技術難題。在碾壓混凝土試驗過程中,有一次,為(wei) 了得到理想的碾壓效果,胡中闊整整30多個(ge) 小時沒有回宿舍休息。“白天太陽很烈,曬得全身燥熱,深夜冷得穿棉衣。”胡中闊回憶道。
這是工作中的胡中闊。(受訪者供圖)
2021年3月,施工人員從(cong) 壩體(ti) 上成功取出一根直徑200毫米、長度26.2米的混凝土芯樣,這標誌著大壩施工質量和工藝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作為(wei) 一名水電人,我非常自豪能夠參與(yu) 造福邊疆群眾(zhong) 的水電工程建設。”胡中闊說,雖然西藏一些地方高寒缺氧、自然氣候惡劣,“但我們(men) 完全有信心克服各種困難。”
一生磨一藝的非遺傳(chuan) 承人
“從(cong) 原料到成品,馬包製作需經曆鞣皮、染色、縫製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著一套嚴(yan) 格的操作標準。”索朗群培告訴記者,雖然馬包製作周期比較長,但整個(ge) 製作過程會(hui) 嚴(yan) 格遵照傳(chuan) 統工藝流程,“不能有一點兒(er) 變味。”
西藏地域遼闊,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馬成為(wei) 當地百姓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一左一右掛在馬背兩(liang) 側(ce) 的馬包,則被人們(men) 在日常生活裏用於(yu) 存放和運輸食品、衣物等,精美而實用。
索朗群培展示他製作的馬包(4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林芝市朗縣朗鎮托麥村村民索朗群培從(cong) 小熱愛手工藝,經過漫長的學徒生涯和自身多年的潛心鑽研,他將這項有著300多年曆史的朗鎮馬包製作技藝完整地傳(chuan) 承了下來。依托20多年的積累和探索,索朗群培的手藝愈發精湛,傳(chuan) 承發揚傳(chuan) 統文化的思路也愈加開闊。
2015年,在當地興(xing) 邊富民政策的支持下,他所在的加工廠新修了廠房、拓寬了原材料的購買(mai) 渠道、豐(feng) 富了產(chan) 品線、增加了創意設計,從(cong) 作坊式生產(chan) 跨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小小的馬包變成了富民產(chan) 業(ye) ,成為(wei) 當地的特色文化品牌。
“馬包製作技藝隻靠保護不能擁有活力,在保留傳(chuan) 統技藝前提下,要結合市場需求製作品種多樣的文化產(chan) 品。”索朗群培告訴記者,還要發揮年輕傳(chuan) 承人的創新精神,積極探索馬包製作技藝傳(chuan) 承的新途徑和新辦法,不斷拓寬銷售渠道,讓傳(chuan) 統技藝成長為(wei) 興(xing) 邊富民的好產(chan) 業(ye) 。
傳(chuan) 承藏文化的古籍“美容師”
從(cong) 1997年開始,久米次成就在羅布林卡管理處文物科工作,在20餘(yu) 年的古籍保護職業(ye) 生涯中,他在這個(ge) 冷門領域裏,踏實敬業(ye) ,不僅(jin) 出版了多部叢(cong) 書(shu) 、專(zhuan) 輯等著作,還圓滿完成了西藏貝葉經保護階段性任務,為(wei) 藏、梵文書(shu) 法傳(chuan) 承和文物修複保護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貝葉經是刻、寫(xie) 在貝多羅樹葉上的經文,其內(nei) 容絕大多數以梵文書(shu) 寫(xie) 。1000多年前,唐玄奘“西天取經”帶回的657部經書(shu) 就是貝葉經。貝葉經是研究古代藏文化、語言文字、佛教、宗教藝術等方麵的重要原始資料,少而珍貴。
久米次成取出古籍,準備進行普查登記(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想要修複好這種文物,解決(jue) 蟲蛀、腐爛、發黴等技術性問題隻是第一道坎,更難的是辨認出殘片上麵的梵文文字,因為(wei) 拚錯一個(ge) 字就可能導致與(yu) 原意天差地別。“古代的梵文譯師太不容易了。”久米次成感慨道,在閱讀貝葉經上的梵文時,翻譯一兩(liang) 句都覺得吃力,更何況是整部梵文經書(shu) 。
為(wei) 此,久米次成精研了十餘(yu) 種梵文字體(ti) 。“寺院大殿的門、橫梁等特殊建築上有很多梵文,當時學習(xi) 梵文的初衷就是想讀懂這些文字。”久米次成表示,希望有更多愛好者學好梵文,參與(yu) 貝葉經保護工作。“做好傳(chuan) 承,是我們(men) 對古籍保護事業(ye) 最高的敬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