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西藏山南市曲鬆縣堆隨鄉(xiang) 人民政府副鄉(xiang) 長 張曉敏
2014年7月,我搭上了西部計劃的快車,來到山南市曲鬆縣。那時候,偏遠山村的孩子,一年到頭除了一身校服,買(mai) 不上一套新衣服,也穿不上一雙保暖的鞋子。
了解到這些情況後,我開始在朋友圈、QQ空間尋求幫助。半年多的時間裏,我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包裹500多個(ge) ,包裹發放區域覆蓋了曲鬆縣的各個(ge) 鄉(xiang) 鎮。
邁出校園、走進西藏,我的母校吉首大學的關(guan) 懷如影隨形。比如,老師們(men) 從(cong) 我的朋友圈得知我開展了“情係高原,誌願者在行動”走村入戶送溫暖活動,便組織了校園愛心義(yi) 賣活動,購買(mai) 了60多套兒(er) 童保暖內(nei) 衣、圍巾和手套寄給我。湖南瀏陽義(yi) 工團等也寄來了40多包衣物……
無論是在海拔4463米的邱多江村教學點發放愛心衣物,被歡呼雀躍的孩子們(men) 簇擁;還是走村串戶,看到受助學生穿上新衣服時綻放出的笑臉,我都深深感到自己的微光給孩子們(men) 帶來的變化。
2018年11月,我考上了曲鬆縣縣委辦,並主動請求深入基層鍛煉。2019年元月,我成為(wei) 下洛村第一書(shu) 記和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在村兩(liang) 委幫助支持下,我們(men) 把廢棄的村部改造成“愛心小屋”和便民服務站,愛心包裹通過我的手一一分發到了群眾(zhong) 手中;工作之餘(yu) ,我還變身義(yi) 務“銷售員”和“代購員”,代銷了價(jia) 值9萬(wan) 餘(yu) 元的藥材,幫助70多位群眾(zhong) 代購了5萬(wan) 餘(yu) 元生活用品……
駐村工作結束時,下洛村村民誠摯挽留的場景時常浮現腦海。振興(xing) 鄉(xiang) 村,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李慧、萬(wan) 瑪加、王雯靜、龍軍(jun) 、禹愛華、李曉東(dong) 、周洪雙、陳冠合、呂慎、張國聖、王建宏、張文攀、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成蓉、楊雲(yun) 傑、豐(feng) 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